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梆子

汶上梆子

汶上梆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山東省汶上、濟寧地區人民將隨著陝西山西等地人員流入山東而帶入的山陝梆子進行語音本地化改造後誕生的一種梆子的新唱腔,又稱“下路調”。其特點是高亢、激昂、寬廣、渾厚,音樂曲牌豐富多彩,優美動聽,為民眾喜聞樂見。汶上梆子和以菏澤為中心的“曹州梆子”合稱“高調”,1952年,正式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由於都是源自山陝秦腔,河南的豫劇和山東梆子在樂器配置上基本一樣,唱腔上上也基本類似,所以豫劇也可稱為“河南梆子”。

介紹

簡介

汶上梆子 汶上梆子

元明以來,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主動脈,而汶上作為其咽喉要衝,則是人流物流必經之地,南旺的湖光山色又吸引著帝王及公卿官紳、文人墨客之流前來仰觀。各地的文化戲曲便順其勢不斷傳來汶上。明代中葉,秦、晉商人經河南開封東進,進行物質文化交流,秦腔、梆子腔隨之傳來汶上。因為其唱腔優美,節奏明快,正適合於魯西南汶上人民剛毅、頑強、豁達大度的性格,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後又漸漸為本地的風土民情、地方文化所包容、吸收與改造,逐步形成了具有粗獷、豪放、高亢、渾厚風格的“ 汶上梆子”劇種。在其發展過程中,它又與曹州地區的“ 曹州梆子”相互影響融合,使二者共融共進,形成了頗受人民歡迎的“ 山東梆子”。數百年來,盛而不衰,成為著名的戲曲劇種之一。

發展現狀

汶上梆子因歷史悠久,班社眾多,行當齊全,劇目豐富,唱腔高亢、激昂、寬廣、渾厚,音樂曲牌豐富多彩,優美動聽,為民眾喜聞樂見。

“村村鑼鼓響,莊莊梆子聲”,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就連行路人也邊走邊喊著梆子腔,名曰“路戲”。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導下,汶上梆子有一定的創新,並上演了一些現代戲,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仍放射著絢爛的光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生活環境、思維理念,生活品味,審美標準、對藝術的追求等都在發生著變化。經濟社會的思想觀念,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優越的生活環境,與時俱進的思維理念,全新的生活品味,時代的審美標準,多元化的藝術追求,無疑不使傳統的東西發生著變化,變化的結果是淡化。同時,電影、電視、文學藝術、曲藝等,時刻都在創新,在和現代藝術全新的科技手段進行著激烈地競爭的同時,戲劇內本身也在進行著激烈地競爭,競爭的結果,是戲劇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與衝擊 在經濟社會的大環境下,更有一部分人則認為這種藝術是“老”、“古”、“土”可以休矣!這無不使汶上梆子這個古老的傳統藝術劇種處於低峪之中。若不搶救、發掘,這種來自於原始生態的自然藝術劇種,其趨勢是消亡。

汶上縣委縣政府、汶上縣文化局加大了對汶上梆子的挖掘與保護力度,恢復啟動了汶上梆子劇種,先後拍攝了《兩狼山》、《老羊山》、《鍘趙王》等傳統劇目,並積極組織創作、排練新劇新作,大大推動了汶上梆子的發展。2007年10月14日由汶上梆子劇團選送的《兩狼山》作為唯一代表山東梆子劇種的劇目赴廣饒參加“2007中國戲曲梅花大賽總決賽”,劉太華同志一舉獲得了“中國紅梅金花”稱號。

曹州、汶上的梆子區別

曹州梆子、汶上梆子的區別不是以歷史上固有的府州行署區劃所能夠明確割裂開的。商路是戲路,水路是戲路。民風民俗,語音情趣也是戲路。雖說歷史上交通訊息不夠發達,卻是某一個地域的觀眾喜愛什麼劇種、劇目乃至名角、聲腔也都是慕名言傳,約定俗成的。另外,音樂旋律的區別,演員個人表演風格的不同,都是劇種流派劃分的要點。尤其是聲腔歸韻方面,正如明王驥德在《曲律·論腔調第十》中所說的“樂之筐格在曲,而色澤在唱”,所以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原因。從地理位置上講,在山東由北至南,基本是冠縣、莘縣、陽穀、梁山、鄆城、巨野、金鄉、魚台、微山包括其縣屬區域,以東是汶上梆子的流行區域,以西則屬曹州梆子的流行範疇。曹州梆子還應包括向河南省的開拓發展區域。

