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水庫村 是由原荊竹村、水庫村合併而成,共14個小組,均分布在崇陽青山水庫沖汊尾的棺材山、馬鞍山、紗帽山、何家岩等地,1973年建好青山水庫後,水庫村水田全無,水庫村現有耕地面積200多畝,水庫村山林面積1.6萬多畝,水庫村屬省級貧困庫區,水庫村源於世界著名學術人物陳 正松的故鄉,水庫村同時也是聞名遐邇的旅遊景區。
水庫村由於崇陽縣特殊的地理位置,“出門走水路,回家上山坡”是過去水庫村村民的真實寫照。水庫村縣委常委、紀委書記毛秀君帶領工作隊員深入水庫村調查了解情況,“行路難”、“吃水難”是村民反映最強烈的兩件大事。為此,縣紀委多方奔走爭取項目資金150多萬元,將磨刀村至水庫村、西部大壩至村級辦公陣地全長11公里的公路全部硬化,而未向水庫村村民收取一分錢,公路開通時,水庫村老百姓高興地說:“感謝黨和政府關心庫區人民,我們也走上了寬敞的致富路了 !”
在水庫村人們想到的是吃山靠山,吃水靠水 。可水庫村人民不是缺水,而是因為年輕人均外出務工,老人在家留守,吃水要到青山水庫或挑或擔,路途遠的要走幾百米,較為困難。對此,縣紀委、縣低保局駐村領導會同村委會多方奔走,爭取項目資金和後扶資金總計110多萬元,安裝自來水管到水庫村各家各戶。如今,庫沖汊尾的農戶95%以上都吃上了自來水 。該水庫村特困戶陳新會 逢人就說:“活到這把年紀,竟吃上了與城裡人一樣的自來水,真是感謝黨和政府啊!”崇陽縣紀委加強指導崇陽水庫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配套配強村級班子,規範各項規章制度,實行黨務村務公開,對每一黨員設崗定責,充分發揮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年中和年終開展幹部述職、黨員述責、民主評議、民眾亮分。崇陽水庫村村委會主任吳正軍說現幹部得力,黨員帶頭,民眾聽話多了,現水庫村全村禁漁、封山育林、保護生態、開發旅遊,民眾非常擁護。水庫村三萬活動中,縣紀委、低保局將青山水庫大壩的環境大力整治,清運垃圾10多車,還建立垃圾池10多個,保證城區飲用水源的衛生環境。
線上地圖
村內實況
水庫村有水果基地約3100畝。種植專業大戶5戶,養殖業專業大戶7戶,有村集體企業1家,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約5.18萬元。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40戶通自來水,有100戶飲用井水, 全村通電,有31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98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1戶。水庫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青山大壩碼頭約2.00公里,距離最近的崇陽縣集貿市場13.50公里。水庫村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約47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畝。水庫村到2012年底,有182戶從居住磚木住房改善到平頂房;有100戶居住於自建的土木結構住房。
村務組織
水庫村設黨小組1個,村幹部5人,黨員總數39人,黨員中男黨員29 人,女黨員10人。 團員5人。 2010年建成黨員民眾服務中心,面積550平方米,集全村黨務、村務、商務、醫務、服務“五務”為一體,成為全村黨員民眾的議事、學習、休閒、娛樂場所。崇陽縣青山鎮水庫村村委會位於地址,交通便利,我們這裡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百姓和諧。在上級部門的關懷下,這裡幹群關係融洽,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熱情歡迎各級領導前來指導。也歡迎社會各界前來投資興業。
人文聖地
