自然資源
儋州市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構成。丘陵占76.5%,濱海平原占23.13%,山地占0.37%。南部屬山地和丘陵地帶,西南屬平原階地地及火山熔岩台地,東南部為沙壤土,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間,中部為河流衝擊平原,北部主要為玄武岩和第四紀的海相沉積層,海拔在5—10米之間,境內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
儋州市境內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西南部的紗帽嶺海拔752米,為境內最高點。境內大小山巒160座,多在東南部。
儋州市全境大小河流36條。其中發源於境外流經境內的有:南渡江、珠碧江和文瀾河;發源於境內的有:北門江、春江、光村江、大江和山雞江等5條。地表年徑流量達189億立方米。全境海岸線長225公里,且曲折多海灣。
主要海灣有:後水灣、儋州灣和洋埔港。主要海岸港口有:洋浦、乾沖、白馬井、新英、海頭、排浦、峨蔓、英沙、頓積、神充等。其中洋埔港灣闊水深,建有萬噸級深水碼頭,是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
松濤水庫
松濤水庫源發自五指山流經白沙進入儋州境內。全庫水面面積130平方公里,庫容33.45億立方米,集雨面積1496平方公里。庫岸線長達544公里,水域主要航線66.5公里,其中南豐至白沙牙叉港約39公里,南豐至松濤大壩約27.5公里。
松濤水庫始建於1958年,費時10年建成,是我國最大的土壩工程之一。高81.1米,長760米,將奔騰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它把南渡江上游兩岸1400平方公里地區的雨水蓄存起來,通過各級渠道聯結著一大批水利工程,組成統一的灌溉系統,松濤水庫澆灌著海南島西部和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自然資源 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水源豐富,年降雨量一千八百到二千毫米,海南省儋州市境內的松濤水庫容量三十一點九億立方米,水利灌溉條件好,有蘊藏量相當豐富的石英砂、油頁岩、花崗岩、火山灰、重品石等十多種礦產。有海參、紅魚、魷魚、松濤鱅魚、墨魚、石斑魚、對蝦等600多種水產品。
礦產資源 比較豐富,土地肥沃寬闊,氣溫和,年均氣溫23.30C,海南省儋州市受颱風影響少而輕;海岸線長二百二十五公里,港灣眾多,淺海和灘涂面積達三十萬畝,水質好,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前景廣闊。
旅遊資源 以得天獨厚,國家級重點文物東坡書院及蘭洋溫泉、兩院熱帶植物園、“八一”通天園蓮花山觀音洞、松濤水庫、蘭洋溫泉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或逐漸成為海南島的旅遊熱點。
歷史沿革
儋州,古稱“儋耳”。
秦朝 象郡之外徼,又為離耳國。一名儋耳。
漢朝 元封元年,得海上大洲,始設儋耳郡。領縣二至來、九龍。始元五年,省儋耳併入珠崖郡。初元三年,並罷珠崖。永平十八年,儋耳降附,以潼伊為太守。
三國 吳赤烏五年,討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於徐聞。
齊朝 屬越州。
梁朝 大同中,置崖州於廢儋耳之地,即今儋州。
陳朝 崖州仍梁制。
隋朝 大業三年,改崖州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臨振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為州,將“儋耳郡”改為“儋州”。
唐朝 乾元元年,復為儋州。
