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柳琴戲是江蘇省主要地方戲劇種之一,分布於蘇、魯、豫、皖四省的廣大地區。因其唱腔有拉魂動魄的魅力,極為人們所喜愛,故民間一直稱其為“拉魂腔”。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樂器“柳葉琴”,始正式定名“柳琴戲”。
“拉魂腔”源於“周姑子”。經考證和其師徒世系推算,至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在整個衍變發展過程中,融匯了當地的民間音樂及毗鄰地區的劇種音樂,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備的唱腔體系,內容豐富、多姿,唱腔高亢、華麗,“柳琴戲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足可見唱腔之繁茂;而徐州地處大陸中部,為南北兩大派系劇種交匯、流經之地,對柳琴戲唱腔的滲入影響頗大,也繼而使柳琴戲的唱腔既有南方劇種的柔美低回之美,也有北方劇種的陽剛粗曠之氣,是為觀眾鍾愛和百聽不厭之主要原因。
柳琴戲是目前徐州地區本土劇種之一。
柳琴戲的唱腔曲調優美動聽,表演質樸幽默,雄中薀秀,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柳琴戲的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獨具聽覺魅力,聞之牽魂繞夢,因此觀眾至今仍暱稱柳琴戲為“拉魂腔”。現在徐州附近民間仍流傳著:“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的民諺。可見觀眾對柳琴戲的喜愛。
柳琴戲的唱腔音樂源自徐州周邊的民間音調、農民號子及語音衍化,後又不斷吸納徐州地區的民間曲藝及民間歌舞的音樂元素,通過長期融匯、整合,形成現在清麗、秀美、潑辣的藝術風格。徐州是南北藝術交匯的必經之地,受此影響,在柳琴音樂中至今仍存有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兩種成份,所以江蘇柳琴戲既有南方音樂的古樸舒雅,又有北方音樂的火爆激越。
柳琴戲的劇目大多來自民間故事、歷史傳說。因為柳琴戲醞釀、形成於我國清代農耕時期,藝人的先祖又均來自於農民、災民,他們是劇目創作的主體,所以柳琴戲的劇目也必然以農民的審美情趣為依據,形成了質樸、幽默、愛憎分明、充滿憧憬風格特點。
新中國建立之後,經過黨和政府的支持培養教育,經過幾代柳琴戲演職人員的努力實踐,柳琴戲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具藝術魅力和較高藝術價值的地方戲曲劇種,產生了一大批民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家和優秀劇目。2005年,劇團演員王曉紅被中國戲劇家協會授予中國戲劇梅花獎;2003年,《馬孤驢換妻》在首屆“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中,獲優秀劇目金獎;2005年,《棗花》參加中國•徐州首屆柳琴戲藝術節中,獲優秀劇目獎。
但是,由於近年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柳琴戲以農民文化為主體的藝術形式與當今人們的審美情趣發生了嚴重的錯位,加之各種文化形式的猛烈衝擊,柳琴戲的昔日盛況已不復存在,且每況愈下,許多專業劇團正逐日削減,整個劇種也處於艱難維持的危機狀態之中。因此,亟需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扶持、保護。
柳琴戲的傳統劇目二百餘出,以生活小戲和“三小”戲為主,小戲以《喝面葉》、《小姑賢》、《羋建游宮》等為代表;大戲以《四告》、《觀燈》、《大花園》等最為有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劇團又創作改編了不少有影響的劇目,諸如《靈堂花燭》、《狀元打更》、《三賜御匾》等,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八十年代初,又有時裝戲《小燕和大燕》被拍成電影藝術片廣為放映,,也受到不同層次觀眾的愛戴;近幾年來,柳琴戲的劇目多次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柳琴戲的名家唱段也多次在《名段欣賞》欄目播出,為此,柳琴戲的社會知名度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戲劇特點
柳琴戲的傳統劇目二百餘出,以生活小戲和“三小”戲為主,小戲以《喝面葉》、《小姑賢》、《羋建游宮》等為代表;大戲以《四告》、《觀燈》、《大花園》等最為有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劇團又創作改編了不少有影響的劇目,諸如《靈堂花燭》、《狀元打更》、《三賜御匾》等,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八十年代初,又有時裝戲《小燕和大燕》被拍成電影藝術片廣為放映,,也受到不同層次觀眾的愛戴;近幾年來,柳琴戲的劇目多次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柳琴戲的名家唱段也多次在《名段欣賞》欄目播出,為此,柳琴戲的社會知名度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江蘇柳琴劇團
江蘇省柳琴劇團成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現為百餘人編制的大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有高級專業職稱的演職人員40餘名,其餘皆為具備中、初級專業職稱的演職人員。1954年,該團的傳統戲《喝面葉》、《攔馬》、《羋建游宮》等戲,在上海“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獲劇本獎、演員一、二等獎;1957年該團改編演出的《狀元打更》在“江蘇省第一屆戲曲會演中”,獲創作、演員一、二等獎;1979年創作演出的現代戲《小燕和大燕》晉京參加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並獲文化部“創作、演出二等獎”;同年該劇組代表“中央慰問團”赴廣西前線慰問演出;次年,該劇拍攝成電影戲曲藝術片在全國發行放映。
近年來,該團又創作和演出了《三賜御匾》、《瓜棚風月》、《彭祖》、《梅雨情》、《相逢在每一天》、《解憂公主》等較有影響的劇目,分別在江蘇省新創作劇目觀摩演出和戲劇節以及“第一、二、三屆蘇魯豫皖柳琴、泗洲、淮海戲劇節”中獲得大獎。
2002年,該團改編創作演出的柳琴、泗州傳統折子戲《走娘家》,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地方戲曲精品折子戲評比展演暨戲曲青年演員大獎賽”,獲演員一等獎,該折子戲於2002年10月由文化部組織晉京匯報演出;2005年《走娘家》在中國劇協舉辦的全國小戲小品大賽中,獲“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優秀劇目金獎”;2003年《馬孤驢換妻》參加中國劇協主辦的“首屆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獲優秀劇目金獎。
2003年,該團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棗花》在第四屆江蘇省戲劇節中獲“優秀劇目獎”,入圍江蘇省2003—2004年度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劇目,並獲“提名獎”;2004年,《棗花》進京匯報演出獲得好評。
2005年,該團優秀青年演員王曉紅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實現了柳琴戲劇種演員“梅花獎”零的突破。
多年來,該團創作演出的《狀元打更》、《靈堂花燭》、《小燕和大燕》、《喝面葉》等劇目被多個劇種的專業劇團移植演出。中國唱片社及多家音像公司還為該團出版發行了百餘張(盤)唱片、VCD光碟、盒帶和電視片,以及電影、電視連環畫書。該團演員名家唱段多次在中央電視台《名段欣賞》欄目播出。
江蘇省柳琴劇團,幾十年來紮根於廣大農村演出,為基層觀眾服務,在本地區深受人們的熱愛;在全國巡迴演出中,也受到當地人們的歡迎。1995年以來,該團還多次出訪日本、奧地利、德國等國家演出,同樣受到了外國觀眾的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