水庫村的人文聖地是陳-正松的故鄉何家岩,古人云:日出東方豬槽嶺,晨點山尖印光輝,正午大地回春色,日落棺材歸西去,魏魏青山育偉人。這裡便是陳-正松的故鄉何家岩。
水庫村何家岩地置著名的崇陽縣棺材山腳下的半山腰,毗鄰中明岩、達明岩、西坳、何家沖、石口沖,站在山峰高處有目睹江山萬里,視日月風雲如書似畫之美意。水庫村何家岩總計8戶人家,總人口約55人(2007年數據),當地人文環境惡劣,大部人社會見識淺薄,生活十分困難,經濟發展貧困落後,主要農作物以玉米、紅薯、黃豆、花生為主,國土面積約0.48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8-25攝氏度,海拔1520.00米,降水量1000-1500毫米,人年平均純收入660元。
水庫村何家岩備受保護的大樹共31棵,其中長年碩果纍纍的柿子樹有8棵、需要兩人環抱的板栗樹4棵,糯米棗樹2棵,廟圍坎上的古柏樹4棵,鎮宅的大山棗樹6棵、香椿樹9棵,何家岩山上的名貴藥材和野菜有苦菜、馬來頭、薺菜、岩白菜、馬齒莧、蕨菜、香椿芽、石椒等。水庫村何家岩緊鄰的山峰可謂說是龍椅正印、居高臨下、左右握權,背靠豬槽嶺和杉樹林左右伸延到棺材山、馬鞍山,兩邊的(守護神)山脈分別實竹尖上和荊竹塝。 下山道是主要交通要道何家沖,每逢天晴,當您身臨其境之時可謂是景色宜人。
水庫村何家岩自2006年開始合併為水庫村,現隸屬湖北省崇陽縣青山鎮水庫村十組行政管轄,何家岩深厚的文化底蘊因當地陳-正松的故鄉而得盛名,從而流芳百世,何家岩的小山莊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探討之中。
著名人物
水庫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當地空氣宜人、四季皆春、人傑地靈,誕生了從特困戶到創造億萬價值的傳奇人物陳-正松,該水庫村的文化底蘊因此而聞名於世、隨著陳-正松的知名度令億萬人們目睹。
陳-正松 ,出生於水庫村何家岩 ,從小出生寒門,六親無靠,全縣重點特困戶,十七歲時他就立志要改變自我成為億萬富翁,他用世界級的眼光定位人類進化的核心價值觀,以全球兩百多個國家,七十億人口,三百六十多種個行業,訪問將近200多位中外藉領域專家互動學習,曾在波士頓哈佛大學、巴黎HED商學院、奧克蘭商學院巡迴進修歷經十多年的研發與實踐,陳-正松 堅信知識是改變命運的精髓,曾耗盡千萬巨資創辦了人類在不斷演變進化過程中去實現生命價值觀必備的套用法則,即成年人融入現實生活中的基本學識,簡稱為《成人學》,陳-正松成人學蘊藏了人性定律的八大學系,其包括社交學、風水學、成功學、管理學、行銷學、思維學、心理學、經濟學。陳-正松是偉大的商業策略家、企業家、實踐家、全球雲端龐大資料庫研究博士,生活技能分類培訓《成人學》創始人,世界級華人中收費之最、發表中英文雙語發音重量級著名演說家,華夏五千年絕世風水學家,有東方《鬼谷子》之美稱。
高山平湖
青山水庫於一九六七年底動工興建,一九七三年基本建成 。該水庫壩高127.5米,壩長507米,頂面寬60米,承雨面積441平方公里,總庫容約4.48億立方米,年均來水量約3.72億立方米,平均水面約18平方公里。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等綜合效應。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水庫村高山出平湖”,這是1956年毛澤東主席暢遊長江後寫下了的著名詩句。隨著三峽工程下閘蓄水,毛主席高峽出平湖的預言得以實現。在湖北省崇陽縣水庫村,高山出平湖,故題詞人工修建的水庫不僅澤被著後人,命名為青山水庫。有魏魏青山、歷史豐碑之意,從而成為現代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上世紀七十年代,崇陽縣水庫村人民高舉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大旗,以愚公移山的氣慨,開創性地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建成後的青山水庫水面44平方公里,總庫容4億立方米,成為崇陽盆地重要的水利樞紐。一次氣勢恢弘地建設,將山、水奇融合成一幅壯觀的水墨畫。