五代 南漢儋州仍唐制,廢富羅縣。
宋朝 儋州。熙寧六年降為昌化軍。端平二年,改為南寧軍。
元朝 南寧軍,屬瓊州。
明朝 儋州,洪武元年為南寧軍,仍屬廣西。尋廢軍號,復為儋州,仍領三縣屬廣東。三年,以屬瓊州府,十九年以感恩改屬崖州。
清朝 清初瓊府管州三,縣十。儋州、崖州、萬州。
民國 民國均設州為縣。又稱儋縣。
儋州古名“儋耳”。據《 漢書》云:“儋耳者,大耳種也。”《山海經·海內南經》註:“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 即儋耳也。”《儋縣誌》說的乾脆“其人耳長及肩。”這種說法未免有誇張之嫌。郭沫若在《說儋耳》一文中說:“儋耳可省言為儋,則耳殆助語,有音無義,故儋耳並非垂大之耳。”
儋州,古稱“儋耳”。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島置珠崖、儋耳兩郡。這是海南島上最早同時出現的行政建制。
以後各朝代雖相繼變更為昌化軍、南寧軍等,但明清仍沿用儋州。
1950年海南解放至1992年,儋縣建制沒有改變。
199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儋縣,設立儋州市(縣級市)。儋州自建制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1995年底,儋州市總面積3235平方千米,總人口76.7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42萬人,農村人口62.36萬人;非農業人口16.82萬人,農業人口59.96萬人。轄1個辦事處、24個鄉鎮、260個村委會、42個居委會、1676個自然村,境內有10個國有農場,洋浦經濟開發區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在境內。市政府駐地那大。
1996年底,儋州市總面積3235平方千米,總人口78.32萬人。轄1個辦事處、24個鄉鎮、217個村委會、42個居委會、1676個自然村,境內有10個國有農場,洋浦經濟開發區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在境內。市政府駐地那大。
1997年底,儋州市陸地面積3235平方千米。人口79.64萬人。轄1個辦事處、24個鄉鎮、260個村(居)委會、1676個自然村,境內有10個國有農場,洋浦經濟開發區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在境內。市政府駐地那大。
1998年底,儋州市陸地面積3500平方千米。人口81.13萬人。轄1個辦事處、24個鄉鎮、260個村(居)委會、1676個自然村,境內有10個國有農場、洋浦經濟開發區等。市政府駐地那大。
1999年底,儋州市陸地面積3265平方千米。人口82.96萬人。轄1個辦事處、24個鄉鎮、261個村(居)委會、1453個自然村。市政府駐地那大。
2000年底,儋州市陸地面積3265平方千米。人口86.59萬人。轄1個辦事處、24個鄉鎮、261個村(居)委會、1453個自然村,境內有國有農場10個。市政府駐地那大鎮。
2001年底,儋州市陸地面積3265平方千米。人口87.6萬人(公安戶籍人口數:總戶數184726戶、總人口87600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1097人)。轄1個辦事處、24個鄉鎮、261個村(居)委會,境內有10個國有農場。市政府駐那大。
2002年,白馬井鎮、松鳴鄉(除新地村委會)合併,設立白馬井鎮;王五鎮、松鳴鄉的新地村委會合併,設立王五鎮;光村鎮、松林鄉的沙井、歐宅、扁墩、大老村委會合併,設立光村鎮;蘭訓鄉、木棠鎮與松林鄉的神沖、周坊、譚樂、長老村委會合併,設立木棠鎮;洛基鎮、那大辦事處合併,設立那大鎮;東成鄉、長坡鎮合併,設立東成鎮;番加鄉、蘭洋鎮合併,設立蘭洋鎮;富克鎮、雅星鎮合併,設立雅星鎮;新英鎮、新州鎮合併,設立新州鎮。年底,儋州市陸地面積3265平方千米。人口88.64萬人。轄17個鎮(那大鎮、南豐鎮、雅星鎮、和慶鎮、大成鎮、新州鎮、光村鎮、東成鎮、中和鎮、峨蔓鎮、蘭洋鎮、王五鎮、排浦鎮、海頭鎮、木棠鎮、白馬井鎮、三都鎮)、261個村(居)委會,境內有10個國有農場。市政府駐那大鎮。
