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江寧夾口·落帆江口月黃昏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
側出岸沙楓半死,繫船應有去年痕。
作品賞析
王安石集中以《江寧夾口》為題的七絕有兩組,共五首。這首詩是第二組中的第三首。夾,在左右稱“夾”。《儀禮·既夕》:“圉人夾牽之。”因此,夾口應在沿江口左右一帶。詩人南來北往,途經此處,在縱覽風光的同時,心頭泛起千絲愁緒,形於筆端。
根據同一組詩中所寫,王安石此次途經,時間是在秋季,船自中午行到晚上,在江口停泊。落帆之後,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艙里一燈熒熒,窗外夜色茫茫。這裡的江面特別寬闊,波光浩渺,月輪孤懸。在朦朦醃朧的月光下,一切都披上了一層輕紗,罩著淡淡的哀愁。江上景物若隱若現,似有似無。在詩人的意念之中,此時此刻,最突出的感受是一個靜字,不過詩里沒有明白寫出。儘管岸邊蘆花瑟瑟,江上浪濤澎湃,但這一切都不在詩人的注意之中。因此,給讀者展現的仍然是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
關門的咿啞聲打破了江邊的寂靜,詩人的目光又轉向岸上。王安石多次來往此地,知道附近有家小店,只是在朦朧月色中,周圍景物顯得有些異樣和陌生,才遲遲沒有辨認出來。而“無燈”又說明了小店生人的孤貧。這一句的描寫,已由靜態轉為動態。
首句境界空曠、岑寂,次句描寫細緻入微。兩句都是寫景,詩人的主觀感受與聯想還沒有明白表達出來,因為這時候連他自己也還不太清楚。接下來第三句仍然寫景,只是在景物的內涵意義上已大為延伸,帶上了濃重的感情色彩。這一次詩人的目光投向了一棵楓樹,一棵傾斜的、半枯的楓樹。過去他看到的是此樹綠葉婆娑、生機蓬勃的形象,而此時因為江水沖刷,岸沙崩坍,已是蟠根半露,枝幹傾側,快要死去了。這如同庾信《枯樹賦》里所說的那樣:“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於是詩人發出歲月易逝,年華老去的慨嘆。
客舟、孤帆、江水、月色、小店無燈、枯樹傾側,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淒迷寂寞的境界。第四句筆鋒忽然一轉,正面寫出詩人的感想:“既為曾經之地、舊識之物,那么,為什麼不能找到我去年停泊時的繫船之痕?”“應有”二字,十分武斷,看似無理,實則表達了詩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開拓的一種心情。同時,又告訴了讀者:大江日夜奔流,過去的一切早被沖刷得乾乾淨淨。皇甫松的《浣溪沙》說得好:“宿鷺眠鷗非舊浦,去年沙嘴是江心。”王安石所說的“應有”,其實正是“必無”。因為從反面落筆,詩中的感慨才更深一層,回味才更為雋永。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1042年(慶曆二年)進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074年(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1076年(熙寧九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