青山水庫 ,碧波蕩漾,百里平湖,詩意盎然。以庫區為主體的區域形成了一個生態旅遊區,區內山水相依,植被繁茂,島嶼棋布。
從大壩出發,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造型奇特的山峰,這就是當地有名的“金櫃山”。相傳此山是真龍天子的風水寶地,有一天,一個自命不凡的秀才獨自登山,當他來到山頂時,已經筋疲力盡,便靠在一塊大石板上睡著了,睡夢中,群臣左右,伺女如雲。一陣閃電雷鳴,天公還真的把“金櫃山”的蓋子給搬飛起來了。雨過天晴之時,秀才猛然醒來,原來是南柯一夢,只好埋怨自己沒有那個福份。
在青山水庫最寬闊的水面,水域中央是有名的“龍泉珠”。“龍泉珠”是一個圓形的小島,它象一顆龍珠鑲嵌在碧波萬頃的水面上。在“龍泉珠”的正中央卻生長著一顆生命力強大的木梓樹, 木梓樹本來是怕水的,每年汛期,不管水位多高,木梓樹絲毫無損,所以當地人把這顆木梓樹又叫做“神奇樹”……
青山水庫生態旅遊區距縣城僅13.5公里,山青水秀,氣候溫潤,景色宜人,交通便捷,是享譽鄂南的旅遊勝地。
風水寶地
棺材山,是水庫村鄰靠青山水庫大壩 臨東對面有名古傳說的大山——棺材山。
石城鎮雞鳴峰有塊重約十噸的長方形巨石——棺材蓋,說起棺材蓋與棺材山還有個神奇的傳說,古人云:“天子地十八穴”而棺材山就是天生的風水寶地,棺材山地形奇特,棺材山下,有二十四座小山包,傳說這是二十四孝,也不知是哪朝哪代,有個放牛伢崽在棺材山上放牛,雖然赤日炎炎,烤得大地發燙,但棺材山卻涼風習習,清爽宜人,因為長年有朵濃雲遮在棺材山上空,故而,放牛伢崽便到那付石棺材裡乘起涼來,不知不覺,便慢慢入睡了,因為這是活風水,所以,一剎時,濃雲密布,天昏地暗,狂風拔樹,雷聲大作,棺材蓋就從江西起飛了……
放牛伢崽被雷聲驚醒,以為要下大雨,一骨碌爬起來,走出石棺材,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就這樣,棺材蓋落在雞鳴峰山上,棺材山風水寶地的佳句從而名流千古。
傳說如今只要到棺材蓋上坐一坐,定會人丁興旺,財源廣進,所以,附近的村民凡是外出打工、開業慶典,都要到棺材蓋上坐一會,再焚香燒紙,燃放鞭炮,求個一本萬利,四季平安。
人間仙境
水庫村大泉洞,原名“魯溪岩洞”,位於白崖山西南麓,系石岩天然溶洞。經省、地、縣聯合調查,在已開放的長達六百多米、寬約八至十二米的地段內,洞中有洞,大小百餘個,由鐘乳石形成的大型景物四十多處、小型景物近百處。這些景物,千姿百態,鬼斧神工,妙趣橫生,引人入勝,使整個岩洞宛如一座大型自然藝術寶庫。該洞自古以來,就很出名,但名聞遐邇,還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此洞建設始於一九七九年,初期工程,投資二十多萬元,主要用在鑿石為徑、險處護以石欄以及安裝一些照明設備。現計畫把青山水庫、古市林場、大泉洞聯為一個旅遊區。一九八三年正式開放後,從中央到各省市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接踵而至。
水庫村大泉洞口前,有一古樹,枝葉婆娑,有如綠蓋。洞外周圍,即林場林區,碧波起伏。洞口高數米,呈不規則橢圓形。洞壁由石合成,沒有縫隙。一拉開電燈,洞內華燈齊上,其景物便歷歷在目:南宋紹興年間,一位針叫李孝廉的,避兵禍於此洞,尚有他的“飯和鼠耳蒸來軟,羹雜羊蹄味帶酸”的殘句。前行約十米便是玉簾高卷的一道門,“門帘”垂壁,紋理清晰,即洞中第一景“捲簾迎賓”。進門左轉彎處,便是“兜肚泉”,兜貼崖壁,中貯清水。據說,泉上岩石滴水則天雨,不滴則天晴,是一天然的“預報器”。接著便是“飲馬槽”,為長方形,緊靠“兜肚泉”,長約八米,槽內清水不斷。傳說,在一九一八年,有一將軍過此,物地牽馬入內飲水。對面有“海石花”,石花盛開,直徑盈尺。前行數米,右岩鍾乳下垂,條條橫空,錯落有致,長二台階十一級,右轉彎,便是“觀音台”,形如圓廳,四壁雕玉,約二十多個平方米,頂呈穹窿,“蓮花”簇擁一台座,說是觀音端坐之處。還據說,誠心者即可見到觀音。“觀音台”對面,洞頂又開一洞,即“洞中公園”,洞中“花卉”叢生,洞口並坐二人,形如情侶,似在竊竊私語。左前側,即“北國風光”,形如懸崖垂冰,並有“冰山遊仙”。 “洞中公園”後側,為“三士相會”,似在互打招呼。