2003年底,儋州市陸地面積3265平方千米。人口90.1萬人(公安戶籍人口數:總戶數178087戶、總人口90097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0476人)。轄17個鎮、216個村(居)委會,境內有10個國有農場。市政府駐那大鎮。(行政區劃一覽)
2004年底,陸地面積3265平方千米。人口90.08萬人(公安戶籍人口數:總戶數198198戶、總人口94079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3535人)。轄17個鎮、262個村(居)委會,境內有10個國有農場。市政府駐那大鎮。
2005年,儋州市政府批准了《關於和慶鎮美扶村委會區劃調整方案》,將和慶鎮美扶村委會劃入那大鎮管轄。調整那大鎮行政區劃是儋州市構建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壯大經濟實力,適應中等城市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
經濟與資源
儋州工農業總產值占全省十分之一。經濟總量和總人口僅次于海口市居全省第二位。 農業方面,已形成了33萬畝甘蔗、27萬畝瓜菜、13萬畝水果、100萬畝橡膠、30萬噸水產品、75萬畝糧食等農業支柱產業的生產規模;工業方面,形成了年產13萬噸機製糖、100萬噸水泥、5萬噸標準膠,以及家俱、建材、輕工、食品加工為主體的工業產業體系;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據統計,2003年全市生產總值63.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5億元,第二產業9.0億元,第三產業19.5億元。
儋州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又有良好的投資環境。
土地資源
本市輻員面積3265.18平方公里,合4897768畝,可耕地面積206.20萬畝,其中水旱田47.02萬畝,旱地81.79萬畝,待墾荒地77.38萬畝。水資源:本市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815毫米,年地表徑流量18.9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量約2500立方米,約為全國人均水量的1.18倍。地下水動儲量11.46億立方米,理論可開採量2.24億立方米。本市徑流落天然總落差643.8米,最大天然落差180.7米。可利用落差391米,電能理論蘊藏量1.43萬千瓦(未含過境河流南渡江、文瀾江和珠碧江)。另外,渠道跌水電能蘊藏量1.39萬千瓦。合計2.82萬千瓦,可開發2.25萬千瓦,年可發電1.5億度。人均電能理論蘊藏量0.04千瓦/人。
海塗資源
“海塗”乃沿海潮間帶上淤積的爛泥,是由陸地上的物質和海中的物質沉積發育而成的灘涂。潮漲時被淹沒,潮退時露出,其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酸度6.5~7.0。灘涂上繁育著豐富的淺海生物資源,如:文蛤、貽貝、牡蠣、毛蚶、泥蚶和青膏蟹等。新英、海頭和排浦等港灣的灘涂還生長著4668畝茂盛的紅樹林。紅樹林是熱帶海岸特有景觀,大片紅樹林可阻擋風浪,保護海岸不受侵蝕。全市灘涂138329畝,30%適用於淺海養殖。
生物資源
