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善良的張木匠辛勤勞動,將兩個兒子拉扯成人,由於妻子早亡,他對他們很溺愛,長子大乖從國小做生意,後來發了財。他為人自私、貪婪,很會算計。他的妻子李氏刁潑狠毒,對張木匠冷酷無情。次子二乖粗通文墨,為人虛偽、狡猾。其妻趙氏從娘家帶來一份厚家產,他們吃喝不盡,對此十分得意。但二乖也不願奉養父親,常常怨恨"老爹爹今年八十五,何不死在聖賢年"。張木匠年老體衰,已失去勞動能力,不得不依靠兒子為生。可這兩個兒子都嫌棄他,但又毫無辦法,只好立下字據,以半月為期,輪流養父。由於月份有大小,兄弟為此常發生爭執。一天,大乖"照章"送爹到二乖門口,二乖夫婦惱於大乖又占了便宜,便裝聾作啞,任憑大乖叫罵,就是不開門。大乖無奈,又不肯把爹爹再領回家,於是逼著老爹騎在二乖家的院牆上,並對爹說:"你要掉往牆裡掉,掉到牆外可沒人管飯。"遂拔腿躲走。張木匠年輕時的好朋友王銀匠,為人機智、詼諧、又富於正義感。這天,他挑著銀匠挑子走街串巷,忽見張木匠昏倒在牆上,就將他救了下來。王銀匠對張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計上心頭,要利用大乖和二乖愛財如命的本性,讓他們養活老父,同時也趁機整他們一下。於是,王銀匠從懷裡掏出一個苞米麵餅給張木匠,讓他找個地方曬太陽,等著兒子來找他。王銀匠先到大乖家,接著又到二乖家,都以要賬為名,敘說當年張木匠怎樣在他的爐子上化了許多銀子,暗藏防老。大乖、二乖夫婦聽後又驚又喜,各自都想先把爹弄到自己手裡。於是,一場"爭爹戰"開始了。最後,還是張木匠提出的仍"照章"辦事,以半月為期輪流養老,這場"爭爹戰"方告結束。不知不覺兩年過去了,這兩年中,大乖和二乖爭相對爹大獻殷勤,都希望爹能把藏銀給自己。張木匠表面上生活是好多了,但內心痛苦卻加重了。因為他沒有銀子,不願在欺騙中生活,不久抑鬱而死。張木匠死後,大乖和二乖想到他臨終前說的一句話:"看見那堵牆,想起王銀匠。"認為這裡一定有文章,於是他們又爭著去找王銀匠。王銀匠得知老友病故,十分難過。大乖、二乖爭相表白自己為爹的後事準備得齊全,王銀匠聽後也就放心了,哀悼一番準備回去。誰知,他們夫妻四人卻苦苦纏住不放,一定讓王銀匠說出老爹藏銀的地方。王銀匠決心再一次戲弄他們,便讓他們去刨牆。他們拚命地刨,結果牆倒被壓在牆下,受到了懲罰。
《牆頭記》是出輕喜劇,在歡快的氣氛中,也凝結著張木匠一輩子的苦辣酸甜,同時也鞭撻著不孝兒女的扭曲心靈。從以上劇情介紹還可以看出,這齣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風氣,構建和諧社會,仍有著積極意義。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大乖 | 張新讓 |
李氏 | 徐鳳琴 |
二乖 | 劉君秋 |
趙氏 | 游遂英 |
木匠 | 張貴元 |
銀匠 | 盧世元 |
職員表
製作人 |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
導演 | 蕭樹琴 |
編劇 | 孫秋潮 |
幕後製作
山東梆子,顧名思義,是山東的地方劇種,屬於梆子腔的一種,梆子在中國戲曲中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冀魯豫山陝無處不是梆子豐厚的生存和發展土壤,山東梆子亦是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山東梆子地方風味非常濃郁,唱腔高亢激越,流暢樸實,花腔漂亮,還帶著點兒侉味兒,特別有意思。
《牆頭記》是山東梆子唯一一個拍成電影的劇目,攝於80年代,料想以後再有的可能性也不大。《牆頭記》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敘述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繹的是子女不孝,老來難,演員表演非常生活化,尤其是兩對不孝的兒子媳婦,各有各的嘴臉,大的從商,二的讀書,倒是一樣的勢利貪財。老父親騎牆頭的情景讓人很是唏噓,養兒何用呢?
最初由山東省魯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根據蒲松齡的同名俚曲改編。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引出一段人間悲喜劇。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1978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在濟南山東劇院上演《牆頭記》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此劇製作為山東梆子戲曲藝術片。可能受電影的影響,這齣戲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都有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