傳說,吉時天大旱,山林田野如焚,有道士三人,為民眾進洞求水,和火龍苦鬥,同歸於盡,泉水如決堤而出,小港水滿,接著便有三根木條隨水飄出洞外港中,逆流而上,鄉人認為是道士的化身,即雕為三士送入洞中……。右下十步台階,左側岩上有“斗米灘”,其對面岩上,有一洞府。傳說,古時這裡住著一戶窮人,過年無米,跨橋向別人借,回來時,水沖橋崩,人亡米潑,故名“斗米灘”,“斗米灘”上首有“空吊海螺”,形狀逼真。海螺對面有“古樹穿穴”,老枝橫生,樹幹從洞中穿出。 其下為“香菌洞”,長約十米,香菌叢生。上台階七級,右側叉出一支洞,支洞中形象各異 小洞十餘,並且洞洞相通。出支洞口,下台階,又回到主洞。“香菌洞”的對面,便是“水簾洞”進口,洞長約一百二十米,終年清水盈盈。據測量水深平均約四米。洞口有二“猴”守護。“水簾洞”上萬有“雙豬斗虎”,二豬擺開防守架勢,一虎硬是“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水簾洞”前側有“槐蔭樹”,枝葉扶疏,樹幹蒼勁,乾大得六人合抱。上前方有“七仙女”騰雲駕霧而來,仙女體態輕盈,神情窈窕,象在尋找董永。上台階四級,“盼親洞”迎面而來,傳為“七仙女所居”,且與“水簾洞”相通。“盼親洞”對面有“旗傘石”,群傘幡然。上台階二十級,便是“蘑菇山”,上有蘑菇朵朵。其下有一“獅子口”。再上台階十九級,便到了“龍宮殿”。內有奇景七八處。這裡離洞口已有二百多米遠,為一大型宮殿,長約三十米。高寬均約二十米。左側有“白玉龍床”,群龍高踞洞頂,即“九龍下海”。下邊左側有“金絲龍幔”,頂呈圓形,龍首伸入幔中。帳幔下垂長八九米,輕輕飄拂,閃閃發光,琳璃滿目。下面便是“大泉瀑布”,有如銀色垂練,使人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對面右側有“白象吸水”,頭身尾足俱全,神態如生。左側便是“青獅守門”,獅象相對,似在鈎心鬥角。傳說,古有一勇士,騎馬觀看“花果山”,路過“龍宮殿”時,獅象攔阻去路,勇士一怒之下,張開弓射穿山壁,得以偷看“花果山”。現從缺口望去,能見到“花果山”,故名“穿山觀園”。從“龍宮殿”前進,下二十六級台階,又下石坡十七、八米,便到了“花果山”,有群猴嬉戲其上,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其樂無極。該山在主洞左側下方,即“水簾洞”出口處。“花果山”岩上,便是“八仙過海”,其中“鐵拐李”的形象,尤為逼真。 “八仙過海”對面,為一“無名山”,其中小洞繁多,洞洞相通,玲瓏玉琢。再前行,便是“豐收台”,穗條長垂,穀粒飽滿,好一片豐收景色。上台階八級,洞乍縮小,僅能容一人通過,門形古怪,這是該洞的第二門。跨過門檻,下台階十三級,便是“烏龜馱仙”處,酷似一人,穩坐龜背,神態自如。自左邊岩下望去,便是“烏龜望蛋”,龜首昂起,眼睛盯著前方。岩上便是“寶蓮燈”,五光十色,鮮艷奪目。“寶蓮燈”下面便是“釣魚台”,台呈方形。再前進,上台階四級,便是“擎天柱”,有一仙人緣柱而上,直欲上天。接著便是“大觀園”,景不勝收,目不暇接。 再回首向右上側望去,便是“盤山林蔭道”,樹木蒼翠,石徑迴環。下面是“深淵峽谷”,令人心悸。上面是“一線天”,為全洞至高點,儼如岩頂在此開裂,見到了外面的陽光。峽谷岩洞前後有“豬八戒”和“老壽星”二人在俯瞰峽谷景色。又前面有一“栓馬樁”,高數尺。再前面岩沿前後有二“泉”,終年不乾不溢。傳說,喝了此泉水,能使人聰明。對面洞中有“推谷泉”,其中泉水隆隆,有如推谷聲。洞內四通八達,空間極大。洞外發電站的水,就是從這裡鑿石為洞引到電站的。推谷泉岩上並有奇景多處。又前進七八米,先上後下,可使面部皮肉白嫩,還可治皮膚病。 前方是“二龍戲珠”,龍身蜿蜒,鱗甲睜峋。回頭上望,岩上有“梁山泊一百零八將”,個個威風凜凜,形象高大。再前進是“亂石灘”,其中有“觀音浴池”,盆呈橢園形。再前進百米多,便到了“洞府大廳”,占地三百多平方米,右側有“筆架山”,這塊地段,步步有奇景,令人目不勝收。“洞府大廳”前面是“旋渦灘”,春夏之季,水深米許,旋渦變化無窮,構成奇觀;秋冬水乾,沙灘上留下個個沙凹。灘的右側有“鎮海塔”,巍峨聳立。再前行是“走馬嶺”,洞口低小,只能一人爬行而過。這是洞府的第三門。也是一直以來開放的終點。爬行約三米,洞又豁然開朗,再前面便是“南北海”,一碧汪洋,其深莫測。從洞口至“走馬嶺”長約六百多米。傳說全洞長有三百六十多華里,古時只有一個金和尚才走完全洞,出口在江西省境內。洞旁年老居民說,六十三年前的乙丑年(1925),天大旱。有一天,晴空萬里,忽然洞口猛噴巨泉,水量洪大,直瀉四五十米,並隨水而游出來的小魚很不少,長五寸許,其色黑,入鍋有油,味道鮮。因此,此洞到底有多長,尚在謎中,有待繼續探索。
