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山村

蘭山村位於馬站鎮東南面,與漁寮鄉毗鄰,坐落於龍魁公路沿線旁。全村601人,149戶,80%的村民下山移民到馬站鎮或外出打工。

基本信息

蒼南縣馬站鎮蘭山村

一、蘭山村基本情況居住在村裡的20%村民基本為老人、五保戶及困難戶等。現有耕地529畝,其中水田293畝、旱地236畝。2006年全村總收入320.7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50.4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980元。(一)經濟發展狀況1、經濟薄弱,是典型的山區純農業村。農業發展初具規模,但規模化程度不高,產業化水平較低,建有30萬平方尺蘑菇園區,100畝的四季柚基地、100畝黃桃基地、40畝蕉藕基地。農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全村沒有一家工業企業。2、在外勞務、經商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一大重要渠道。目前,全村約有50%的勞力(人口)外出到廣東省打工、經商,主要以加工、經銷皮鞋為主,30%的村民下山移民到馬站鎮,主要從事蘑菇種植。在外勞務、經商年收入約170.3萬元,占全村經濟收入53.1%。(二)村級組織運轉情況村支部和村委員會運轉基本正常,黨員結構較為合理,能形成較為明顯的梯次結構,村組幹部服務能力和服務意願較強。(三)社會事業發展情況村里沒有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均達100%;電話、有線電視和自來水均已普及;村容、村貌較為整潔,但由於受去年8號超強颱風的影響及家庭困難無法修復等原因,有將近30%的房屋屬危房。社會治安較好。二、存在的主要問題(一)發展農業自然條件較差,農民發展農業信心不強。魴魚山村土壤貧瘠,發展農業的先天條件不足。且近年來,山上野生動物繁殖快,農戶種植的農作物常遭野豬等野生動物的破壞。另外,由於蒼南縣每年都要受颱風的影響,給農業生產帶來慘重影響。上述幾方面的原因,嚴重影響了村民發展農業的信心和積極性。(二)農業基礎設施損害嚴重,抵禦災害能力差。該村水田基本位於馬站鎮平原內,前幾年通過標田建設,溝、渠、路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也有部分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或損壞,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位於馬霞線路旁的蘑菇園區由於受去年8號超強颱風的影響,園區的溝渠、道路設施遭破壞較嚴重,由於資金困難,目前還沒維修。另外,由於建設時缺少資金,園區沒有配備消防設施,存在安全隱患。(三)農業技術套用水平低,農業效益不高。農戶對農業科技重視不夠,種植農作物以經驗種植為主,蘑菇、四季柚、甘薯等產量不高,影響了農戶效益,如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四季柚正處於開花盛期,花蕾和花很多,易消耗樹體營養,影響授粉結果,需要採取疏花等措施,提高四季柚的結實率,農戶基本沒有進行疏花等措施。(四)勞動力素質低下,制約效益農業發展。全村高中學歷只占10%,國中學歷只占28%,其餘都在國中文化以下。況且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外出大工或經商,留下的勞動力結構老化,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也影響對農業技術的套用。(五)村級組織不強,與山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村“兩委”幹部整體素質不高,村兩委幹部7人,只有1人為高中學歷,其餘均為國中畢業。黨員活動場所不健全,黨員的文化素質、思想政治素質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三、山區農村跨越發展的對策與措施蘭山村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在蒼南縣山區農村具有普遍性。蒼南要實現“後發崛起,全面跨越”戰略目標,關鍵在農村,難點在農村。當前,城鄉二元結構矛盾還未有效解決,城鎮居民與農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只有把農業發展好,農村經濟才會持續穩固,農村發展才有物質基礎,農民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富裕小康。因此,山區農村發展要充分把握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作風建設年活動有利時機,加快下山異地脫貧步伐,強化勞動力培訓,努力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套用水平,加速主導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一)強化宣傳,營造氛圍,進一步增強農民發展農業的信心。要抓好對村民的宣傳教育,重點解決觀念、信心、方向、目標、措施等問題。一是要克服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創新思路,鼓勵基層幹部帶頭致富。二是要發揮典型帶動的作用。運用身邊致富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進行宣傳發動,增強他們想富、會富的自覺性和緊迫性。三是要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及各級政府支農惠農優惠政策,讓農民吃下定心丸。同時,要積極探索農業政策性保險,消除農民發展農業的顧慮,保障農業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二)加快下山異地脫貧步伐,鼓勵勞力外出或引進來料加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部分貧困山區發展農業先天條件不足,農民剩餘勞力過多,要使山區農民儘快富裕起來,務必要加強下山異地脫貧工作,並加強下山移民的技能培訓,使下山農民每人都能掌握一門技術,幫助建立農業主導產業,確保下山移民增加收入。要鼓勵村民外出打工、到外創辦農業基地或引進來料加工,加快山區農村土地有序流轉,提高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高農業效益。(三)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大力支持山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時修復農村年久失修或已損壞的基礎設施,要結合山區農村的實際,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幫助山區農村找好找對農業項目,在項目建立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扶助。通過培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無公害農業、有機農業,深化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業附加值,同時,要充分當地自然、旅遊資源,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促進山區、半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四)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套用,加強社會化服務水平,提升農業發展後勁。農業部門要深入農村基層,根據當地產業發展情況,組織農民進行培訓,提高農民套用新技術、新品種水平。要採用不定期的理論培訓和田間技術指導相結合,把先進的適用生產技術和現代農業的先進經營理念武裝農民的頭腦,努力樹立他們的質量意識、品牌意識,提高農民素質水平和技術水平,使他們成為懂技術、能經營的新型農民,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升農業發展後勁。(五)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積極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為山區農村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改善村幹部的結構,按照民主、公開、平等、擇優的原則和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把那些作風正、有文化、有本領、有責任心、民眾滿意的年輕人充實到農村最基層崗位上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鼓勵黨員幹部帶頭帶領農民致富。提高村幹部素質。加強對村幹部培訓,組織走出去請進來,幫助他們開闊眼界、拓寬視野,增強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積極培育農村能人,通過他們示範帶動,促進山區農民共同富裕。同時,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山區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