曹州梆子、汶上梆子雖都同屬高調,但是在藝術表現風格、藝術追求探尋上卻分屬於兩個不同流派。它們在演出劇目、行當體制、傳統程式、用韻聲口、師徒傳承諸方面都不盡一致。

曹州梆子和豫東南、皖北的“沙河調”以及河南的“豫東調”、“祥符調”關係異常密切,是形成兩個流派的直接原因。或者說是傳承途徑與發展演變的不同而出現的情況。簡單地說,曹州梆子較多表現的是一些神話傳說、家庭倫理、男女愛情以及民間生活的劇目。生旦戲較多。

汶上梆子則以歷史題材的宮廷生活和政治軍事鬥爭以及草莽英雄的演義故事為表現層面。袍帶戲多,蟒靠戲多,黑紅花臉武打戲和大青衣戲是其主流,即是以“大門頭”為頭牌的表演格局。

這種區別也不是絕對的,即它不是一種凝固的一成不變的體制,而是一種形式上不斷變化的複合體。或者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部現象。在高調梆子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汶上梆子也有生旦戲的劇目,曹州梆子也有許多黑紅花臉武打戲和青衣戲。一般是因人、因時、因科班班社和觀眾不同才出現的情況。所以,對於山東梆子的兩種流派既要溯其源,又要觀其變,才能客觀的理解分析。無論怎樣說這都是一種良性發展。曹州梆子與豫東調、祥符調甚至是沙河調的藝術交流,首先是擴大了高調梆子的流行區域,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吸引了更多的觀眾,改善了劇種表現風格單一的局面,在聲腔藝術和程式技藝上也得到了明顯的發展,為魯豫兩省的文化交流做出貢獻,從而使山東梆子的影響範圍也日益加深,擴展。

汶上梆子唱腔代表

山東梆子著名演員是汶上梆子唱腔代表的論斷

張貴元在山東省戲曲學校學戲期間,教師是李翠喜、丁憲文,丁李二人少年學戲時的師父都是汶上曹班的藝人,出科後也主要是在汶上、濟寧一帶流動搭班演戲,後來入濟寧佛爺廟戲班,再後來去了巨野,山東省戲曲學校建立後被聘請去做教師。1980年張貴元拜任心才為師,任心才是梁山井班出科的藝人。井班也與汶上曹班有很深的淵源,1934年井守俊創辦“小井班”時聘請的主要教師趙衍俊(藝名“蓋九州”)是汶上曹班出科,而井守俊並沒有從曹州一帶聘請教師。任心才從井班出科後,曾在濟寧佛爺廟戲班唱戲,與前輩段廣才、竇朝榮都合作過很長時間,也受到段廣才較多的影響,而段廣才仍然是汶上曹班出科的藝人(段廣才建國前參加了巨野大姚班的,兼當主演和教師,同去姚班的還有幾位曹班藝人,因此姚班與汶上曹班仍有很深的淵源)。後來任心才去了徐州,並在徐州開始成名,濟寧和徐州又是汶上梆子戲班藝人長期占據的兩大碼頭。所以,從這些線索梳理下來,段廣才、任心才、張貴元、姚月芝等都是傳承的汶上梆子的藝術系統。劉鹹進先生的唱腔也是無庸置疑的汶上梆子系統,他幼年拜於安才為師學戲,於安才是汶上曹班的花旦。劉鹹進的父親劉步雲是汶上曹班的青衣兼刀馬旦,於安才是劉步雲的師兄。侯仰存是鄆城棗行梆子班出科,棗行梆子班的教師有一部分是梁山井班的傳人,另一部分是姚班的傳人,與汶上梆子仍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曹州梆子班的藝人都去了哪裡呢?他們主要闖河南,商丘、開封、榿縣、鄭州等。黃儒秀、王錫堂、趙義庭等,都是曹州梆子的代表。

從以上文獻資料,我們可以得出山東梆子名家段廣才、竇朝榮、任心才、姚月芝、劉鹹進、劉桂松、張貴元、侯仰存、許相雲等均是汶上梆子唱腔的代表,傳承了汶上梆子藝術,這些名家的活動地域覆蓋了魯西南和蘇北地區,印證了汶上梆子是山東梆子的主體構成部分這一論斷。

