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楊樹大斑潰瘍病菌
英文名:Dothichizacanker
拉丁學名:Cryptodiaporthepopulea(有性型),Dothichizapopul
門:真菌門
亞門:子囊菌亞門
綱:核菌
綱目:球殼目
科:間座殼科
原產地:法國
入侵地:遼寧,山東
簡介
楊樹大斑潰瘍病是楊樹的一種毀滅性新病害,主要發生在楊樹的主要枝幹,現已列為我國森林植物檢疫性病害。隨著楊樹育苗和造林面積的增大,楊樹潰瘍病在蘇北等地的楊樹林內均有不同程度發生,並日趨嚴重,主要危害黑楊、青楊、白楊及速生柳等楊柳科樹種,從苗木、幼樹到大樹均可侵害,但以苗木、幼樹受害最重,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嚴重威脅著楊樹的生長和成活。
產地
危害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楊樹的主幹及枝條,病斑多發生在皮孔、傷口、葉痕及枝條分叉處。初期病斑呈水漬狀,暗褐色,後形成梭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大小不一;當年病斑直徑3~5cm,大的病斑可達10cm以上,老病斑可達20cm以上。病部韌皮組織潰爛,其下木質部可變褐,老病斑可連年擴大,多個病斑可連線成片。後期病皮往往縱裂,病斑表面生出許多扁圓形突起的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子實體,直徑1~3mm,有時呈同心環狀排列;潮濕時溢出乳白色至黃白色短柱狀分生孢子器,當病斑包圍樹幹1周時,輸導組織被切斷,從而導到樹木死亡。
發生規律
楊樹大斑潰瘍病的病原菌屬子囊菌亞門,子座埋生於表皮下,後突破表皮外露,黑色近圓形;其無性階段為群生小穴殼菌,屬半知菌亞門。該菌以菌絲和分子孢子器在病皮內越冬,翌年4月分生孢子成熟,借風、雨水和昆蟲傳播,由傷口侵入,經10~14d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進行侵染。該病於4月中、下旬開始發生,5~6月為發病高峰期,7月份病害發生緩慢,7~8月病勢減緩,9月又可見新的病斑出現,10月以後停止擴展。該病的發生與楊樹品種、立地條件以及凍害、日灼傷、蟲害、旱害等密切相關。不同楊樹品種,感病情況不同。意楊69、意楊72、中林23、中林28和中林46比較抗病,黑楊107、108、北京楊、小葉楊易感病。日灼傷口有利於病菌的侵入,樹幹陽面的病斑數多於陰面。楊樹在生長衰弱或土壤乾旱、樹體含水量低的情況下感病重,大樹比幼樹受害重,地勢低洼的林分發病重。夏季修枝的樹比春、秋季修枝的樹發病重;凍傷和修枝易引起發病;修枝不整齊、茬高的也易造成侵染。
防治措施
楊樹大斑潰瘍病是寄主主導型病害,病害發生與否主要看寄主的生理健康狀況。因此,對該病的防治應以營林措施為基礎,化學防治為主導,提高楊樹的綜合抗逆性,增強抗病能力,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
3.1加強病情的監測和普查
根據潰瘍病發生、為害程度及分布特點,對區域內的楊樹林進行科學分類,可分為重病區、輕病區和預防區,有的放矢,保證採取有效措施,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施策”的原則進行防治。
3.2科學造林
關鍵在於通過各種營林措施和技術手段來創造有利於楊樹生長發育的條件,以增強寄主的抗病力,形成不利於病原菌生長、繁殖、傳播的環境。例如選用壯苗造林、適地適樹、營造混交林等。另外,目前造林密度一般在825~1665株/hm2,密度偏大,林分3年後嚴重影響通風透光,分化嚴重,生長勢衰弱,誘發了病害發生。因此,應按品種、土壤類型、土壤地位級、培育目標,選擇造林的合理密度。
3.3加強撫育管理
農民民眾對植樹造林認識不足,存在著誤區,認為植樹造林就是為了省事、省錢。所以,栽上樹就不管不問了,致使林地雜草滋生,土壤板結,水分、肥力不足,樹木生長弱,抗病力差。楊樹是喜大水大肥樹種,造林後至少應每年春澆1次透水,施1次肥,對分化的林分要合理疏伐,合理修枝,及時修除病枝。
3.4化學防治
秋季(8~9月初)對來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或滅腐靈100倍液普遍噴霧1次,以減少苗木帶菌量。起苗後,將苗木放入50%多菌靈100倍液里浸泡48h;栽後及時灌水,提高樹勢。發病高峰前(4月初)用1%潰腐靈稀釋50倍液塗抹病斑,或70%甲基托布津50倍液塗乾,或菌毒清300倍液、100倍液塗乾,或50%退菌特、菌毒清80倍液噴灑主幹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秋末,在樹幹下部塗上白塗劑,生石灰、食鹽、水的配製比例為1∶0.3∶10,或乙磷鋁與柴油按1∶3配比塗乾。發病嚴重後,枯萎的乾、枝要及時剪除,待下部重新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