本市動、植物種類繁多,據初步統計,市內植物有644種,隸426屬128科。其中珍貴本材樹種有青梅、母生、坡壘、銀珠、油楠、花梨、白格、紅本羅、苦梓等20多種。熱帶經濟作物主要有橡膠、胡椒、咖啡、香茅、油棕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野豬、金錢豹、果子狸、水鹿、獼猴等,其中水鹿(俗稱“山馬”)、獼猴、穿山甲、蟒蛇等10餘種,被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海產資源主要有紅魚、石斑魚、馬鮫魚、烏鯧、海鰻、海鯰、五刺銀鱸、馬六甲鯡鯉等魚類600多種及貝類、澡類等100多種其中白蝶貝是生產名貴珍珠的貝類,洋浦至排浦一帶海域初省水產廳劃為白貝類自然保護區。
礦產資源
褐煤-主要分布於東成鄉、長坡鎮一帶,儲量約1.58億噸。油頁岩-主要分布於長坡鎮,儲量約28.3億噸。花崗岩-主要分布於海頭、南豐、蘭洋、那大等鎮,儲量約100億噸。石英砂-主要分布於光村鎮、松鳴鄉,儲量約0.85億噸。石灰石-主要分布於僑植、八一農場等,儲量約2.3億噸。重晶石-主要分布於蘭洋鎮,儲量約42萬噸。鈦礦-主要分布於排浦至海頭一帶海灘、陸地,儲量約16萬噸。
人口民族
儋州市人口已經超過90萬,是海南省人口最多的市。
儋州民族眾多,語言複雜。有漢族、黎族、苗族等20多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3%,主要方言有儋州話、客家話、軍話、臨高話、廣東話、黎話等,語言交流主要以國語和儋州話為主。
為了進一步弘揚儋州調聲藝術,近年來儋州市連續成功組織了慶祝建國50周年調聲匯演、萬人調聲賽歌會等大型調聲活動。2001年,經儋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正式確立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為儋州調聲藝術節。同年中秋節,隆重舉辦了首屆儋州調聲藝術節。當時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國文化報等曾對其盛況作了較詳細的報導。2002年儋州市調聲山歌協會成立,首屆會員83人。2002年儋州調聲藝術節轉由政府主導,中秋之夜在市區組織展開的自由調聲活動達10萬人。
每年的“萬人調聲賽歌會”都會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欣賞觀看。還沒正式組織萬人調聲賽歌會前,每到元宵、端午和中秋節時,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到儋州的中和鎮上,那裡才是原調聲的主會場。隨著儋州調聲被關注並包裝起來,萬人調聲賽歌會逐漸成為節日裡的亮點。人們盛裝而來,廣場外、大街上,人頭攢動,各鄉鎮自然村的近百支調聲隊伍將廣場點綴得五彩繽紛。
賽歌會上,調聲的曲目既有來自田野鄉間、原汁原味的自然調聲,也有經過蒐集整理、創作提高的藝術精品。獨唱、對唱、齊唱、合唱,歌者即舞者,歌聲此伏彼起延綿不絕,一首首調聲唱出了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唱歌的,將最拿手的調聲傾情演繹;聽歌的,早已醉倒在這一片歌海之中。街頭上,還會出現一批自發的調聲隊伍,那些喜歡調聲但沒能在萬人歌會上一展歌喉的小青年擠上街頭唱了起來,還有一些五六十年代在各鄉鎮有名的調聲好手也組成了一支隊伍,邊歌邊舞,樂在其中。
旅遊景點
藍洋溫泉度假區藍洋溫泉世界奇泉——冷熱泉,位於儋州市藍洋鎮峽谷處,距儋州市12公里,該溫泉帶占地2平方公里,日自流量達2000噸以上,是海南較大的溫泉之一,有自然泉眼十幾個,平均水溫78.4℃,偏矽酸及氟含量達到醫療執礦水的命名標準,氧含量達到礦水濃度標準,含有鋅、鍶、鯉、溴等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是理想的保健泉水。
泉區內景點眾多,特別是"一石之隔,有一熱泉、一冷泉,冷熱分明"的冷熱泉,世所罕見。區內已建溫泉公園、 藍洋溫泉度假村和一批溫泉度假設施。這些旅遊設施與觀光果園、觀光花園、觀間園、觀音洞、蓮花嶺瀑布等組成一個特色鮮明的溫泉旅遊度假區。