藝術特徵

行當

汶上梆子的行當大致分為:紅臉、黑臉、老外、生、旦、醜等,簡稱為生、旦、淨、末、醜。

生又可分為(1)紅臉、(2)老外、(3)小生,小生又有文小生、武小生、短打武生、包頭生、娃娃生之分。

旦則可分為(1)閨門旦(2)小旦(3)帥旦(4)刀馬旦(5)青衣(6)彩旦(7)潑旦(8)老旦

淨(即我們常說的黑臉)有(1)毛淨(武花臉)(2)大付淨(3)奸淨(4)童淨之分

醜的行當中有(1)公子醜(2)武丑(3)老醜(4)拉雜醜(《戳姐夫》之李成,《頑皮鬧學》之頑皮)(5)娃娃醜(《胡小放羊》之胡小,《櫃中緣》之淘氣)等

末(《李陵碑》之楊六朗,《文昭關》之皇甫訥)這一腳色,在表演上基本與老外相同,在後來的演變過程中,末成為了生行的次要腳色。已統歸生行,無生末之分了。

唱腔音樂

(1)、唱腔

汶上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渾厚,優美動聽,異彩紛呈,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唱腔曲牌、伴奏音樂優美動聽豐富多彩。前期,紅臉、黑臉全用“大本腔”(本嗓),與萊蕪梆子平調的唱法接近;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帶“謳”(如《對松關》中洪月娥所唱)。後逐步變化,多半改為“二本腔”(假嗓)演唱。

(2)、板式

汶上梆子與曹州梆子的板式基本相同。常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鑼、二八板、起板、栽板、飛板、羊黃、倒板等。此外還有:二犯、上五音、金勾掛、倒反撥、一鑼切、都魯錘、三腔哭、亢令亢、哭二八、緊二八哭頭、三落板、船歌等。

(3)、曲牌

汶上梆子 專用的曲牌有:

殺己調(《哭劍》)、流水捻子、夜趕(《蘭花山》)、叫門板(《宇宙鋒》)、一句落(《日月圖》)、二回頭倒板(《秦瓊還家》)、南無佛(《二冀州》)、序子(《姚剛征南》)、老官腔(《千里駒》)、鬼念秧(《翁先生治病》)、小調(《瞎子觀燈》)、結巴嘴(《賣豆腐》)、對卻板(《打錫壺》)、打棒槌(《打棒槌》)、打更板(《司馬懿探山》)、撕蛤蟆、下韻起板(《三擊掌》)、下腔調(《掛門牌》)等。

大笛羅羅”是用大笛伴奏。

僅在《佛手橘》一劇中,所唱的曲牌就有“新水令”、“步步嬌”、“折桂令”、“雁兒落”、“收江南”、“中軍令”、“石榴花”、“尾聲”等比較連貫的套數(屬於越調、系根據柳子戲中的越、平、下、二八調來分的)。其他劇種則只有片斷曲牌。

汶上梆子的嗩吶和弦樂曲牌,相當豐富,根據不同的劇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規定比較嚴格。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見時用“朝天子”,下朝用“下朝歌”,皇帝駕崩用“晏駕令”,元帥發兵用“五馬”,番王興兵用“二犯”,安營紮寨用“落馬令”,反派人物出遊用“王八令”等。其他,如“中軍令”、“報馬令”、“狀元令”、“拜堂令”等,各有專用。每個曲牌都有“大字”(曲詞),有的一人獨唱,有的全台齊唱。個別複雜的曲牌(如六十四板“揚州”一曲,用於《江東》劇中周瑜修書時),由於複雜難學,現已失傳。

現存的 嗩吶曲牌有:

