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油畫家、國畫家
汪宏鈺,1941年生,男,漢族,安徽省績溪縣古塘人,為當代中國著名油畫家、國畫家。任職
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文化處處長,軍旅畫家,轉業後任上海市虹口區文化局副局長,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常任理事,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虹口區文聯副主席,上海虹口書畫院院長,上海市虹口美術家協會主席等。從藝經歷
自1965年發表作品以來,先後已出版宣傳畫(上海人美)10幅;在軍內外報刊上發表作品百餘幅;
參加全軍、空軍、上海市等軍內外美展20餘次,其中包括1993年入選《上海現代藝術展》,赴日本橫濱展出;
還出版過個人畫集和舉辦個人畫展。
藝術評價
汪宏鈺先生的油畫集,放在書架上已多時了,總想寫點什麼,又不知如何下筆。汪宏鈺的油畫,並不是那種純粹意義上的油畫。他的油畫善於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土壤中吸取養料,他主張東西方文化藝術應該相互借鑑,互補短長,因而,汪宏鈺的油畫,有著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特色和特點。
山水畫原本是中國畫的一部分,汪宏鈺卻把它移植於油畫創作中來,祖國的名山大川通過那長而方折,富於彈性的油畫筆的藝術處理,使得他的“油畫山水”,既有著油畫的厚實,沉穩;又有著中國畫的靈動和飄逸。最難能可貴的是汪宏鈺先生,把中國山水畫的許多皴法,例如:披麻皴、解素皴、劈斧皴等,也運用到油畫中來,豐富了油畫的表現手法,賦予油畫以新的審美趣味。在此之前,恐怕還沒有人這樣大膽地嘗試過,汪宏鈺可謂是畫壇“吃螃蟹第一人”。
在汪宏鈺先生的油畫集中,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他用中國古典詩歌來譯釋自己的油畫,他的每一幅油畫,都以古典詩歌命名,“清泉石上流”、“刪繁就簡三秋樹”等。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典雅、西洋油畫的濃烈、奔放,就這樣合諧地融為一體。
(摘自《新民晚報》)
代表性作品
(圖冊一)(圖冊二)
(圖冊三)
著名散文篇
《初識小蓮莊》汪宏鈺
江南小蓮莊,十畝荷花塘。
在部隊時,每次回鄉探親都要經過南潯鎮,因此小蓮莊這一地名早有耳聞。但卻一直以為它是一個村莊呢。這回隨《虹口文化》報的一幫記者遊了一趟小蓮莊,才恍然自己太孤陋寡聞了,小蓮莊原來是座私家花園。
初識小蓮莊的印象是氣派、幽深、秀美、別致。在近30畝地大小的範圍里,集水榭亭軒、假山池塘諸園林建築與牌坊、碑刻、私家廟堂等人文景觀為一園。且因建於清末民初,園內的有些建築還凸顯出中西合壁之意趣。園中到處是古木扶疏,藤蘿蔓連。小橋流水,拳石玲瓏。這天天公不作美,淅淅瀝瀝的秋雨把遊人捉弄得遊興索然,每個景點都不能駐足太久,只能是走馬觀花匆匆而過,我卻因躲雨,在一處名為淨詩窟的亭子裡細心地聽了一回導遊介紹。
導遊介紹,小蓮莊又稱劉園,是清代南尋首富劉鏞和次子劉錦藻,歷經40載寒暑,精心修築而成,因慕元末書畫家趙孟兆頁建湖州“蓮花莊”別名。解放後歸當地政府管理,現已作為浙江省的重點文物,正式對外開放了。一年四季,慕名前來的遊客絡繹不絕。其中絕大多數來自上海……