東坡書院
位於儋州市中和鎮,離現儋州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鎮40多公里,是為紀念 蘇東坡而修建的。建於1098年,後經重修,明代更為現名。東坡書院,為歷代儋州最高學府,培養了不少人才,成為海南重要的人文勝跡之一。書院大門軒昂宏闊,院裡古林 幽茂,群芳競秀。載 酒亭、 載酒堂、奧堂龕等建築古色古香。
載酒堂為蘇東坡被貶昌化軍(現儋州市)時居住、講學的場所。《瓊台紀實史》記載:"宋蘇文忠公之謫居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載酒亭為重檐歇山頂結構,上下兩層,上層四角,下層八角,各角相錯,角角翹起呈欲飛之勢。亭的東西兩側是蓮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中繪東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圖錄。
書院內大殿和兩側耳房,展出蘇東坡許多書稿墨跡、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民圖》。還有郭沫若鄧拓、田漢題詠的詩刻及書畫名家的藝術作品。書院大殿在載酒堂後面,兩者相隔一庭院,左右兩側是廊舍,與載酒堂相連,形成一個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樹,葉茂蔭濃,使整個庭院顯行幽靜肅穆。東坡講學的彩雕陳列大殿正中,蘇東坡、 蘇過、 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院前,東坡笠屐銅像矗立在奼紫嫣紅的鮮花叢中。
松濤水庫
在儋州市區東南20公里處,跨儋州、 白沙兩市縣,是享有"寶留心明珠"盛譽的高山天池。始建於1958年,費時10年建成,是我國大型的土壩工程之一。大壩高81.1米,長760米,將奔騰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庫區面積達144平方公里,水庫中有島300多個。庫區廣闊,四周群山環抱,遍布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最受歡迎的是乘船覽庫區風光,泛舟碧波上,但見群山逶迤,古木參天,湖水幽碧,漁舟隱現,真有船行畫中之感。
海南熱帶植物園
位於儋州市那大鎮西郊,是中國熱帶農業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的植物標本園,占地32公頃,1958年建立。有40多外國家1000多種珍稀熱帶植物。是中國熱帶植物資源的寶庫,也是世界熱帶作物資源的縮影。現有熱帶珍貴樹木、熱帶香料植物、熱帶藥用植物、熱帶果樹、熱帶油料植物和熱帶觀賞植物7個區,是很有觀賞價值的景點。
龍門激浪
位於儋州市峨蔓鎮海濱龍門山。龍門山為海濱岩石山,海拔39米,山上怪石滋生,從北望南,綿延起伏,狀似萬里長城,十分壯觀。山之東有一瓮門,素稱"南天第一門",中空通風,北風吹來,捲起巨浪,撞擊在石門上,浪擊石鳴,猶如擊鼓,響徹10餘里,故得名"龍門激浪"。這裡沙灘潔淨,風景別致,站在岩石觀濤,心曠神怡。龍門激浪於明代得名,向受遊人稱奇。
雲月湖
位於儋州市西南6公里處。霧海雲天山作黛,月色空明水亦悠,鏡湖碧水充滿著盎然綠色。方圓數百里,四周青山環繞,林木疊翠,山川逶迤。山腳陡斜,凹落成天然的低洼山谷大盆地,盆地蕩漾著波光粼的湖水。水波不驚,青山飄浮於湖面。湖畔有大片橡膠林、木麻黃林,山綠水綠,構成一幅綠色基調的水彩畫。在這裡游泳、蕩舟、娛樂,都會時時感到清新舒暢、心曠神怡。雲月湖以其怡靜幽邃的獨特景致,成為一個迷人的旅遊勝地。
白馬井古蹟
位於儋州市白馬井鎮,距那大鎮50多公里。主要景觀有"白馬湧泉"和伏波將軍廟。傳說漢代英雄馬伏波將軍南征時,因將軍的白馬用蹄刨沙湧出清泉得名。後來人們為紀念這位漢代英雄而造伏波廟設伏波井,於是"白馬湧泉"和伏波將軍廟便成了旅遊勝地。