“拜堂令”、“落馬令”、“將軍令”、“得勝令”、“新水令”、“折桂令”(抖雙車)、“王八令”、“逍遙令”、“拆書令”、“哪吒令”、“報馬令”、“回馬令”、“銷軍令”、“狀元令”、“走馬令”、“中軍令”、“大、小宮花”、“大、小紅桃”、“雲霄閣”、“二迷子”、“普天樂”、“十番子”、“金勾掛油瓶”、“揚州”、“揚州開門”、“嗩吶皮”、“打老虎”、“苦中樂”、“快、慢欠場”、“前、後四句”、“五六五”、“梆子娃娃”、“大笛娃娃”、“紅繡鞋”、“點絳唇”、“粉蝶兒”、“柳搖金”、“柳搖金序”、“玉芙蓉”、“爬山虎”、“撞金鐘”、“急三炮”、“四大鑼”、“出天子”、“朝天子”、“散朝歌”、“風入松”、“宴駕令”、“園林好”、“園林好序”、“收江南”、“清江引”、“滴溜子”、“江兒水”、“香柳娘”、“水龍吟”、“一騎馬”、“滿堂花”、“沽美酒”、“忙開舟”、“到春天”、“壽筵開”、“畫眉序”、“龍鳳閣”、“紫金環”、“泣顏回”、“一官遷”、“朝元歌”、“五馬”、“二犯”、“石榴花”、“雁兒落”、“一枝花”、“步步嬌”、“傍妝檯”、“山坡羊”、“下天堂”、“家住在”、“緊風開”、“搭拉蘇”、“人稀求旺”、“夜夜錘”、“蕎麥穗”、“抬閣”、“報公子”、“滿營吹”、“二虎碰”、“饃國南”、“轅門鼓”、“正、反門子”、“小合音”、“狗連蛋”、“老崑腔”、“尾聲”。

弦樂曲牌有:

“大、小金錢”、“四合四”、“百鳥朝鳳”、“大游場”、“十番子”、“十番子序”、“卷竹簾”、“肚裡疼”、“鬥鵪鶉”、“哭皇天”、“萬年歡”、“剝畫皮”、“壓扳”、“八件”、“大桃紅”、“哪吒令”、“五龍擺頭”、“五龍擺尾”、“拉房”、“小八板”、“大救駕”(天下同)、“扯手”、“苦中樂”、“上天梯”、“望門牌”、“陰陽牌”、“放羊牌”、“對打本”(倒捲簾)“磕頭蟲”、“碰倒牆”、“傻和尚”、“序子曲”、“開門”、“山西開門”、“揚州開門”、“殺妲己”、“破字”、“錯字”、“小花園”、“爬橋”、“摸半夜”、“掏老鴰”、“螞蚱撩腳”、“套車令”。

(4)、伴奏樂器:

汶上梆子最初用的伴奏樂器是:大弦、二弦、三弦。

大弦是彈撥樂器,狀似月琴,腹部八棱,無品,四軸,四弦,全用皮弦。藝人們根據它的形狀,通稱它為“老鱉”(平調早期用的大弦,八品,又稱八棱月琴)。二弦桿較短,筒較大,千斤與筒子之間的距離較近,皮弦,用弓拉奏,發音尖亮高亢。三弦與通用的相同。後來受到其他梆子劇中的影響,換用 板胡、二胡作主要伴奏樂器,大弦、二弦已經很久不用了。後來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樂器伴奏。

(5)、打擊樂

汶上梆子的打擊樂與其他梆子劇種基本相同,早期曾用過四大扇(大鐃、大鈸,但為時不長就停止使用了)。常用的 鑼鼓點有:

“鳳凰三點頭”、“大、小起板”、“大、小二犯”、“快、慢栽板”、 “正反悟定錘”、“正、反滾頭”、“大、小冒兒頭”、“連成”、“報子吹”、“挖窟窿”、“出頭龜”、 “吊四鑼”、“七七引”、“巧八鑼”、“十大鑼”、“十一鑼”、“二十鑼”、金錢花、半金錢花、“小鑼錢花”、“一標標”、“簸簸箕”、“緊急風”、“蒜錘子”、“毛邊”、“揭痂疤”、“四面靜”、“假二八板”、“嗩吶皮打頭”、“雙跺腳”、“撲燈蛾”、“鬼推磨”、“水底魚”、“倒拉牛”、“發梆”、“火里炮”、“單五鑼”、“三遍錘”、“大、小收頭”、“大小二鈸”、“呱噠嘴”、“令子”、“小鑼穗”。

過去,開演前“打通鬧台”時,敲:一進板、花開台(加吹“挑子”)再敲“什樣錦”。汶上梆子劇團老藝術家張宜君挖掘整理的汶上梆子音樂——天下同。

劇目

汶上梆子的劇目特別豐富,有獨台本、連台本、摺子,歷史故事、生活小戲、喜劇、悲劇等。就其題材說以歷史題材為主,也有表現家庭倫理,神話傳說,男女愛情及民間生活題材的戲。

