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陳金升,男,1950年生,河北省泊頭市人,回族,中共黨員。農藝師。
1966年參加工作,曾在海興縣國營青先農場、泊頭市農業局、劉莊回族鄉、泊頭市民族宗教局、泊頭市政協工作。2004年退居二線,先後任泊頭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副秘書長兼科技報告團團長。2010年退休。
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期間,獲多項科技成果獎、論文獎,多次受滄州、泊頭市委、政府表彰。
在泊頭市政協工作期間,致力於政協史料的編輯整理。完成了《泊頭市政協志(稿)》。致力於回族文化、泊頭運河文化的收集、研究,完成了《泊頭清真寺志》。該書獲河北省文史資料優秀成果一等獎(1993—2002),《泊頭市回族現代史料(1926—2001.7)》、《泊頭回族大事史料(約1250—2001.7)》、《泊頭回族風俗習慣》,上述資料由泊頭市檔案館、圖書館收藏。
為河北省政協提供了若干地方文史資料,編入了相關書籍。
為《滄州名萃》(滄州政協主編)組織稿件,涉及鴨梨、鑄造、清真寺、六合拳、火柴廠、師範、一中等名廠、名校和文化遺產、名勝古蹟。
為滄州市關工委編寫的《滄州英模》提供了泊頭從抗日戰爭起的各個歷史時期的英烈、模範事跡稿件若干篇。
為泊頭市關工委提出的“用泊頭的人和事教育泊頭青少年”,參與了《青少年教育系列叢書》的撰稿、編輯。完成了多篇專題材料。
為《泊頭市志·續志》撰寫了《民族·宗教》部分。
參考文獻
泊頭市志(2000年版)
泊頭市回族志(徵求意見稿1990年)
中國共產黨泊頭市地方史(2009年版)
泊頭市文化志(2009年版)
泊頭風物(2007年版)
運河名城泊頭(2008年版)
為了今天(1986年)
交河縣公路交通史(1985年)
滄州風物誌(1989年版)
泊頭市教育志(1993年)
泊頭古詩賞析(2005年)
泊頭清真寺志(2000年版)
茶店國小校志(1986年手寫本)
歷代名人詠滄州(2014年版)
北京城——營國之最(1990年版)
章節概述
本書共分為八個部分:記錄了泊頭作為古驛碼頭,商貿重鎮的地域特質和人文風情。
第一部分敘述了運河的形成、管理、保護,以及漕運的機構設定、典章制度、人員配備等。還有碼頭貨物的吞吐裝卸情況。
第二部分追憶了泊頭由村到鎮,由鎮到城的沿革變化和區域規模,尤其是對一些建築和城牆位置的準確記載,讓我們知道了泊頭城建的舊時模樣。
第三部分概述了泊頭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泊頭幾所名校,介紹了六合拳的傳承過程。百年古寺的昨天與今天。京劇在泊頭的繁榮時期。
第四部分總結了泊頭的商業文明,記錄了泊頭工商、餐飲因河而繁榮的詳細內容,對一些老字號的門店、廠家的人物事跡的刻畫,再現了泊頭商貿的昔日風貌。
第五部分主要追憶泊頭黨組織的建立,日本鬼子在泊頭的惡行與解放泊鎮。
第六部分列出了泊頭市區歷史上出現的典型人物,包括辛亥革命以來出現的革命者,增強了泊頭的歷史厚度。
第七部分描繪了泊頭回族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
第八部分追憶了已經消失的遊戲、技藝與漸漸消失的技藝。
內容介紹
讀《運河泊頭史話》有感
泊頭市海潤物業服務公司黨支部書記 盧 銘
我祖籍吳橋,在泊鎮(現泊頭市區)出生長大。不知不覺間已到中年。幾十年來,我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了解生於斯,長於斯的我的第二故鄉的歷史。說實話,人人皆有思鄉之情,但是我了解泊頭的欲望不亞於了解吳橋。但是,所見到的關於泊頭歷史的資料雖然有一些,但比較零散,難以形成完整的印象。近期,有幸見到了陳金升同志的《運河泊頭史話》,不由得眼前一亮。過目瀏覽,還真的比較"解渴"。讓我知道了不少原來想知道的事情。所以我在這兒說聲:謝謝!謝謝他的勞動,給人們提供了一份了解泊頭,圖文並茂且又有知識性、趣味性的讀物。
泊頭這個地方,老人們都說是“小天津衛”。在滄州地域沿運河的城鎮中,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也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在,老泊鎮成了泊頭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歷史淵源更加值得挖掘、整理。陳金升同志做了這件事,看出了他的歷史使命感。