導遊的介紹,聽了很有些感觸。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喜歡遊山玩水,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或是圖個新鮮什麼的?我看是兼而有之,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大都市裡的生態環境太差,整天生活在綠顏色奇缺的水泥森林裡,空氣是被污染了的,水質也是被污染了的,什麼廢氣呀,噪音呀,烏七八糟,讓人喘氣都不順。一但遠離都市來到綠樹蔥籠,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就有如魚得水、飛鳥排空的暢快感。近年來,雖說政府花了大力氣栽種花草樹木,綠化都市環境,可供給植物落腳生根的地方實在太少了,以致於闢地造綠鼓搗出來的零星綠化充其量也不過是放大了的盆景而己。杯水車薪怎能滿足市民們的需求。於是街頭路邊僅有的那么丁點兒綠地都成了市民們晨曦養性練身的好去處,更何況像小蓮莊這樣離大上海百把公里路程且又景色宜人的風水寶地。
小蓮莊園內佳景有七八處之多,其中碑刻長廊、扇亭、御賜牌坊、後花園、荷花池等處最令人怡情悅性流連忘返。如據說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扇亭,其設計就很別致,構造精巧,雕刻精細,工藝考究,亭內牆壁上還鑲嵌著《劉氏私義莊記略》石刻四塊,頗有能讓人玩味一番的文化內涵。我近觀遠眺,從幾個角度品賞這一別出心裁的建築,總覺得從荷花池對面看過來為最佳。呈弧形的外觀造型在老樹秋色的映襯下有如一把徐徐打開的鏤空檀香扇,正專神時恰有一陣流風拂石,仿佛是扇動風起,秋雨中更添幾許寒意。從扇亭左側穿過濕漉的甬道,就是劉氏家廟了。兩座御賜牌坊橫跨在廟前的路兩頭,一為“樂善好施”坊,一為“欽旌節孝坊”。從牌坊匾額上的題款可知,牌坊建於宣統年間,是光緒、宣統兩代皇帝為嘉勉劉氏家族賑災善舉及女德節孝頒旨特準建造的。兩牌坊為花崗石料門樓式造型。牌坊樑柱上精雕細刻著三星高照、劉海戲金蟾、武松打虎等民間故事和象徵吉祥如意的龍鳳麒麟、獅子蝙蝠。整座牌坊的造型結構顯現出江南一帶的傳統風格和工藝水平。記得我們縣縣城南門外在文革中被搗毀殆盡的幾十座牌坊與此相仿,不過還更為高大洗鍊些。遊人中為數不少大概是第一次見到如此精湛的石碑坊,要不然怎么一個個爭先恐後、興致盎然地站在雨地里留影呢。
本想進家廟去瀏覽一番高廳廣屋,沾點豪門富貴之氣,卻因正在修膳,只好不無遺憾地徑直返回扇亭,沿著曲曲彎彎的花木香徑,穿過假山來到荷花池。古人云:秋風吹白波,秋雨唱敗荷。秋雨中的荷花池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完全沒有一點兒宋代詩人楊萬里筆下那種“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壯觀美景。荷花又名蓮花、芙蕖、水芝、芙蓉、水華、玉華、六月春等等,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栽培歷史。傳說2500年前的吳王夫差就在太湖之濱為寵妃西施修築玩花池,專供她欣賞荷花。明清時代在江南一帶私家庭園裡“開花若錢”的小種荷花盛行。劉家這眼占花園三分之一面積的荷花池可能還是受其影響才建造的呢。
歷代文人墨客喜愛荷花的不勝枚舉,為後人留下了難以計數的詩詞歌賦、水墨丹青。近代散文八大家朱自清的一篇《荷塘月色》不知陶醉過多少文學愛好者。用他那細膩入微甜美雋雅的筆調,以擬人化的手法把出水芙蓉荷花仙子描繪得楚楚動人飄飄欲仙。讓人捧著讀愛不釋手,合上書想入非非。歷代畫荷花的丹青妙手當首推元末明初的王冕了,他能把荷花的神態描摹得惟妙惟肖,如同鮮活的一般。當代喜歡荷花的畫家更是為數眾多。滬上要數陳家泠先生了,他畫的荷花淡雅輕盈且甜美高潔。既有傳統的筆墨,又融匯了現代繪畫的一些表現手法。在當今畫壇上頗有影響。
文人們描繪荷花,不光讚美荷花亭亭玉立、綽約多姿的形態,更是借物言志,畫荷抒情,贊 嘆不已。時值深秋季節,妝識小蓮莊,雖沒有見到“如碧天裡的星星”,如“剛出浴的美人”,也未聞到“縷縷清香”,卻看到了滿池的殘莖枯葉在瑟瑟秋風綿綿秋雨中頑強搖曳的風姿和神韻,倒也別有一番情趣。“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待到來年盛夏時,荷花池定是“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的迷人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