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推拿

氣功推拿 ,推拿方法之一。即運氣按摩,系一種氣功功法。指氣功醫師運用體內之氣,通過手指或手掌等部位發功,作用於患者經絡、穴位或病變部位而治療疾病。

簡介

《靈劍子·胎息秘要歌訣》有“布氣與他人攻疾”的記載。《抱朴子內篇》、《諸病源候論》等中也有較具體的介紹。

歷史

推拿,古稱按摩、按蹺等,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醫療方法,也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期的按摩療法僅用於少數疾病的治療,手法種類較少,常用的是按和摩兩種手法。以後隨著治療範圍的擴大,手法也相應有了發展,於是按摩這一名稱逐漸被推拿這個更明確的概念所取代,並逐漸形成了推拿治療體系。

氣功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氣功鍛鍊的方法、理論和治療效果等內容,都有記載。在《素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幾篇直接或間接地談到有關氣功方面的內容。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 氣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醫療保健方法。 從中醫發展史上看,我國歷代醫家對氣功都很重視。不僅在著作中有對氣功的論述,而且許多名醫本人也是氣功實踐家。如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名著《金匱要略》一書中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吶,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裡所說的“導引吐吶”就是氣功的一種方法。著名的“五禽戲”,相傳就是漢代名醫華佗所創,流傳到今天仍被氣功愛好者所喜愛。其後晉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王燾所著《外台秘要》、宋代《聖濟總錄》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氣功方面的論述。在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說,在練某種靜功的過程中能夠覺察出人體的經絡變化。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葉天士和吳鞠通,都有氣功的實踐和論述。近代名醫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專論氣功的章節,並指出學醫者應參以靜坐。從以上提及的名醫和論著與氣功的關係,即可知氣功養生學歷史之悠久,又可見氣功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氣功作為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在理論上主要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在創編功法和氣功鍛鍊中也套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作指導;對氣功鍛鍊產生的效應及氣功作用機制等認識,到目前為止,也主要以中醫理論來闡述。當然,由於自古以來,氣功實踐不只為醫家獨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實踐中,分別對氣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也構成了氣功理論的一部分。

氣功實踐的結果也為中醫學提供了新的內容,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張景岳等分別對奇經八脈和丹田命門理論的系統闡發,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氣功實踐的基礎上的。氣功強調對意念的運用,是對中醫調神理論和情志學說的補充和發展。掌握了氣功心身同練的特點,有助於深入理解中醫“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而氣功作用機制的探討,亦有益於對中醫“氣化論”、“精氣神”理論和臟腑心理相關性等的深入認識。發掘整理氣功與藥物配合套用,氣功針灸、氣功按摩等傳統治療方法也可提高臨床療效、開拓新的治療途徑。

自我按摩

氣功中的許多動功功法中都包含有自我按摩的內容。自我按摩是按照一定的順序(一般是循經),自己運用獨特的按摩手法對身體的某些部位(很多是穴位),進行按摩的方法。這種自我按摩可以單獨運用,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強身保健、預防治療的作用。也可以在氣功鍛鍊的同時,進行自我按摩,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起到氣功鍛鍊和自我按摩的雙重作用,也提高了自我按摩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