陳金升同志是我們支部的成員。長我18歲。我們交往多年,他之於我,可以算是長輩,但是交往起來,卻猶如兄長。言談話語之間,毫無芥蒂。自大一點說,我們算是“忘年交”吧。說起這本書,他用了三年的時間,數易其稿,除去在電腦前伏案,就是背起相機(不分天氣冷熱)拍攝照片。六十大幾的老漢,下得了這樣的功夫,令人敬佩。
願陳金升同志老當益壯,願他能為泊頭做更多的事。
寫於2015年6月24日
附
附1:泊頭市概況
泊頭始建於東漢,初興於隋唐,因運河槽運興起而得名。1946年,泊頭解放並設市,後建置幾經變遷,於1962年改為交河縣轄鎮。1982年恢復泊頭市建置。1983年,交河縣撤銷,併入泊頭市,形成現在建制。全市總面積1007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3個街辦處、657個行政村,總人口57.5萬。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19.35億元,全部財政收入完成6.9億元,入統工業增加值完成35.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1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095元、5463元。
泊頭悠久的歷史譜寫出發展的華章。泊頭近代與佛山、無錫並稱“中國三大鑄造基地”,是中國近代鑄造工業的發源地之一。1912年,時為中國最大的化工企業——永華火柴有限公司在泊頭成立,“泊頭火柴”從此名揚海內。改革開放後,泊頭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1986年,泊頭市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1993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列為環渤海開發開放地區,1998年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驗縣(市)。2004年我市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共同成功舉辦了“中國·泊頭”汽車模具論壇,並被授予全國首家“中國汽車模具之鄉”。截至目前,我市先後榮獲“中國鴨梨第一鄉”、“全國鴨梨無公害生產示範縣”、“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基地”、“綠色食品基地”、“河北省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生產基地”、“河北省環保產業試點市”、“河北省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縣”、“中國鑄造之鄉”、”、“河北省艦船用泵研發生產基地和艦船用鑄鍛件生產基地”。等十幾項榮譽和稱號。
泊頭地理位置、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自古以來,泊頭就是通賈四方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泊頭北距北京250公里,東距天津160公里,西距石家莊190公里,南距濟南210公里,距天津港180公里、黃驊港80公里。泊頭位於京、津、石、濟的中心位置,京津唐經濟圈內,環渤海經濟帶中,處在長三角經濟圈與京津唐經濟圈之間,既可接受京津的輻射,又能在長三角、京津唐經濟圈產業互動中受益,同時,還能承接向環渤海地區轉移的國外產業和資本。
泊頭交通條件便利,基礎設施完備。交通方面:境內有京滬鐵路及客貨站,有京滬、石黃兩條高速公路,有104、106兩條國道,有省道2條、縣道3條、鄉道12條,通車裡程1111公里。泊頭是物流中心,市內有2000餘部大型運輸車輛。電力方面: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35千伏變電站11座,年供電能力12萬千瓦時。水利方面:境內有河流13條,長度182公里;有6座閘、9處揚水站;有機井8213眼,其中,深井2112眼,地下節水管道302萬米;擁有日供水能力2萬噸的水廠2座。通訊方面:全市657個行政村全部通了程控電話,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用戶分別達13萬戶和10萬戶。另外,購物、休閒、娛樂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四星級酒店、中高檔住宅區正在建設之中。
