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伊斯蘭教石刻

泉州伊斯蘭教石刻

中國宋元時期伊斯蘭教碑刻和建築文物。因存於今福建省泉州市而得名。泉州位於東南沿海的晉江下游,中世紀是馳名世界的對外貿易港口。當時數以萬計的外國商人及各行各業人員來港僑居和定居,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波斯、中亞的穆斯林。他們與當地人和睦相處、聯姻,為繁榮和發展泉州作出很大貢獻。他們固守伊斯蘭教的信仰和風俗習慣,在聚居區內建立禮拜寺,修建了公共墓地。漢文最早記載穆斯林在泉州的墓地者為林之奇(1112~1176)所撰的《泉州東坂葬蕃商記》,建禮拜寺的最早漢文記錄見於1350年吳鑒撰《清淨寺記》。

名字由來

中國宋元時期伊斯蘭教碑刻建築文物。因存於今福建省泉州市而得名。

詳細介紹

泉州位於東南沿海的晉江下游,中世紀是馳名世界的對外貿易

泉州伊斯蘭教石刻點擊查看大圖
港口。當時數以萬計的外國商人及各行各業人員來港僑居和定居,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波斯、中亞的穆斯林。他們與當地人和睦相處、聯姻,為繁榮和發展泉州作出很大貢獻。他們固守伊斯蘭教的信仰和風俗習慣,在聚居區內建立禮拜寺,修建了公共墓地。漢文最早記載穆斯林在泉州的墓地者為林之奇(1112~1176)所撰的《泉州東坂葬蕃商記》,建禮拜寺的最早漢文記錄見於1350年吳鑒撰《清淨寺記》。其它記載穆斯林在該地活動的史料也頗多。近幾十年來,地下大批伊斯蘭教碑刻重新出土,一些學者如吳文良等曾大力蒐集整理,現大部分珍藏於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少量收藏在廈門大學博物館。這些伊斯蘭教碑刻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禮拜寺建築石刻,二是墓葬建築石刻。前者除了現存泉州通淮街的清淨寺外,還有其他一些寺的凹壁石刻。後者又大致分為4種形式:墓碑、塔式石墓蓋、祭壇式墓葬石刻和拱北式陵墓建築門楣石刻。墓碑數量最多,分豎直長方形和橫長方形兩種形制,年代最早的是伊斯蘭教曆567年(1171)的海珊碑。這些墓葬石刻都雕刻著各種圖案,除了雲月圖案、幾何圖案為伊斯蘭教所特有以外,其它如花卉、枝葉等,與在當地發現的古基督教、印度教、佛教、摩尼教等石刻圖案幾乎完全一致。石刻的文字以阿拉伯文為主,部分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混雜著漢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於同一碑中。碑文的年代以伊斯蘭教曆記載,個別碑用波斯文記錄伊斯蘭教曆和中國的農曆。石刻中阿拉伯文書法種類繁多,有古老的庫法體、三一體(大楷)、小楷、草書、花體、波斯體以及方體等等。石墓一般用整石雕成,平面呈長方型,下設須彌座式基座,其上依層內收,呈階梯形,常多達5層,最上層為尖拱狀頂。其中最著名的是泉州東郊的“聖墓”,其旁有伊斯蘭教曆722年(1322)重修聖墓碑。這些碑刻大都收入了吳文良所撰的《泉州宗教石刻》一書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