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頭鎮[河北省泊頭市泊頭鎮]

泊頭鎮[河北省泊頭市泊頭鎮]
泊頭鎮[河北省泊頭市泊頭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泊頭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運河槽運而得名,始建於東漢,初興於隋唐,泊頭在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江蘇無錫齊名的國內三大鑄造基地齊名,素有“鑄造之鄉”的美譽。現有企業700餘家。工業主要有三大支柱特色產業,包括鑄造產業、汽車模具產業、環保產業,還有機械,紡織,服裝,化工,電子等,門類齊全。。泊頭到目前為止已獲得“鑄造之鄉”、“鴨梨之鄉”、“汽車模具之鄉”在內的九個國家及省級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簡介

泊頭鎮 泊頭鎮

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55.5億元,入統工業81家,增加值5.8億元,利稅收入2.18億元,財政總收入2.76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7.9:49.4:3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73元,全市存款總額50.4億元,貸款餘額達到28.27億元,用電量3.28億元,工業用電量8714萬度。2004年泊頭在全國2012個縣市中,按基本競爭力比較,位居510位,在全省136個縣市中2003年排50位,2004年能進位到40多位,在滄州排第6位。泊頭到目前為止已獲得“鑄造之鄉”、“鴨梨之鄉”、“汽車模具之鄉”在內的九個國家及省級榮譽稱號。

沿革

泊頭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運河槽運而得名,始建於東漢,初興於隋唐,1946年泊頭解放後設立泊頭市,1949年隸屬交河大縣管理,1982年國務院決定恢復泊頭市建置。1983年5月,交河縣撤銷,其轄區併入泊頭市,形成現有建制。

主要產業

泊頭鎮 泊頭鎮

泊頭是一個工業基礎雄厚的縣級市,農業特色也比較明顯。現有工業企業2000多家,工業總產值88億元,增加值24.84億元。工業主要有三大支柱特色產業,包括鑄造產業、汽車模具產業、環保產業,還有機械,紡織,服裝,化工,電子等,門類齊全。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泊頭已經形成了鑄造、環保設備、汽車模具、果品業等四大特色產業。

鑄造產業

泊頭在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江蘇無錫齊名的國內三大鑄造基地齊名,素有“鑄造之鄉”的美譽。現有企業700餘家,固定資產原值20億元,從業人員5萬人,年生產能力100萬噸,年產量達到50萬噸,產值25億元,利稅4.8億元,產品有十餘個系列,400多個品種, 在50萬噸的產量中有30萬噸出口, 出口地區主要有歐美、亞洲、非洲,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

汽車模具產業

2004年4月份首屆中國泊頭汽車模具論壇在泊頭召開,國家機械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小虞親臨現場。在這次論壇會上,泊頭被授予全國第一個“汽車模具之鄉”稱號。在全國50家成規模的生產汽車覆蓋件企業中,泊頭占到20家,占40%以上,產量達到12.5%。泊頭汽車模具產業現有固定資產原值3個億,產值4個億,從業人員1萬多人。龍頭企業興林公司,產業規模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名第五位,在民營企業中排名第一位,為日本豐田汽車提供成套設備。

環保產業

現有企業100家,具有整機生產能力的44家,全國環保十強企業中泊頭有2家,在全省十強環保企業中泊頭有6家,整體、單體生產規模都比較大。全市環保產業固定資產原值達到1.5個億,銷售收入8個億,從業人員1萬人,利稅1.8個億,主要產品包括大氣污染治理設備在內的13大系列,200多個品種,銷往全國各地,並轉口歐、美、日本等18個國家和地區。首鋼也採用了部分產品。1998年被河北省評為全省唯一的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生產基地和全省唯一的環保產業試點城市。

歷史

泊頭鎮 泊頭鎮

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的地理條件,為泊頭經濟與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貪官污吏與鄉紳富豪沆瀣一氣,橫徵暴斂,兵匪水旱交錯為患,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和頻繁的軍閥混戰,特別是日寇的法西斯統治,給境內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以及人民生活帶來毀滅性的摧殘。為了反抗舊制度和侵略者的統治,隋代的竇建德,元代王貴,明代劉六、劉七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清代的太平天國北伐軍、捻軍都曾在這裡進行過反對封建統治者的殊死鬥爭;清初,境內的反清武裝也曾數次圍攻交河縣城。這些雖給予封建地主階級以沉重打擊,但勞苦大眾依然未能擺脫自己的苦難命運。中國共產黨誕生後,領導人民浴血奮戰求解放,泊頭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1925年,中國共產黨人張隱韜領導的北方第一支農民武裝——津南農民自衛軍誕生於泊頭,隨著1926年冬境內第一個中共黨組織——中共泊頭師範支部的成立,中共泊頭工委,中共交河縣委也相繼建立。英雄的共產黨人領導著泊頭工、農、商、學各界人民不斷掀起反帝、反封建、反資本主義剝削的學潮、罷工、搶糧等鬥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七·七”事變後,中共泊頭黨組織、交河黨組織及交河縣抗日民主政府帶領境內人民與日寇展開英勇的八年抗戰,組織了抗日游擊大隊、鐵路武工隊、民兵等,扒鐵路、破交通、拔據點、打游擊。並配合八路軍120師,回民支隊和冀中區人民軍隊給境內日寇以沉重打擊。1945年10月,交河縣城解放;次年5月10日,國民黨反動勢力控制下的泊頭獲得解放。