泊頭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配套能力強。泊頭是以重工業為主的老工業基地。全市現有工業企業2000餘家,其中,入統企業200多家。全市已形成了機械、紡織、服裝、電子、化工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全市入統企業中年銷售收入超千萬元的136家,超5000萬元的29家,超億元的6家;利稅超500萬元的22家,超千萬元的4家,先後湧現出宏業、興林、經綸、首進、吉榮家具、中泊防爆等一批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規模企業。泊頭工業中,鑄造、汽車模具、環保設備三大特色產業為支柱產業,目前企業發展到900家,年銷售收入140億元。鑄件及汽車模具產業被列入全省裝備製造業“十一五”專項發展規劃。泊頭目前是國內汽車模具生產企業最密集的地區。數控工具機產業作為泊頭工業從“零件”向“整機”、從低端向高端轉變的突破口,加速產業的提檔升級。目前,全市在建及前期數控工具機項目19個,計畫總投資50.4億元,經濟型工具機裝配企業發展到13家,有各類工具機配件生產企業40餘家。
泊頭經濟外向度高,活力不斷增強。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泊頭以外就是外”的大開放觀念,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三外”並舉,以外貿引外資、以外資促外貿的開放思路,突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日、韓、台等重點區域,深入研究主攻點,對接點,運用小組團招商、駐地招商、產業鏈招商、代理招商等招商方式開展招商活動,對外開放水平大幅提高。韓國新永金屬株式會社、韓國中小企業振興公團、英國工具和量具協會、台灣區鑄造品工業同業公會、日本奧巴爾公司、吉利集團、一汽集團等公司以及俄羅斯、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慕名來我市考察。目前,我市擁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97家,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96家,出口產品120種,與日本本田、法國家樂福等12家世界500強企業建立了貿易合作關係。
泊頭人力資源豐富,商貿業發達。泊頭文化底蘊較深,有大專院校1所,高中6所,職中1所,每年可為社會輸送高中以上畢業生3000餘人。泊頭是老工業基地,產業工人的素質、技術工人的勞動技能、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都較高。勞動力資源豐富,現有30萬勞動力資源,其中,閒置勞動力8萬人,具有勞動力成本低價位的優勢。泊頭自古就是京杭大運河畔一大商埠,商貿業發達。近年來,我們先後投資10多億元進行城市建設,極大地促進了本地商貿業發展。目前,全市城鄉經營網點共有6532個,商貿企業17家,各類商品交易市場9個,輻射帶動周邊20多個縣市。
泊頭,歷史悠久、民風樸厚、環境優美,熱情的泊頭人民真誠歡迎國內外朋友前來攜手合作,共創美好明天。
附2:尋根大運河札記
2012年8月19日
馮立
與泊頭專家座談
今天是大運河天津靜海和河北省段的尋根之旅的第五天。上午我們在泊頭市與專家座談、探訪運河古蹟,下午我們到衡水市景縣瞻仰了運河名勝——景州塔。
書畫大師連起西青與泊頭
我們是昨晚入住泊頭市的,泊頭方面做了很細緻地準備和安排。今天泊頭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廣新局的領導安排范鳳池、陳金升、夏增江、董書明、郭樹芳等泊頭的文史專家與我們座談。泊頭的專家們向我們詳細講述了泊頭的運河文化以及泊頭與天津、與西青在歷史上的關係。看得出他們做了很充分的準備。特別是郭樹芳先生專門講了他所知道的泊頭和西青的歷史淵源,這讓我們的感情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因為我們就是來尋親的,來尋西青歷史文化之根的。
陳金升先生
在泊頭市贈送我們《泊頭風物》一書中,我們一眼便看到梁崎的名字。原來著名書畫大師梁崎是泊頭人,1945年移居天津。尋根大運河採訪團在紅橋區採訪時曾參觀過梁崎紀念館。在那裡我們曾發現霍元甲的孫子霍文亭贈送梁崎的霍公照片,照片上還留有梁崎的墨寶。王洪海老師告訴我們,他後來了解到梁崎與霍家的交往並不止於贈送照片,梁崎與霍文亭有很多交往。這既是出於梁崎對於霍元甲的敬仰,也因為霍元甲祖籍東光與泊頭相鄰,梁崎與霍家是老鄉。
