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性胰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性胰腺炎,俗稱“豬頭瘋”、“蛤蟆瘟”、“對耳風”等,是春季常見,也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亦可見於成人。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傳染病,並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器官,病人是傳染源,飛沫的吸入是主要傳播途徑,接觸病人後2-3周發病。腮腺炎主要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耳垂下腫大,腫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表面發熱有角痛,張口或咀嚼時局部感到疼痛。

臨床資料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 )可致澱粉酶升高,並可導致胰腺受損,但在臨床中往往被忽視。流腮並多臟器損害136例病例中,並發急性胰腺炎28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8例中男21例,女7例,男:女=3:1,與文獻報導一致。2~3歲2例(7.1%),4~5歲6例(21.4%),6~10歲17例(60.7%),11~13歲3例(10.7%)。發病季節:全年散發,但以冬、春季為發病高峰。平均發病時間4~7天,病前均無暴飲暴食史,既往無胰腺炎病史,全部病例均有發熱及不同程度的腹痛。
1.2 診斷依據 凡發熱、腮腺腫大或頜下腺腫大並伴有流行病史者臨床診斷為流腮。急性胰腺炎主要診斷依據:(1) 持續性中上腹疼痛和發熱,伴或不伴噁心、嘔吐和腹脹;(2)血、尿澱粉酶升高;(3)血脂肪酶升高;(4)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5)B超、CT檢查胰腺體積增大。
1.3 臨床表現 中上腹疼痛28例(100%),噁心、嘔吐21例(75%),腹脹12例(42.8%),發熱28例(100%),其中46%為高熱,單純腮腺腫大17例(60.7%),腮腺伴頜下腺腫大6例(21.4%),頜下腺腫大5例(17.8%)。
1.4 實驗室檢查 澱粉酶碘-澱粉比色法血澱粉酶210~813U/L(80~160U/L)25例,尿澱粉酶1289~4200U/L(100~1200U/L)26例,血脂肪酶1.8~6.2U/L(1.0~1.5U/L)23例,白細胞總數>12×10 9 /L21例,中性粒細胞比值升高16例,胰腺B超檢查回音低,胰頭、胰體、胰尾及胰管內徑普遍腫大24例。
1.5 治療和轉歸 全部病例均常規用病毒唑和抑制胰液分泌治療,26例予以禁食、補充電解質及抗感染等治療,全部病例經治療有效,尿澱粉酶和血脂肪酶均在1~3周內恢復正常,胰腺體積均在1~3周內B超複查恢復正常,胰腺炎症狀及體徵25例在1~2周內消失,3例均在4周內消失。

討論

流腮因其病毒可擴散到全身多系統、多器官,其中以並發腦膜腦炎最常見,而合併急性胰腺炎比較少見,據國內資料報導,發病率低於10% [1] ,而本組病例中急腮並發急性胰腺炎的發病率達20.6%。我院在2002年共收治29例流腮並多臟器損害患兒,其中合併急性胰腺炎12例,占41.4%,較前比例明顯上升,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特別是流腮患兒因腮腺導管阻塞,使唾液澱粉酶不能正常排出,經淋巴管進入血液,使血、尿澱粉酶升高,而忽視合併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故易漏診。因此認為在發熱伴胰腺腫大第4~7天出現持續性中上腹疼痛,有或無其他胰腺炎伴隨症狀,亦應警惕並發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及時做血脂肪酶的測定及B超檢查胰腺體積大小,以及早明確診斷與相應的治療。小兒胰腺炎較成人少見,結合本組病例既往均無肝、膽疾病,實驗室檢查已排除上消化道疾患和膽道蛔蟲,且均出現在腮腺腫大期,隨腮腺炎病情好轉而漸趨恢復,故認為發病與流腮有直接關係。本組病例中均為急性水腫型胰腺炎,無1例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病情恢復較快,預後良好,且無復發。美國自1967年流腮疫苗獲準使用,使流腮發病率大幅度下降。故在易感兒童中應普遍使用流腮疫苗接種,可減少本病的發病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