無數泊頭兒女,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流血犧牲,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泊頭鎮 泊頭鎮

解放後,泊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企業經營承包等生產關係變革和國民經濟調整,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迅猛發展,199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51624萬元,人均1058元。工農業總產值101209萬元,是1949年的49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4772萬元,是1949年的108倍。全產固定資產投資達4948萬元。泊頭歷史上以農業經濟為主。由於生產關係落後,生產力低下,難於抗禦頻繁的自然災害,且農具簡陋,耕作粗放,產量低而不穩,生產發展極為緩慢,加之以糧食為主的種植結構單一,土地利用與經營效益很低,至1949年,境內糧食平均畝產僅為36公斤,年總產4121.5萬公斤。全部農業總產值2097萬元。新中國成立後,市境人民長期致力於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引進優良品種,推廣先進農機具,實施科學種田,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逐步得到改善,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增強。儘管也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和反覆,農業經濟仍然得以發展。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市境積極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改善生產條件,努力發展商品經濟和鄉鎮企業,農林牧漁果各業並舉,興旺發達。1990年,境內有各種配套機電井5840眼,有效灌溉面積44.5萬畝,為1949年水澆地面積的40多倍。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1958年以前境內沒有一台拖拉機。1990年,計有農用大中型拖拉機123台,小型拖拉機5776台,農業機械總動力34.6萬千瓦。機耕面積29.9萬畝,機播面積14.2萬畝,機收面積14.8萬畝。農用化肥施用量5.1萬噸。年糧食總產17.27萬噸,單產159.3公斤,分別為1949年的4倍多。棉花畝產由1949年的25斤,提高到54.8斤,油料產量2351噸,是1949年3倍。

境內沒有自然林資源,林業發展以人工植樹為主,尤以梨棗等果木樹種植為最。鴨梨,是泊頭的特產,泊頭,是我國著名的“鴨梨之鄉”,鴨梨種植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隋煬帝曾於運河之上,駐足泊頭梨花;明代,千株梨園已隨處可見,梨品作為貢品以其皮薄汁多,食之香脆,已聞名遐邇。至民國時期,境內各村幾無村不有梨行,年產梨萬斤以上。每到收穫季節,平津各處果局經理紛來購買、運銷各處,無遠弗及,更以平、津、滬、濟(南)為聚散點。“七·七”事變後,梨園遭日寇洗劫,幾已殆盡。解放後,傳統的梨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50年代起,市境就成為天津鴨梨出口的生產基地。80年代,市政府為發展商品經濟、特色農業,實施“東果西移、以果興農”戰略,推廣新的栽培技術。梨樹種植面積已由1949年的1.06萬畝,增至7.69萬畝,產量14840萬斤。其品種增加,品質增強,業已走出國門,行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統的棗樹種植也得到發展,年產棗881.4萬公斤。同時,境內人積極植樹造林、發展林業,1990年林業總產值113萬元,實有育苗面積12150畝。四榜植樹1939.5萬株。

養殖業已由傳統的農戶零散的微量養殖發展到專業化、規模化養殖,1990年,境內已發展養殖專業戶200餘戶,其養殖品種類擴展到30餘種,養殖總產值504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796。

由60年代農村工副業發端,經70年代社隊企業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給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並發展為市境經濟的又一強大支柱。1990年,境內有鄉鎮企業5674個,鄉鎮企業總產值42090萬元。利稅總額6658萬元。形成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加工業等多種行業並舉的格局,出現了以經營某一行業為主的專業鎮、專業村和專業戶。