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調查老藝人得知,大曹班的劇目就有六百出,其戲目單為精製錦繡硬殼摺疊式,長達五、六米。經常上演的劇目有: 宇宙鋒 、大登殿、千里駒、回龍閣、火燒戰船、單刀會、過五關、頭冀州、二冀州、斬黃袍、大轅門、提寇、兩狼山、春秋配、門降雪、江中橋、翠平山、佛手橘、群英會、長生殿、百壽圖、如意劍、封神演義連台本、全部三國連台本、火燒連營、戰宛城、十一國(金盒記)、十八國等。

大孔班的折子戲目單亦有三、四百出。經常上演的劇目有: 李淵跑宮 、三開鍘、老征東、八寶珠淌鐐、李翠蓮大上吊、哭頭、送女、講紅堂、小花園、二進宮等。

傳統劇目表現的內容,以歷史題材為主,其中有不少帶有反抗強暴勢力,敢於鬥爭的劇目。有些劇目的題材雖與其他劇種近似,但處理手法並不雷同。在浩瀚的傳統劇目中,表現家庭倫理、神話傳說,男女愛情與民間生活的劇目,也占相當比例。所以說汶上梆子的題材範圍是相當寬闊的。從時間的跨度上說,東周、秦漢、三國、隋唐、宋、元、明清,均有涉及。

表現程式,動作粗獷,架式誇張,通過誇張的形象動作、刻劃人物的思想性格。而小生小旦的戲,則通過細緻入微的表演和眼神的傳遞,傳神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主要班社

汶上梆子由傳入到形成與發展為獨立劇種,由西而東進傳入,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分布流行地域廣。明末清初,三百多年來,全縣組成了不少職業班社,還有眾多的玩局,培養造就了許多優秀演員,據不完全調查,縣境內的著名班社,如:大曹班、王復集崇聖府班、大孔班、官莊孔班,岳樓岳家班(建國後屬嘉祥縣)、黃洗店孔班、陳村孔班、占里集宋義相班、萱樓班。這些班社中,最著名的是大曹班、大孔班、占里集宋義相班,有“孔家班大,曹家班長”的說法。

大曹班,據傳為明未清初汶城曹天官所創辦。其解體時間為民國十三年(1925年)。距今約八十餘年至百年前的著名演員有:張學為(號大麻子,鄆城張樓人、黑臉)、傅七(刀馬旦)、陳鳳奎,鄆城人,小生。王金仁,花旦。陳天福,花臉。潑嘴老鴰(藝名),青衣。岳登明,即岳石、嘉祥岳樓人,紅臉。戴承立,即戴群,紅臉。毛法,即毛在堂,號鐵皮蚰子,汶城東門人, 青衣。小慶,鄆城人,小旦。強天桂,梁山縣黑虎廟人,刀馬旦。張恩普,今濟寧市人,花臉。徐建起、雙德,均肥城張店人,小生。岳慶雲,鄆城人,醜。關文喜,藝名金馬駒子,紅臉。師雲海,藝名銀鈴鐺,花旦。宋玉山,藝名主楞,青衣、花旦。李廣仁,汶城人,行當齊全,人稱戲簍子,據說會三百出戲。

大孔班,汶上鎮孔樓孔祥琦家創辦,孔祥琦為世襲奉祀太常寺博士,他的某輩高祖在廣東居官,與曲阜衍聖公府同為大宗,此班是從曲阜衍聖公府接來的,時在清初,比大曹班稍晚。其在八十年至百年前的演員有:段衍,即段廣才,壽張人,紅臉。陳尚江,黑臉。孫學友,號孫黑,紅臉,其子孫延俊為曹班司鼓。王朝林,河西人,晚年落腳城南王泉,黑臉。岳慶祿,鄆城人,醜。李金鐘,號花臉四,花臉。王振標,東阿人,紅臉。丁三,武生。岳慶雲,醜。小回子,黑臉。

這些班社中,一些演員是相當出名的,名氣較大的演員有:傅七、吳仗兒、潑嘴老鴰、金馬駒子、銀鈴鐺、立楞等。民眾編了一些順口流。如:“傅七的刀,吳仗的腰,潑嘴老鴰唱得高。”“金馬駒子銀鈴鐺,不如立楞一晃蕩”。號稱“一晃蕩”的立楞(即宋玉山)會戲極多,唱腔優美,1958年被聘為山東省梆子劇團的教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