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窄條斑病

水稻窄條斑病

水稻窄條斑病又名稻條葉枯病。全國各稻區均有發生。葉片染病 初為褐色小點,後沿葉脈向兩邊擴展,呈四周紅褐色或紫褐色,中央灰褐的短細線條狀斑,抗病品種的病斑線條短,病斑窄,色深。發病嚴重時,病斑連成長條斑,引致葉片早枯。

水稻窄條斑病
 

症狀

又名稻條葉枯病、褐條斑病、窄斑病。全國各稻區均有發生。葉片染病 初為褐色小點,後沿葉脈向兩邊擴展,呈四周紅褐色或紫褐色,中央灰褐的短細線條狀斑,抗病品種的病斑線條短,病斑窄,色深。發病嚴重時,病斑連成長條斑,引致葉片早枯。葉鞘染病 多從基部出現細條斑,後發展為紫褐色斑塊,嚴重時可致全部葉鞘變紫,其上部葉片枯死。穗頸和枝梗染病 初為暗色至褐色小點,略顯紫色,發病嚴重使穗頸枯死,注意與穗瘟區別。穀粒受害多發生於護穎或穀粒表面,呈褐色小條斑。

病原

Cercospora oryzae Miyake=C.janseana Miyake稱稻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3-5根成簇,有數個分隔,大小34.3-58.8×4.3-4.8(μm),頂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橄欖色或無色,短鞭狀,多有分隔3-4個,大小25.7-34.3×4.3-5.2(μm)。有性態為Sphaerulina oryzae Hara稱稻亞球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種子或病殘體帶菌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稻種上可存活至翌年7月。稻草上病菌因存放場所不同,存活力有較大差異,深埋於草塘或漚糞時僅存活5天。次年在適宜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至稻田,引起發病。病株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 病菌在6-33℃間都可發育,25-28℃最適。該病主要在抽穗期發病較重。缺磷,長勢不良,發病重;長期深灌發病重;陰雨高溫氣候有利窄條病發生。單季晚稻一般受害較重。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種子或病殘體帶菌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稻種上可存活至翌年7月。稻草上病菌因存放場所不同,存活力有較大差異,深埋於草塘或漚糞時僅存活5天。次年在適宜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至稻田,引起發病。病株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 病菌在6-33℃間都可發育,25-28℃最適。該病主要在抽穗期發病較重。缺磷,長勢不良,發病重;長期深灌發病重;陰雨高溫氣候有利窄條病發生。單季晚稻一般受害較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