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
洞山,位於宜春市宜豐縣北部,是中國佛教禪宗曹洞宗祖庭。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高僧良介在此睹影悟道,創建普利寺,開堂宣講“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的禪學思想,經後世法系弘揚遂成曹洞宗,四方眾僧前來學法者絡繹不絕。公元869年,良介逝於洞山,唐懿宗賜其“悟本禪師”諡號,並敕建“慧覺寶塔”。曹洞宗天下聞名,弟子遍及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鮮利嚴等和尚在洞山長住,使曹洞佛法傳入日本及朝鮮。現在,曹洞弟子在日本就有千萬之眾。
美景
洞山不僅是禪林,且是一處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態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景區原始森林內,古木參天、藤蔓環繞、飛瀑鳴泉、鳥翔獸走,春季溪水湍激,杜鵑滿山;盛夏濃蔭蔽日,涼風習習;深秋楓林如火,丹桂飄香;隆冬古塔映雪,野梅綻放,繽紛景致美不勝收。主要景點20餘處,有普利寺、價祖塔、蘇轍詩石刻、木魚石、七仙橋、千年羅漢松、聰明泉、石上楠、逢渠橋及夜舍山、紅木堝、牛頭山、經坑等多處佛塔林。
洞山墓塔群1
離開宜豐縣城,車行約三十公里,來到同安鄉境內,再駛過長約二十公里的盤山公路,就抵達洞山腳下。江西宜春市北部的洞山,是曹洞宗發祥地,現重新修復了普利寺。此處發現晚唐至清代建造的禪師墓塔79座,少的六塔排成一線,多的二十塔參差錯落良價禪師塔良價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兿59年)來到洞山建寺,門風大振;其弟子本寂繼承師法,到江西宜黃曹山重開禪堂,將其主張與心法廣為闡發傳播。僧眾稱良價禪師創立和本寂發展的禪理稱為“曹洞宗”宗旨,良價與本寂為曹洞宗祖師良價於唐懿宗鹹通十年(公元869年)圓寂於本山,敕謚“悟本禪師”。安葬在普利寺後山坡。塔呈六邊形,基座為金剛寶座式,分別刻卷草、古錢、蓮瓣、忍冬花裝飾。塔身每面嵌以石板,攢尖頂開瓦壠,剎由覆缽、相輪、寶珠組合。嵌於正面之碑刻殘存“己丑敕建”、“師慧覺寶塔”九字。通高2_米。原先建有四方形寬大的拜亭護塔,早年圮廢。
價祖塔就顯得氣勢恢宏得多。作為洞山墓塔群的核心部分,良價墓塔在年代和建築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唐鹹通十年(公元869)良價圓寂,唐懿宗追封“悟本禪師”,葬於洞山普利寺後山,墓塔名慧覺。墓塔前護以砌石,有拜台,石階可通行人。塔形古樸,六方,高3.2米,寶蓋寬1.2米。塔座兩層,底層六方,均刻忍冬花壺門;第二層各刻如意草、萬字、金錢、雙金錢。塔身上有楣,下有托,楣托刻仰覆蓮,角為六棱形。石柱中嵌石板,塔蓋傘形,有瓦壠,六角飄檐。塔剎3層:蓮瓣覆缽、相輪、寶珠。塔下面下端遺存“己丑敕建”、“師慧覺寶塔”9字,1983年省宗教事務部門曾撥款修復。
洞山墓塔群2
時代 唐—清
座落地點 同安鄉洞山村
保護範圍 東起洞山與留雲堂交界處的上洞山口,西至楓窩自然村交界處,北起天寶鄉西莊田土,南至石陂山前村。
建設控制地帶 東起洞山與留雲堂交界處的上洞山口,西至楓窩自然村交界處,北起天寶鄉西莊田土,南至石陂山前村
洞山墓塔群的規模與建築亦為全國罕見。“洞山墓塔群”1987年列為江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