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洪洞縣在臨汾盆地的北端,緊傍汾河東岸,著名的"玉堂春"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傳說元末,冀、魯、豫、秦諸地因天災兵禍,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黃河下游赤地千里,渺無人煙。而山西境內卻風調雨順。人口多田地少或有人無田之家,遷往其他省地。每次遷地,都以洪洞縣為集散之處。官府在洪洞縣廣濟寺旁設專門機構,發放遷移資費。由於寺旁有一棵大槐樹,蒼古挺拔,凡由此遷出的鄉民都深深地記住了它,代代相傳,永世不忘。如今寺旁的槐樹,已是老槐死後新栽植的第三株了,遊人來到樹下常興詠古之慨。寺內景觀介紹
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戌時(1303.9.25)山西趙城、洪洞地震,震級(8)。洪洞:儒學震陷。廣勝寺下寺摧毀殆盡,城隍祠頹,二者震後俱重建.廣勝寺位於洪洞縣東北十五公里的霍山南麓,分上下二寺,是我國古代的著名佛寺,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後幾經修建。下寺前為山門,其後為中殿和後殿。中殿五開間,施人字形梁架,用材經濟而美觀。後殿中的元代壁畫甚為精美,解放前被帝國主義勾結國內奸商盜竊出國,現陳列在美國堪城納爾遜藝術館。
上寺的琉璃飛虹塔,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其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高四十餘米。塔身磚砌,飾以琉璃燒制的角柱、斗拱、人物、花卉等構件,雕工精細,色澤艷美,是國內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塔內折轉攀登的梯道,設計巧妙,為國內罕見。塔頂有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損害金頂的題記,是研究一六九五年臨汾地震的珍貴實物資料。
明應王殿是傳說中的霍泉水神的祀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其中以南壁東側的元代戲劇畫最為著名。這幅畫完成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這個時期正是元雜劇興旺發展的黃金時代。畫寬三點一一米,高四點一一米。畫上橫額楷書"大行散樂中都秀在此作場",畫著一個民間演出團體正在登台演出的情況。畫中的方格地面,表明當時戲劇已登上方磚漫地的舞台,舞台上已經有了繪製精巧的布景。畫上共繪出演員和出場人物十一個,其中四女七男。從演員看,已經分出生、旦、淨、末等行當,並且有女扮男裝。場面上的人物,已經使用刀、牙笏、扇子之類的道具,有了勾臉譜桂鬍子之類的化裝,穿著繡花服裝。同時,從這幅畫上還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的伴奏樂器是笛、鼓和拍板。因此這幅畫是研究我國古代戲劇和音樂發展歷史的重要資料。
寺內還保存有大量泥塑、木雕、銅鑄、鐵鑄等各種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