凡參觀過水庫村大泉洞的遊客,對其勝景,無不嘆為觀止!
村轄地理
水庫村位於湘贛鄂三省連貫的中心地帶。有真龍盤旋地勢的青山水庫,地層發育齊全,岩性變化大;山脈活石的岩漿活動廣泛而強烈;各種構造體系錯綜複雜。
遠古以前,水庫村 一帶仍屬大河。蓄水灌溉面積不能形成體系,大約在1968年期間,人們用體力修築水庫,隨著地殼變動,棺材山系出現雛形,形成粵北隆起帶。約16世紀初,形成連陽石灰岩地帶,整個崇陽縣大部分區域就在這塊地帶上。地殼運動造成褶皺斷裂體系,隨伴花崗岩侵入。約5000萬年前的喜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縣境北、西、南的斷塊山地。300萬年前的地殼運動,形成第四紀的起伏地形,今有棺材山《簡稱24孝》即24座小山脈環繞四周。
水庫村 地層分布頗廣,包括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下第三系丹霞群、第四系。水庫村侵入岩比較發育,主要集中於東南部和西南部。岩漿活動均活動伴隨棺材山構造旋迴而發育,可分為3個主要侵入期,共有10個岩體,其中以大東山岩體和連陽岩體規模最大,其餘均為大岩體附近的小岩體。它們具有岩基或岩株的產狀,基本都由花崗岩類岩石組成。
水庫村 地質構非常發育,按地質力學觀點,多構造體系在這裡聯合作用,造成了錯綜複雜的構造網路。東西向構造帶以大東山岩體和連陽岩體為代表,它們是南嶺緯向構造的兩個亞帶。華夏構造體系在水庫村的表現是形成一組北東走向的褶皺和斷裂,出露於崇陽縣東北部。新華夏構造體系非常發育,在縣中部和西部翼為代表,出露縣東南部。南北構造以連陽岩體中的斷裂為突出,還有一些南北向的褶皺出露於縣南部。
水庫村 地形複雜。總體地形為東、南高峻,並以單斜山地不規則地由兩端向腹地傾斜,形成中間低緩,四周較高的船形地貌。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79%,盆地及沖積平原約占21%。
馬鞍山部為大東山脈和天井山脈,山地海拔1000~1500米。山勢高峻,北坡陡而完整,南坡緩而破碎,呈北陡南緩的不對稱山嶺。猛坑石(又稱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於荊竹黃家、達明岩與何家岩章三縣交界處,為崇陽縣水庫村高峰。
棺材山腳下南廷支脈,經連東伸入金塘縣域西南各地,山地褶皺清晰,不背斜軸部構造,多為砂礫和頁岩構成,山勢也較高峻,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有棺材山頂、馬鞍山、紗帽山等。
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逕流小,地下河多,“只聞流水聲,未見河蹤影”狀況突出,地表見大量的斗淋、落水洞、溶洞等,石灰岩被侵蝕之殘餘部分形成峰叢(孤峰或尖峰),怪石峋嶙,似金雞獨立,似虎豹盤臥,千資百態。
全水庫村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3座,主要分布在水庫村東南部山脈,有棺材山山脈、馬鞍山山脈和紗帽山山脈。其中紗帽山海拔高達1500米以上,主要分布於北部的天井山脈和大東山脈。
村轄氣候
水庫村 位於北回歸線南側,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其特點:天氣炎熱,夏長科短,雨熱同季;春季溫和潮濕,夏季炎熱雨豐,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雨。
按照月平均氣溫14℃~24℃為春秋季, 低於14℃為冬季,高於24℃為夏季的標準劃分季節,水庫村的春季為3~4月,夏季為5~9月,秋季為10~11月,冬季為12~2月.
