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細菌性褐條病

水稻細菌性褐條病

水稻細菌性褐條病又稱細菌性心腐病。病原為Pseudomonas avenae Manns,1978年後改稱P.yringae pv.panici(Elliott)Young et a1.稱燕麥(暈疫)假單胞菌,屬假單胞桿菌屬細菌。

水稻細菌性褐條病

症狀

又稱細菌性心腐病。苗期染病 在葉片或葉鞘上出現褐色小斑,後擴展呈紫褐色長條斑,有時與葉片等長,邊緣清楚。病苗枯萎或病葉脫落,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 先在葉片基部中脈發病,初水浸狀黃白色,後沿脈擴展上達葉尖,下至葉鞘基部形成黃褐至深褐色的長條斑,病組織質脆易折,後全葉捲曲枯死。葉鞘染病 呈不規則斑塊,後變黃褐,最後全部腐爛。心葉發病,不能抽出,死於心苞內,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擠壓有乳白至淡黃色菌液溢出。孕穗期當人 穗苞受害,穗早枯,或有的穗頸伸長,小穗梗淡褐色,彎曲畸形,穀粒變褐不實。

病原

Pseudomona avenae Manns稱燕麥(暈疫)假單胞菌,屬假單胞桿菌屬細菌。1978年後又改稱為P.syringae pv. panici (Elliott) Young et al.。菌體單細胞短桿狀,兩端鈍圓,大小1.5-2.5×0.5-0.8(μm),極生鞭毛1-5根,多為1-2根,無芽孢,無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在肉汁腖瓊脂平板培養基上菌落圓形,污白色隆起,不產生褐色素和螢光素。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在病殘體或病種子上越冬,病菌借水流、暴風雨傳播蔓延,從稻苗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特別是秧苗受傷或受淹後發病重。高溫、高濕、陰雨有利於發病。偏施氮肥,發病重。高稈品種較矮稈品種抗病。

防治方法

(1)建立合理排灌系統,防止大水淹沒稻田,及時排水。(2)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合理配合施用,增強植株抗病力。其它方法參見水稻細菌性褐斑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