觀音洞
鄰近藍洋溫泉,是蓮花峰上一個石灰岩大溶洞穴縱橫交錯,曲幽寧靜。洞內奇形怪狀而形象各異的景點有幾十處,洞內有處溫泉,當地人說這是觀音菩薩留給後人的延年益壽的甜水。洞天相通,奇妙異常。
桄榔庵
坐落在儋州市中和鎮南郊,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謫居儋州時同其子蘇過住了三年的舊居。蘇東坡父子抵儋之初,為州官張中所敬重,住官房,吃官糧。第二年,即宋紹聖五年四月,湖南提舉董必赴廣西察訪,得知東坡居儋州官舍,便派人將東坡父子逐出。東坡父子無室可居,便在城南桄榔林買地建屋,當地民眾都前來幫助,僅一個月時間,就把房子建好了。茅屋 建於桄榔林中,東坡就命名為"桄榔庵"。此後,歷代對其多次修葺擴建。現陳列有關蘇東坡的歷史文物,以再現其父子居儋實狀,寄託海南人民對蘇東坡永久的緬懷和紀念。
東坡井
當年,蘇東坡幫助鄉新們打了一口井,泉旺水甜,鄉新們為了紀念蘇東坡便把它命名為"東坡井",數百年來,清甜的井水從未乾枯過。
魁星塔
位於儋州市中和鎮,是海南省保存完好的古塔之一。清代晚期建造的小型石塔,平面作不等邊八角形,外表七層,豎立在方形的石座上,塔身內部空心,每層平出短檐,首層拱門狹小不能進入,窗作金錢形,塔剎作仰蓬承托圓珠,寶頂石榴形,造型別致,保存完好。
鷺鷥天堂
位於儋州市城北10餘公里的洛基鎮屋基村。村中三、四層樓高的三棵大榕樹和茂林修竹,成為萬隻白鷺生活的"天堂"。白鷺又稱鷺鷥,屬鳥綱鶴形目鷺科,是世界上受保護的珍禽之一。白鷺群棲於屋基村已有多年。每年臨近清明成群結隊飛來,12月以後分批離去,在此生活八、九個月之久。為便於觀鳥,村中修建了高達6層的觀鳥樓。
洋浦經濟開發區
位於儋州市西北有的洋溥半島。洋清海岸線長達24公里,其新英灣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199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覆經濟開發區。集特區、保稅區、開發區政策於一身,是中國改革開發的"綜合試驗田"。與儋州灣緊緊相連,灣口兩側3公里長的洋浦鼻與北部灣相隔,像兩道堤牆築入浩翰的北部灣中,擋住驚濤駭浪,使洋清港內水波不揚,波光粼粼,有似平湖秋月。可觀海灣對面的白馬井。離洋浦中心區幾千米,有一個原始的古鹽田,大大小小的圓盤式的石頭,極具一種原始美和形式美,很有觀賞價值。
鹿母灣瀑布
位於番加鄉鹿母灣河中游,與瓊中縣黎母山肪接壤,西毗松濤水庫。瀑布四周,山巒疊嶂,古木參天,懸崖高約20多米,瀑布落差高7米,下有深潭,清澈見底。其從山間石隙流下,石激浪飛猶如輕紗銀練,幾經曲折方墜深潭。每逢山洪爆發,瀑布隆響,震撼群山,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軍屯花果園
占地面積5600畝,種有“妃子花”荔枝600畝,熱帶花果園苗圃500畝。東湖面積300多備,有水上遊艇、怡情亭、賓館、小別墅等旅遊設施,集生態和旅遊於一體的新型景區。
儋州市熱忱歡迎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光旅遊,考察洽談,投資開發,同辦實業,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歷史名人
“瓊之有士始乎儋”這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東坡)被貶為瓊州別架,謫居儋州,弘揚中原文化之。他居儋三年,樂育英才,孜孜不倦地“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於是1109年(南宋大觀三年)儋人符確中進,成了海南歷史上第一位進士,開瓊島文化之先聲。此後人文蔚起,甲第聯鑣。故《瓊台紀事錄》云:“宋蘇文忠公之謫居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符確,宋代儋州高麻都(今儋州三都鎮南源村)人,父會安。少年時代,沉靜好學,長大後博通經史,才識逸群,“平居常經天下事自任”1108年(大觀二年)赴省城參加鄉試而中舉,為發派鎮州(今東方市)解元。翌年,1109年(大觀三年)赴京殿試而中進,成了海南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