春季氣候溫和,潮濕多雨,天氣多變,多低溫陰雨天氣。由於受冷暖天氣交替影響,天氣時冷時暖,常產生南嶺靜止鋒,使縣內常有低溫陰雨,空氣潮濕,陽光缺少,影響春播。季平均氣溫平原17℃~25℃,山區14℃~16℃;季雨量350~4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1%;總日照時數不127.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17%。
夏季天氣炎熱,多雷降雨。前期多暴雨,常有洪澇,稱汛期;後期光照充足,常有乾旱,稱旱期。從5月初開始由南方吹來的熱帶海洋風增強,氣溫急劇上升。季平均氣溫平原26℃~27℃,山區22℃~24℃。最熱的7月,其次8月,天氣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悶熱,高氣溫達37℃以上,極端高氣溫為39.9℃。5、6月多季風雨,易發生洪澇災害,7月以後以颱風雨為主,對農作物生長有利。季雨量1100~12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1%;總日照時數為83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2.8%。
秋季秋高氣爽。由於受北方乾冷空氣影響,天氣轉涼爽,月平均氣溫降至24℃以下,晝夜溫差較大,乾旱少雨。11有下旬常有較強冷空氣侵襲,有時出現初霜。季平均氣溫平原19.5℃~20℃,山區16℃~17℃, 極端最低氣溫為11.6℃;季雨量120~14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晴天多,總日照時數為31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
冬季天氣寒冷、少雨,常有霜凍,偶有冰雪,為全年最冷季節。由於受北方極地大陸冷氣團控制,氣溫較低。季平均氣溫11℃~11.5℃,山區10℃以下。最冷是1月份,各地平均氣溫6℃~10℃。平均終霜日期;河谷平原2月8日,山區2月下旬後。平均霜日8.7天,山區12天以上。平均雪日3.4天,山區5天以上。季雨量180~2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0%;總日照時數為3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0%。
經濟發展
水庫村 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38.89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畜牧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畜牧業產業。及退耕還林等惠民工作。
水庫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43.9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22.29萬元,畜牧業收入116.6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61頭,肉牛13頭,肉羊125頭); 林業收入2.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3.10萬元, 工資性收入0.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113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3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40人 ,在省內務工411人,到省外務工129人。
人口文化
水庫村現有農戶871戶,共鄉村人口3019人,其中男性1541人,女性1478人。 其中農業人口1416人,勞動力約1163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約2798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約135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約2.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約3.00公里。
水庫村小學生就讀到高石灣興林國小及青山村水庫國小。中學生就讀到青山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最近0.40公里,距離中學最近3.00公里。大部分學生以寄宿的方式在校讀書,周末放假才能回家,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約554人,中學生約415人。
村務公開
水庫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約88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水庫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脆弱,發展後勁不足,人才向外流失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文教衛生事業嚴重滯後,師資力量嚴重短缺,產業調整難度大,民眾思想觀念落後。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按鄉黨委"山頂豬牛羊、山腰乾果糧、山腳水果糖"的產業發展思路,主要以發展畜牧業為重點,實施種草養畜,發展豬280頭、牛20 頭、羊200隻,發展勞務經濟,計畫每年轉移勞動力140人。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二)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