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發展,讓人感到一個現代化立體農業的新格局正逐漸形成。

泊頭鎮 泊頭鎮

泊頭的工業基礎較為雄厚。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鑄造之鄉”,明代,境內的鑄造和鐵器製造已影響到河北中部的廣大地區,清代,市境許多鑄造工匠到各地謀生,全國各省府州縣乃至東南亞地區都有境內人從事鑄造業。民國時期,泊頭的鑄造業開始成為中國北方民族工業發展的一支有生力量。在東北,建起了一座座鑄造鐵廠,在天津,僅三條石一地就有境內人開辦的鐵廠40餘家。以此為基礎,泊頭的近現代工業開始起步。1912年,中國最大化工企業——永華火柴公司在泊頭建成投產,泊頭五州煙廠、恆記煙廠、釀酒廠、肥皂廠等相繼建成,而經營鑄造業的鐵廠不下600家。並擁有了5000餘人的產業工人隊伍。初具規模的工業基礎,使泊頭成為冀東南近現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1937年後,由於日寇侵略,工業慘遭破壞,停業破產者不計其數。直到解放後,才逐步得以恢復和發展。人民政府採取公私合營等政策,對私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國營和集體工業體系,實行計畫經濟管理。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境內工業廠家由13家猛增至46家,後對產銷不暢、效益較低者,實行“關、停、並、轉”,調整為15家。70年代,受“支農”及大辦“五小工業”影響,境內工業發展較快。1975年,工業企業增至97家,產品70餘種。總產值9788萬元,位居全省縣級工業前列。閥門廠研製的1800毫米直徑大閥門填補了國內空白,腳踏車、工具機、小型拖拉機,變壓器、水泵等產品的研製都顯示了泊頭工業的實力。1978年後,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企業適應市場經濟需要,轉換經營體制和經營方式,國營、集體、私營、聯營、個體等各種經濟成分並存,相互競爭、相互補充。企業實行承包制,管理漸趨科學化.現代化,生產效益增強。1990年,泊頭市有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208個,國家二級企業2個,從業人員3.61萬人,總產值75848萬元,是1949年202萬元的375倍。擁有機械、鑄造、紡織、輕工、化工、食品、服裝等工業門類,生產22個類別的500多種產品,其中88種為國家和省級定點產品。

泊頭城區興起於運河漕運,由運河碼頭髮展而成,其商業特色鮮明,商貿經濟繁榮。《南皮縣誌》云:“運河開通後,運輸便利,尤易發達商業,就泊頭鎮一處而言,兩岸商賈雲集,為數百里所未有。”清後期,泊頭已稱運河巨鎮,民國初期,則東西兩岸殷實、商號不下千餘家,輪舶輻輳,闌閹填盈,實為津南一大商埠。而翮後的戰亂,特別是日寇的踐踏,使境內的商業市面慘遭破壞,千號商鋪,僅餘四百,至解放前,多數商號無法經營,市場瀟條,商業經濟已瀕臨絕境。解放後,人民政府恢復經濟,將繁榮商業列為泊頭經濟發展第一要素。1949年,泊頭商業戶已發展到1995戶,並建立起9大國營商業公司。隨著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境內商業逐漸發展為以國營、集體商業為主體的格局,私營商業被取消。由於實行計畫經濟管理,統得過死,阻礙了商品流通,民眾買難賣難,市場難以繁榮。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商品流通領域不斷開放搞活。國營、集體、私營、個體等多種經濟成份的商業企業相互補充、競爭發展。市場貿易繁榮、購銷兩旺。1990年,全市擁有商業網點3980個,從業人員9308人,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5億元。集市貿易額1.6億元。外貿收購總額4707萬元,出口商品發展到9大類11個品種,外貿業務擴大到德、美、日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城區商業街和專業批發市場相繼興建,泊頭作為冀南商業中心的地位更為突出,商品輻射地區方圓達200公里。

除商業外,建築業及服務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1990年建築業總產值7658萬元,服務業總產值2700萬元。