薛遠,字繼遠,明進士,薛官都(今峨蔓鎮筆架村)人。其敏而好學,精於禮樂、兵刑、天官、律歷,尤其嫻熟典故。1435年(明宣德十年)中舉,1442年(正統七年)考中進士,任景泰官戶部郎中,1457年(天順元年)提任右侍郎,後改任工部,1467年(成化初年)督兩廣軍餉,位至南京兵部尚書。任職期間,治政嚴明,官吏斂手,百姓安居。曾云:“馭吏嚴刑以懲,不若先先事而發善,革弊不若無弊可革。”
黃河清,字浚如、號巽山,清進士,祖居乾沖鎮,後遷居王五鎮徐浦村。1753年(乾隆十八年)中舉,1761年(乾隆廿六年)中恩科進士。胞弟海清、從弟河照皆舉人,俗稱“三黃”,皆通經史,砥勵品學,高尚不仕,如出一轍。其沉敏篤學,廉靜寡營,由衷熱愛田園生活,有田園詩賦:“夕陽斜照射山巍,鳥宿喧喧亂綠隈。歸去不須燃火燭,高攜明月送公回。”相傳河清中進士後在京候旨時,因家貧無錢延師學禮,但自認為才智過人,屆時摹仿先者禮式即可。豈料,點榜之日,乾隆皇帝首先發旨召見黃河清。於是他不知所措,匆匆上殿,抬頭看皇帝一眼,當即被人告發“黃河清斜眼視君”。此罪當斬,但他急中生智,高呼:“皇上萬歲!臣奉母命視君,以告慰於慈母!”乾隆見其慈孝,免刑放回故里伺母。此後黃河清在家鄉設館教學,每年受徒百餘人。對貧而好學者還常以糧賑濟。每每自感“無官一身輕”,豁達而足,於是在廳堂高掛楹聯曰:“籠雞有米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爾後,乾隆皇帝經忠臣提醒,憶起遠在海角天涯的黃河清,派臣蒞儋招其赴京任職,其卻以“慈母歸天,孝期未滿”為藉口,辭不進京。那位使臣見其歸隱之意已決,便索取這首“野鶴”對聯回京復命。於是“野鶴進士”之稱就流傳於世。
王雲清,原名奉三,號月樵,清進士。松林鄉蘭山村人。昆仲三人,其排行第三,少年生活艱苦,捕魚度日。但其攻讀勤奮,篤志潛研,遍讀百餘名家之文:求文理、學寫法、寒暑無間;先生講課,洗耳恭聽,手不離卷。於是成績超群,筆力冠眾。造詣深醇。於1889年(光緒十五)中了進士,任湖北知縣。但不久便辭官歸鄉,而於麗澤書院、東坡書院執教。據《瓊崖革命運動紀略》記載:民國初年,王雲清與貢生吳應星因微嫌演成地方械鬥,知事劉永滇逮捕王雲清等人入獄,後殺之。王雲清詩才橫溢,如今存下七律114首,其中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如膾炙人口、廣為傳誦。
清嘉慶名人張績。張綱二是民間的暱稱,他本名叫張績,因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當地人尤其喜歡在姓名之後加上個排序,所以很親切友好地稱他為“張綱二”。據新編《儋縣誌》記載:“張績原名張綱,號治堂,中和鎮水井村人。賦性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博通經史,能文章,工詩賦,尤精書法;善學宋代米芾、趙孟兆等名家之長,而自成風格,時人以得其片紙隻字,珍如拱璧,曾為探花張翰山所器重。1818年(清嘉慶二十三年),考中舉人(第11名),分任甘肅省古浪縣知縣,於是舉家遷徙古浪(後裔已眾)。如今,其執管題書‘東坡書院’、‘一代傳人’、‘載酒堂’等匾額,尚存於東坡書院,筆法遒勁有力,入木三分。”張綱二多才多藝,他創作的大量民歌至今還在民眾中傳唱不衰。其著名作品有《痴情守五更》、《千里訴衷腸》、《又想做官又悶鸞》、《弄梅情歌》、《懷念舊情人》等,是歷代儋州山歌作品流傳數量最多、質量最好、影響力最大的第一“歌王”。尤其是《痴情守五更》一韻,可以說是儋州山歌的登峰造極之作,是當地民眾人人百唱不厭的名篇,已入選《中國民歌經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