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背景
江太新,1959年8月以前,在原籍上國小、中學,1959年9月在廈門大學歷史系就讀,專攻中國經濟史。1964年8月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經濟研究所工作。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編制轉入社科院。1980年後,歷任中國經濟史研究室學術秘書、研究生院經濟系副主任、中國經濟史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推選為《中國經濟史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1992年榮獲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任研究生院經濟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江太新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從事中國經濟史研究,主攻清代經濟史。主要著作有《清代漕運》(合著),《漕運史話》、《清代經濟史(1840以前)》(合著)等,撰寫論文數十篇,同時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卷及歷史卷有關條目寫作,擔任《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歷史卷》中《中國農業經濟史》副主編,並撰寫有關條目。他的論文《清初墾荒政策及地權分配的考察》和《論清代徽州地區畝產》分別評為經濟研究所第一、二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關於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觀點
江太新教授認為,中國封建社會是以地主制經濟為核心的經濟體制,與西歐莊園制經濟結構有很大差別,諸如土地繼承、土地買賣、主佃關係、商品經濟、上層建築都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研究中國封建經濟,必須從其自身特點著手,同時進行中西對比,這樣有利於相互推進。還認為明清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這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特徵是:封建關係鬆懈以及新生產關係的萌發。但就其社會性質而言,仍是地主制經濟結構。他在清代經濟史研究中,把這一認識貫穿到各個專題研究中去。因此,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系列顯著成果。如清代租佃關係、土地買賣、土地開墾,庶民地主發展等問題,寫出一系列論文,其中就押租制、預租制等問題的研究,不但深化了對封建土地關係的認識,在租佃關係方面開拓了新的領域,是開創性的,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在地權分配問題上,提出了與前人完全不同觀點。以前研究成果認為,清代前期地權已很集中。佃通過新發掘檔案資料研究,他提出了全新的觀點,認為清代前期地權分配趨向分散,自耕農經濟占有很大比重,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不屬於封建土地所有制,它的比重增加,顯然是削弱了地主土地所有制。這一研究成果改變了學術界對清前期地權分配評價,為推進清前期經濟史研究作出卓越貢獻。至於清代人口研究問題,學術界一直停留在推測水平上,缺乏科學依據。《清代獲鹿縣人口試探》一文發表後,改變了這方面研究的狀況。他根據清代獲鹿縣保留下的保中冊、循冊、煙戶冊等登記人口資料,對清代獲鹿縣家庭人口、戶均人口、男女比例、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人口結構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由於該成果是建立在大量的、豐富的檔案資料上,所以有很高學術價值,得出的結論令人信服。他和李文治教授合著的《清代漕運》一書,出版後立即受到學術界歡迎,由於資料豐富、翔實、理論功底紮實,構架宏偉而得到好評。學術界認為本書是一部首創的專業史,是作者潛心研究的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填補了清史研究領域中的一塊空白。敘史方面,給人以全面、細緻而X生動之感。淪述方面,論述精緻,觀點穩妥、得當,對當前改革有重大參考價值。資料方面,被認為資料之豐實,前所僅見。
積累資料
江太新教授在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視資料的積累,尤其是對新資料的開發。從1978年開始,他在李文治教授領導下,系統地蒐集了明清時期土地問題資料,經過8年的努力,終於編出一部長達120萬字的資料書(待出版)。與此同時,他帶領4名年青同志在北京檔案館收集《清代獲鹿檔案》長達一年之久,對徽州地區文書檔案進行開發。由於他在開發新資料方面下了大量功夫,所以能在清代前期土地分配、人口問題、押租、預租以及土地自由買賣等一系列問題上提出新的看法,推動中國經濟史研究的發展。
對學生的關注
江太新教授在擔任經濟系主任期間,很重視對學生德育及智育培養。他諄諄教導學生要珍惜三年寶貴的學習時間,要在這有限時間裡學到最多知識。為此,他建議學生經常去拜訪導師,拜訪老師付要有備而去,帶著問題向老師求教。他對同學說:老師好比一口鐘,你撞重一點,就響一點,不敲則不響,敲到點子上了,其聲既響而又持久。你提的問題問到點子上,老師話匣大開,收益無窮。同時,他很重視學生學習馬列主義。他指出,作為一個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樹立起明確的政治方向。要求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學習,學習《資本論》,學習鄧小平建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樹立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獻身的精神。
現在
目前,江太新教授正致力於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資助項目——《中國地主經濟論》寫作,同時擔任《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史·宋元明清卷》主編及寫作
盤點中國教育家05
教育是立國之本,所以我們要尊重教育,大力發民教育。這個任務就是向大家介紹全國各地有名的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