縱觀泊頭經濟,不斷調整的農業產業結構,深化改革的工業體制,富有傳統的商業及其他第產業的迅速發展,正在為市境經濟發展注人新的活力。

經濟概況

泊頭鎮 泊頭鎮

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離不開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古代泊頭之興依託於運河漕運及西部驛路。 明初設立的泊頭、富莊水陸兩驛,即使?白頭成為津南少有的水陸碼頭,又成為境內最早的通訊設施,對泊頭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而經濟的發展又促進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清末民初,大清郵政在?白頭、交河設鋪傳郵,隨著電報、長途電話業務的開通,境內通訊事業遙遙領先於周圍各縣。1912年津浦鐵路建成通車,又率先在泊頭設站,20年代大陸汽車行的成立,使境內又有了較為先進的公路運輸;加上運河水路,可謂交通稱便。而30年代開始的自辦發電和電燈公司的營業,更使泊頭的城鎮建設走向現代化。但日寇的侵略,使這些初具規模的建設慘遭破壞。鐵路停運,河運不興,電廠癱瘓,郵路轉為日偽軍用,市場瀟條,經濟崩潰。解放後,人民政府為發展經濟,廠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鋪路修橋,大辦電力、通訊設施。50年代已經村村通郵。70年代,市城區、原交河縣城及境內主要交通公路已鋪設柏油路面。變壓設備及電網建設已普及至鄉村。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瓶頸”產業發展極為迅速。1990年,境內有幹線公路33條計338公里,鄉村級公路29條計172公里,汽車營運里程50公里。鐵路客運量70萬人,貨運量22萬噸;公路客運量289萬人,貨運量218萬噸。交通運輸工具也逐步現代化,由人力、畜力發展為以汽車、拖拉機為主,過去的步行、騎驢、坐轎被腳踏車、機車和大小客車所取代。年末境內有郵電局所26處,計費郵電業務總量427萬元;擁有電話機2808部。擁有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各一座、35千伏變電站9座,基本解決了城鄉生產、生活用電。全市年用電量10874萬千瓦小時,其中工業用電4858千瓦小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632千瓦小時。

果品產業

泊頭的農業特色也比較明顯。全市95萬畝耕地中,果樹57.5萬畝,鴨梨25萬畝,棗樹30萬畝,梨產量30萬噸,棗6萬噸。果品年產值5億元。其中鴨梨出口到美國、西歐、澳大利亞等,出口量占到河北省的三分之一,位居首位。

城鄉建設

城鄉建設日新月異。1990年,市城區建城面積已由解放初的不足4平方公里發展到17平方公里。先後拓寬、翻修了解放路、勝利路、裕華路、建設大街、紅旗大街等主要街道,修築了大型橋樑5座,立交橋2座。市容市貌有很大改觀。道路鋪裝面積40.1萬平方米。解放前一直到60年代都沒有的高層建築已林立於道路兩旁。市政公用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實有住宅使用面積170萬平方米,人均12.41平方米。新建成投產的水廠日供低佛水2.1萬噸。供水管道總長度37公里,年供水總量595萬噸。新成立的市內公共汽車公司擁有公共汽車7輛.年客運量98萬人次。另有私營出租汽車10輛,民用液化氣供氣量500噸。城市環境保護受到關注,下水道總長度26公里,建城區園林面積30公頃;Ilk廢水處理量112噸,生活污水處理量90萬噸,生活垃圾糞便清運量4萬噸。鄉村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增強,657個行政村中.自來水曼益村280個。通公路村340個,通電話村409個。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財政狀況和人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1990年市財政收入5056萬元,財政支出4174萬元。職工工資年人均收入96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8元。分別為1949年4倍和8倍。城鄉居民的吃、穿、住、行都得到改善,不少居民有了存款。1990年,城鄉居民儲蓄總顴42253萬元。

科教文衛

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事業不斷發展。解放前,除省立泊頭第九師範外,境內僅有400所國小,在校生不過1萬餘人。1990年,全市有中學61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國小565所,有各類教師4484人,在校生總數9萬餘人,國小教育和初等教育普及率達到99.7%和96.7%。歷年高考開學率列滄州地區前茅。80年代,境內先後建成研究所3個,各類科學技術學會、協會、研究會15個。科技隊伍不斷壯大。199O年境內有科技人員2049人,其中中級技術職稱以上人員1011人,其他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780人。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600餘項。引進開發新產品117種,有18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12項,獲國家科技成果獎一項。秦國昌的《計畫免疫信息處理系統》學術論文在第六屆世界醫藥信息學大會上宣讀。1949年,境內僅有2家醫院及幾個民間藥鋪,醫生28名。1990年,境內有醫院32個、門診所5個,醫院床位數780張,衛生技術人員1586人,其中醫生754人。文化設施增加,80年代中期,市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先後建成開播,豐富了市境人民的文化生活。1990年,全市有影劇院3個,電影放映單位40個,文化館、圖書館各1座。市劇團被譽為全國著名的“莊戶劇團”。以朝花農民詩社為代表的文學創作活動蓬勃開展。50年代開始的民眾體育鍛鍊活動,促進了境內人民身體素質和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1958年,金淨雲獲河北省體操比賽高低槓的自由體操兩項第一名;1990年,馬娜獲河北省少兒武術比賽三項冠軍,徐海龍獲“中國武士杯”自選劍術比賽第二名。市體育館、游泳池、市一中體育場等及各企業,學校等體育設施的興建,為市境人民的體育鍛鍊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1990年,河北省中學生運動會首次在縣級市——泊頭舉行。是年,全市參加各項體育活動的人口占總人口的40%以上,學生體育鍛鍊達標率為95%。

