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種特點

武力民族

有人說,亞述人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戰爭的藝術。的確如此,亞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亞述時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幾乎全是與軍事有關。亞述人的軍隊是整個西亞最強大的。
亞述軍事力量之所以強大的原因:
(一)是由於亞述人的軍事理念和軍事素質。在亞述人的觀念中,國家和軍事幾乎是同一個詞,或者說,國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戰爭機器,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和進行對外擴張是國家的首要任務。
(二)是他們的作戰技術。在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746—前727年)時代,亞述人建立了一支當時世界上兵種最齊全、裝備最精良的常備軍,分為戰車兵、騎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攻城兵、工兵等。作戰時,將這些兵種作適當編組,發揮各自的威力。亞述人還用急行軍來爭時間、搶速度,懂得使用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比如他們善於使用充氣的皮囊渡河。這種皮囊可以聯結起來,安置在河面上,從這岸排到那岸,上面再鋪上樹枝,就成了一條軍用的浮橋。這種戰術,就是拿破倫後來克敵制勝的法寶。
(三)是因為亞述擁有先進的武器和優良裝備。鐵制武器的使用使亞述人的擴張幾乎具有戰無不勝的威力。亞述帝國的軍隊,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攻城武器。一種叫投石機,是亞述軍隊特有的一種攻城器械。它們是一個個巨大的木框,裡面裝有一種特製的轉盤,上面絞著用馬鬃和橡樹皮編成的繩索。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射出巨大的石彈和燃燒著的油桶。還有一種攻城錘,是由青銅鑄成的,攻城時用來撞擊城牆。在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王宮的一個武器庫里,就發現了近兩百噸的鐵制武器,有鐵劍、弓箭、撞牆錘、戰車、盾牌、盔甲等。有了上述條件,亞述軍隊在整個西亞縱橫馳騁,鐵馬嘯嘯,幾乎無堅不摧,無壘不克。
歷史記載

後來由於軍中流行瘟疫,亞述軍隊在聖城耶路撒冷遭到慘敗。當新巴比倫王國的締造者那波帕拉薩爾王與米底王國結盟,向亞述都城尼尼微進發後,在熊熊的宮廷烈火中,亞述都城陷落。持續了300年的亞述功業,與末代王薩拉克一起消失在無情的大火中。在中世紀阿拉伯人侵占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以後,亞述人由於沒有全民改信伊斯蘭教而成為受壓迫的對象。在近代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末期,居住在其疆域內的亞述人由於信奉基督教,同亞美尼亞人一樣,也遭到了土耳其奧斯曼當局的大規模屠殺,許多亞述人被迫離開故土開始流亡,其中小亞細亞地區(現在的土耳其)的亞述人數量銳減。亞述人由於迫害和戰亂,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開始了世界範圍的大離散。
人文藝術
亞述由於武力至上,所以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以模仿巴比倫為主。如醫學、天文學等。不過,亞述人曾將他們所見的植物一一記錄下來了,這對以後植物學的發展大有好處。亞述對人類文化重要貢獻是他的圖書館,單是阿述巴尼帕的圖書館就有3萬塊泥簡,這些泥簡都分門別類,並附有標籤和王印。泥簡大部分為年代不祥的代抄本,其原本大都來自巴比侖。所有圖書中,文學作品極少,歷史著作多為年代大事記,也可稱戰爭大事記,所記大都千篇一律,記勝不記敗,記好不記壞。但他們對自己的野蠻血腥行為則不以為恥的記下來了,恐怖的亞述人認為這是值得炫耀的“好事”。圖書館的其它圖書有檔案、天文、星相、醫學、藥方、聖詞、帝王世系及神的譜系等。圖書中還有一篇阿述巴尼帕的自述。大體內容是:“我,阿述巴尼帕,覺得有博覽群書的必要。讀書樂趣無窮,讀書可擴充知識及技藝,可養成一種高貴的器度。”看來,這位殺人魔王的性格還比較複雜,一邊對反叛者變著花樣施酷刑,一邊還要當文明君主。英國著名浪漫詩人拜侖曾為他寫過一個戲劇化的故事。
戰爭給亞述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也給亞述的王公貴族帶來了享受的機會。亞述的首飾設計精巧,家具雕琢精緻,並嵌有金銀珠寶。不過,亞述的音樂繪畫大都沿襲巴比侖舊調。浮雕中的人像也粗劣呆板,大多是絡腮鬍子、大肚皮、短脖子的千人一面形象。也有一些浮雕刻有亞述人正對俘虜進行剝皮拔舌、開腸破肚、剜目斬首等景象。動物雕刻則惟妙惟肖,可謂刻獅像獅,刻馬像馬,栩栩如生。二者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有人認為雕刻人顧忌多,不敢刻得真,刻得像。不過,也可能是藝術家審美觀不同,認為大肚皮,短脖子就是美男子。
亞述後裔
由於亞述人的黷武主義特徵,亞述人稱霸的時期比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任何時代都更有特殊性。他們的血腥也使亞述人成為西亞人民痛恨的一支民族。他們留下了一些後裔,是現在伊拉克的亞述人。約瑟夫·凱勒的著名小說《第22條軍規》中的約塞連就是亞述人。
亞述都城
尼尼微城,是古亞述帝國都城。其址位於伊拉克的北部,底格里斯河的東岸,隔河與今天的摩蘇爾城相望。
已發現的城內主要建築包括三組宮殿和兩組神廟。城南是西拿基立宮,城北是阿蘇爾巴尼帕宮。
兩宮之間有阿蘇爾納西爾帕二世宮、文字神納布廟及愛與戰爭女神伊絲塔爾廟。城中還有動、植物園,武器庫及排水設施。
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浮雕石板,銘文泥板和藝術品,其中以阿卡德王薩爾貢一世青銅像和國王獵獅圖浮雕石板最為有名。
當代生活
目前,全世界約有300多萬亞述人。亞述人在西亞地區的伊拉克北部、敘利亞、伊朗西部和黎巴嫩以及約旦仍有大量人口。而在土耳其東南部仍有少量亞述人。伊拉克是亞述人的祖居地,也一直是全世界亞述人最多最集中的區域。但是由於2003年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和隨之而來的動盪,許多亞述人被迫離開伊拉克,遷到鄰國或西方國家,伊拉克的亞述人數量已減少了一半,而敘利亞、約旦、美國和瑞典等國的亞述人數量近幾年來明顯增多。美國的底特律和瑞典的南泰利耶等地有來自中東的亞述人的大型聚居區,他們在那裡建有自己的教堂、商店、俱樂部等。
2011年3月敘利亞內亂爆發前,敘利亞大約3萬名亞述人,多數居住在敘利亞哈塞克省。
當今的亞述人主要信仰基督教的東方亞述教會、迦勒底天主教和敘利亞正教。相當一部分人仍然使用由古阿拉米語演變而來的現代阿拉米語(Neo-Aramaic),他們稱為新亞述語(Neo-Assyrian)。現代亞述人仍然保留了一些從古時候傳下來的風俗習慣。亞述人旗幟是亞述人選定的、代表離散的亞述人的國家的旗幟。在敘利亞和黎巴嫩一帶,當地仍有一些古代阿拉米人(又譯為亞蘭人)的後裔,他們也信仰基督教,並把阿拉米語作為教會語言使用。當今的古代阿拉米人後裔與當今亞述人是否可以看做同一個民族,這仍然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