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泛突厥主義(英語Pan—Turkism,土耳其語Türkülük,哈薩克語Türkilik),又稱大突厥主義,是一種極端的民族沙文主義思潮。它主張所有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聯成一體,組成一個由奧斯曼帝國蘇丹統治的大突厥帝國。起源
泛突厥主義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先在歐洲東部地區沙皇俄國克里米亞、伏爾加河沿岸、亞塞拜然的韃靼人中找到適宜生長的沃土,而後擴展於哈薩克人、土庫曼人、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和其他突厥民族,他們曾經都是突厥帝國的一部分。當時,在喀山韃靼人中,操突厥語族語言的商業資產階級有了很大發展,早於其他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走上適合於本民族特色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為了反抗沙皇俄國民族壓迫的暴政,同俄羅斯壟斷資產階級和他們極力主張的泛斯拉夫主義相抗衡,泛突厥主義在韃靼人中間應運而生。發展
俄國
出生於俄羅斯帝國境內克里米亞貴族的伊斯馬依勒·普林斯基(1815~1914),是俄國泛突厥運動的終生思想鼓動家,有“泛突厥主義之父”的稱號。他先後創辦過《土庫曼報》和《譯文報》,大肆鼓吹泛突厥主義。在他們領導下,以泛突厥主義為指導,在俄國全境操突厥語族語言的諸民族中發起了“扎吉德”運動。“扎吉德”一詞乃“新的”之意。這一運動成為當時進步的韃靼資產階級及其追隨者們進行政治鬥爭的一面旗幟,而且對於整個操突厥語族語言諸民族的資產階級也發揮著動員組織作用,從而為俄國泛突厥運動的展開奠定了基礎。他們主張俄國所有操突厥語族語言的諸民族,為了爭取民族復興,首先通過建立共同的、規範的語言和文化,而後通過建立統一的政治組織而在思想上、行動上聯合起來;既要同沙皇專制制度作鬥爭,又要把全體民眾從泛伊斯蘭主義的愚昧中解放出來。但實際上,由於韃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不但沒有觸及沙皇的專制制度,而且到後來反而成為沙皇制度“奉公守法的臣民”。同時,隨著泛突厥運動在韃靼人中逐漸發展,除了對泛伊斯蘭主義偶爾有所攻訐以外,始終沒有同它劃清界限,而且兩者愈來愈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表明了泛突厥主義的思想觀點同泛伊斯蘭主義的思想觀點在實質上是相通的。以後,隨著俄國處於司托雷平的反動時期,俄國加緊了對泛突厥運動的迫害,使得不少的俄國泛突厥主義者和泛伊斯蘭主義者紛紛逃往位於俄羅斯帝國南緣的、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交界處的、處於瓦解邊緣的奧斯曼帝國的境內,與青年土耳其黨人密切配合,出版刊物,大肆鼓吹“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思想。俄土戰爭爆發以後,他們更號召俄國國內穆斯林與奧斯曼帝國合作,對異教徒進行聖戰。這樣,發源於俄國韃靼人的泛突厥主義,就在奧斯曼帝國的伊斯坦堡找到了擁護者和崇拜者,並在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支持和推動下,逐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
土耳其
泛突厥主義在奧斯曼帝國(1299~1922)得到廣泛傳播並紮下根,決不是偶然的。因為這種思想正好適應了奧斯曼封建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政治需要。1889年建立的青年土耳其黨,在政治上主張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制,妄圖由奧斯曼帝國來統一所有操突厥語族語言的諸民族,建立一個其範圍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阿爾泰山,甚至從地中海延伸至太平洋的突厥大帝國,因而極力推崇和鼓吹泛突厥主義。青年土耳其黨中央理事會成員孜牙·喬加勒甫(1876~1924)所著的《突厥主義原理》,就是一部狂熱鼓吹泛突厥主義的代表作。他說:“突厥主義意為發揚光大突厥民族。”說什麼:“民族不是種族、血親、地理環境、政治和意志等的集團,而是一個由分享共同語言、宗教、道德、美學,也就是說受同樣教育的許多人組成的團體。”“惟一的結論是承認那些自稱‘我是突厥’的人為突厥人”。並且說:“突厥主義的遠期理想是‘土蘭’……‘土蘭’意為Tur,即突厥的後代”,“土蘭是所有突厥人的偉大祖國,它過去是個事實,將來也會成為事實”。宣稱:“將1億突厥人聯合成一個民族是突厥的極大願望”。這些都充分暴露了奧斯曼帝國極力推行泛突厥主義的狂妄的政治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