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條斑病菌

水稻條斑病菌

水稻條斑病菌屬於原核生物界(Procaryotes),薄壁細菌門(Gracilicutes),黃單胞菌科黃單胞菌屬(Xanthomonas)的稻黃單胞菌。主要造成水稻的條斑病,危害產量及質量。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的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雲南、貴州、浙江、湖北等11省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病原菌分離是將病葉表面消毒,切成碎片,浸在無菌水中,用其懸浮液在1%葡萄糖營養洋菜培養基或Wakimoto瓊脂培養基上劃線,在25℃-28℃下培養。病原桿狀,病菌大小1.0-2.5μm0.4-0.6μm。單胞偶爾成對,但不成鏈狀,不形成芽孢和莢膜,具有端生單鞭毛,能遊動,無孢子,無莢膜。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在NA培養基上病原菌生長快,菌落常呈淡黃色,圓形,光滑,邊緣規則,圓頂狀,粘稠狀,好氣。

發病情況

該菌引起水稻條斑病菌,從苗期到抽穗期都會發生,但以分櫱期到抽穗前期發病為多。發病以後,嚴重時影響灌漿,秕粒增多,引起減產。在海南島地區發病較普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最初表現為暗綠色水漬狀半透明小斑點,後擴展成褐色短條狀病斑,病斑多時可連成長條形,對著陽光看,葉脈處可見透明長斑,嚴重時可造成全葉枯死。

傳播途徑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主要是由帶菌種子傳播的,其次是腐爛的稻草及田邊的雜草。在植株間,病菌只能短距離傳
水稻條斑病菌 水稻條斑病菌
播。種子傳播是病原菌唯一的遠距離傳播方式,選用無病種子在防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病原菌常在穎片上存在,但也能進入胚乳。病菌主要通過灌溉水、雨水接觸秧苗,從氣孔和傷口侵入,侵入後在氣孔下繁殖擴展到薄壁組織細胞間隙並縱向擴展,形成條斑。病田收穫的種子可帶病菌,病田殘株也帶有病菌,成為夏季初侵染的主要來源。帶菌種子播種後,病菌侵害幼苗的根及芽鞘,插秧時又將病秧帶入本田,然後借風、雨、露水和灌水及人員走動傳播。

主要寄主

主要侵染水稻,也侵染其他野生的或栽培的禾本科單子葉植物

危害特點

主要寄主是水稻,也侵染其他野生的或栽培的禾本科單子葉植物,為害面積不斷擴大,造成損失也很大。該病在潮濕的季節及施用高氮肥的地區發生嚴重。如果氮肥使用量少,該病害一般不會影響產量。對秈稻的危害性最大,20世紀以來,已上升為華南、中南稻區上的主要細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過水稻白葉枯病,減產達5%~25%。在秧苗期即可出現典型的條斑型症狀。大田發病時,感病品種上的病斑縱向擴展快,長達4-6cm,病斑兩端菌膿很多,呈魚籽狀,乾燥後呈琥珀狀附於病葉表面而不易脫落。嚴重時多個病斑可相互連成枯斑,以後病斑不斷擴大。

生物特徵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適合的發病溫度為25℃~30℃,必須有2~3天的高濕或早晨有露方可引起侵染,而且不論相對濕度多大,無新病斑的出現。高溫、高濕更易發病,灌客水或淹水的地塊病害更重、氮肥(尤其硫酸銨、硝酸銨)施入過多過遲病害尤重。暴風雨,尤其是夏季颱風的侵襲,造成葉片大量傷口,有利於病菌的侵入和傳播,易引起病害流行。病菌通過氣孔和傷口侵入植株葉片,通過植株間的機械接觸及雨水、灌溉水傳播,在溫暖潮濕的適宜條件下,能迅速產生、發展成嚴重的病害,從病菌入侵到發病並出現菌膿只需要5~7天時間。

控制方法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細菌感染的病害,發病後較為難治,所以對於細菌性條斑病,主要以預防為主,輔以藥劑防治。對於已經患病的地塊,嚴格隔離,防止傳染到鄰近地塊。 

1、加強檢疫,杜絕病菌傳播,選用健康無病的種子。

2、綜合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套用種子消毒處理技術,培育無病壯秧,加強肥水栽培管理和及時用藥控制。

可在插稻前將幼苗在抗生素溶液中浸泡,可嘗試用螢光假單孢菌將種子細菌化。華南病害流行區防治的關鍵首先是選栽抗病品種;其次是藥劑防治。長江流域病害適生區控制病菌源是防治的關鍵。一是要嚴格檢疫;二是要對種子進行消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