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劉春揚等捨己救人、劉玉佩等捐資助教,以及學雷鋒做好事者層出不窮,英雄模範人物不斷湧現。社會風氣得以淨化。

評論

縱觀歷史,泊頭作為一內地小城.因其所特有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經前人的辛勤耕耘,曾孕育出令人稱道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特別是建國4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泊頭人民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風雨同舟、艱苦奮鬥,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使古老的泊頭成為運河沿線的一顆明珠。

毋庸諱言,在前進的道路上,也曾走過不少彎路,經歷過不少的曲折和困難,留給我們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較為頻繁的政治運動諸如“反右”,“文化大革命”等,曾直接影響了境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而大轟大擂、鎬運動式的經濟運作如“大躍進”等,則給經濟建設帶來較多的負面影響,計畫經濟下的大量行政干預,也大大制約了基層人民民眾生產積極性的發揮。即使是在改革開放後,仍有不顧實際效益的盲目投資,造成經濟過熱等,特別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未能制止人的思想素質的滑坡等等,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

鑑古明今,繼往開來。泊頭人如何立足於現實,謀求經濟騰飛和發展?儘快完成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的轉換則是當務之急,從而破除傳統體制的束縛,使逐漸認識到“貧窮不足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泊頭人民更為放開手腳,競爭創新。改變傳統的數量型、外延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增加有效投入,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特別是要加大科教投入,重視人才,利用人才,培養高素質人才,以保證經濟建設的發展。

認識市情,發展優勢,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鑄造之鄉”,雄厚的工業基礎是我們的憂勢,但由於經濟循環不暢,工業增長基本上還是建立在原有結構基礎上的,伴隨著生產增長速度的加快,企業產品積壓大量增加,加之管理落後,經濟效益下滑,企業經營困難增大。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適合市場需要的”高、精、尖”拳頭產品和項目,(歷史上主要靠技術輸出而聞名的鑄造工業,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注重工藝的“高、精、尖”尤為重要。)如何在擴大企業自主權的同時,提高管理人員的經營管理素質,減少盲目投資,增強企業發展後勁,是促進市境工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鴨梨之鄉”,連年增長的農業經濟是我們的優勢、但農業發展小的不平衡狀態,西部地區土地效益的低下仍需我們努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在”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鄉鎮企業迅速崛起的同時,農業的基礎地位應引起高度重視,加大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和力度,是促進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有力保證。80年代後靠“東果西移”“以果興農”戰略發展壯大的傳統果樹業,不可否認為市境農業經濟撐起一有力支柱,但在注重發展規模的同時,注重提高其品質更為重要。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村集體經濟建設,解決好農民一家一戶幹不了和乾不好的事情,是穩定農業,發展農業的又一保證。

除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外,缺乏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泊頭,其古老的“運河巨鎮”“津南一大商埠”的商業中心的地位更是一大優勢。特別是今天,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建設在周圍地區占優的條件下,藉助於傳統的商業輻射能力,加快商業發展,對市境經濟極為有力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強經商者的思想素質,職業道德建設,克服“小商販”意識,努力發展“回頭”客。更要淨化經商環境.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諸多經濟要素的發展,勢必帶動境內各項事業的發展。展望未來,歷史止賦於我們一種從未有過的發展契機,那就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勤勞勇敢、有著光榮傳統的50萬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定會抓住機遇,奮力拚搏,奪取經濟和建設的新勝利。泊頭,這顆運河明殊,定會放射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遺蹟

陳家古窯遺址:位於陳家村東北1公里處,潮河以南,朝陽河南北穿遺址而過。河堤兩岸裸露著大量紅、灰色陶片及部分紅燒土塊。文化層在3米深處。出土文物有灰陶、紅陶將軍盔,灰陶豆、灰陶罐、彩灰陶壺、灰陶盂、灰陶盒、灰陶網墜等,還出土青銅劍一把,有紅燒土、灰坑遺蹟。文化層上是紅土、沙土迭壓的黃河沖積層。經文管部門考證,為東周古窯遺址。1983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家古窯遺址:位於鄭家村西北1公里處,潮河東西穿遺址而過,河堤西岸暴露著大量的灰、紅陶片及部分紅燒土塊。文化層在3米深處,為褐色土質,內含灰陶、紅陶將軍盔、灰陶缸、紅陶盒、陶盂、灰陶豆等器物殘片,有紅燒土及灰坑遺蹟。1983年,縣政府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