交談中,陳金升老先生告訴我們梁崎是他的舅舅。而隨楊鳴起老師前來探班的小方則說,他的書法老師的師爺就是梁崎。陳金升笑道,那也就是你的師祖了,這真碰到一家人了。
歷史上的深厚淵源
郭樹芳先生專門為我們講了泊頭與天津、與西青的歷史淵源。他的講述為我們梳理出了泊頭與西青聯繫的條條脈絡。
郭樹芳先生
在政治上,過去河間府曾設有專門管理運河的河間管河通判,而管河通判常駐泊頭。他的管理範圍是包括現在西青段的天津到德州的運河事宜。
經濟上,泊頭是鍛造、鑄造業之鄉,其鍛造、鑄造技術曾“近到州府郡縣,遠到文麗”(文麗即現在的汶萊國)。天津三條石的鑄造業從業者基本都是交河縣(泊頭鎮曾屬交河縣),特別是泊頭人。而舊時以行爐為業行走於西青鄉村間、四處做工的也多是泊頭人。不知有多少西青人曾經用過泊頭人打造的鐵制生活用具、農具……泊頭還生產鴨梨,過去所謂的天津鴨梨其實出自泊頭,採摘後裝船從運河運到天津再出口,於是泊頭鴨梨變成了天津鴨梨。這個美麗的誤會也曾讓我這個西青人產生過疑問,曾想探究天津鴨梨的產地。今天我終於得到了答案。王洪海老師說,他最早知道泊頭這個地方是因為泊頭火柴,因為過去所用火柴的盒上多有“泊頭”兩字。郭樹芳說,泊頭火柴廠是由與天津頗有淵源的馮國璋大力支持興建的。本來是要建在天津的,但當時有規定兩個火柴廠必須相距200公里以上,而天津已經有一個火柴廠了,於是只好建在了泊頭。
語言上,泊頭與天津、與西青也有很多聯繫。郭樹芳先生專門研究過泊頭各行業的切口(又稱春典),他說他發現泊頭的切口與別處有很多區別,但與天津是一致的,屬於同一體系。過去曾有“寧舍一錠金,不傳半句春”的說法。泊頭的切口能與天津一致充分說明了泊頭人與天津人的關係之密切。
拜謁清真寺
座談後,我們拜謁了泊頭市的著名古蹟,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泊頭清真寺。
清真寺雖然古老,但可以看出它得到了很好的修繕和保護。不過,由於修舊如舊的緣故,其古樸之氣息仍存。望著寺門前八字牆上的飛檐、雕刻,望著有些斑駁的青磚,不覺有回到二十年前楊柳青的感覺。
讓人回憶起舊時楊柳青的八字牆
泊頭清真寺始建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據傳,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之子率船隊運載修繕北京皇宮的石料、木材由南方沿運河北上。當船隊行至泊頭時,得知元朝政權已被推翻,押運船隊的元朝士兵、工匠等無家可歸,便在泊頭落戶,並指石為姓,姓了漢姓。而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回族將領功勳卓著,有所謂“九回保一漢”之說。所以,朱元璋對伊斯蘭教非常尊重。於是這批石料、木材便留給了當地穆斯林,建起了清真寺。後經數次重修,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採訪團在瞻仰泊頭清真寺
清真寺的建築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古老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單檐歇山清真寺大門高達10米,大門兩側有便門、八字山牆。清真寺院有三進,分設正步石、正冠石、靜步石。第一進院落,由南、北義學堂,前門廈與邦克樓合圍而成,邦克樓高20米,石雕斗拱,兩層攢尖,上閣下廳,前與大門,後與大殿、望月樓相互輝映,錯落有致。第二進與第三進院落以頗具明代建築特點的花殿閣相隔,閣門懸銅匾,上書“認主獨一”。第三進院落的主建築是禮拜大殿。大殿由前抱廈、前殿、中殿和後窯殿四部分組成,南北寬29米,東西長55米,呈凸形,號稱“九九八十一間”,面積為1159平方米。大殿中的後窯殿為清真寺中最獨特的建築,它其實就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六角亭。懸樑吊柱六角九層疊嶂而起,形成藻井,正中懸下一木雕蓮花垂柱。據介紹,此藻井經600年的風雨考驗,仍無斷損傾斜,實為一建築奇觀。
後窯殿藻井
清真寺大殿前有一塊“清真光明”匾額引人矚目。因為它的上款是“太子太保襲封衍聖公”。難道這匾是孔子的後人所書?難道孔子的後人是穆斯林?聽介紹後才知道,匾額確實是孔子後人,其第75代孫、衍聖公孔祥珂所題,因為孔祥珂認為孔子之教與伊斯蘭教義是相互融通的,他對於伊斯蘭教是很尊重的。
可以說,泊頭清真寺不愧為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完美結合的一塊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