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打猴鼓舞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是中國不足10萬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的民間舞蹈之一,發源於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甲壩村甲翁組,是毛南族民眾在喪事習俗中,由巫師表演的民間舞蹈。反映巫術禮儀、喪葬驅魔、避邪求吉、敬奉精靈的內容,傳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舞蹈簡介

毛南族打猴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

毛南族打猴鼓舞是貴州省毛南族用於喪葬活動、由巫師表演的一種傳統舞蹈,流傳在平塘縣部分鄉村。“猴鼓舞”分為男子獨舞和雙人舞兩種,內容分為“猴王出世”、“猴子敲椿”、“猴火引路”三段,表現了毛南族起源、團結勇敢、不忘祖先遺願等。現在,猴鼓舞已成為人們最喜愛的自娛性舞蹈。

藝術價值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是我國不足10萬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的民間舞蹈之一,發源於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甲壩村甲翁組,是毛南族民眾在喪事習俗中,由巫師表演的民間舞蹈。反映巫術禮儀、喪葬驅魔、避邪求吉、敬奉精靈的內容,傳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牙舟陶產於貴州省平塘縣牙舟鎮,其生產始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已有六百餘年歷史。牙舟陶器以造型古樸敦厚著稱,工藝精湛,很具觀賞價值。牙舟陶造型形象逼真生動、千姿百態,神韻別致,在中國獨樹一幟,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申遺過程

作為傳統舞蹈"毛南族打猴鼓舞面臨失傳的危險。為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塘縣於2006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由縣文體廣電局、縣文聯共同開展各項申報工作,通過艱苦的努力,"毛南族打猴鼓舞"和"牙舟陶器的燒制技藝"分別入選了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上報國家文化部。
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毛南族打猴鼓舞" 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相關傳說

關於毛南族“猴鼓舞”有一個淒婉動人的傳說,很早以前,在一個林木茂密、山青水秀的地方,居有一戶人家,夫早亡,遺妻與三個兒子相依為命,靠採集青岡子釀酒維繫生活。

一天,兄弟三人上山採摘青岡子,小弟與兩位哥哥走散。全家與鄰里鄉親打著火把上山尋找三日終不見小弟,母親整日以淚洗面,不久兩眼就哭瞎了。

走散的小弟不見哥哥們,心裡十分害怕,他哭喊著迷失在密林深處,一腳踩空掉進了猴子居住的山洞。從此,他便與猴子們同吃、同住、同耍,日子一長,他渾身長滿了毛,而且學會了猴子的語言,可卻不會說原來的話了。

多年後,這個孩子的母親因思念兒子過度,憂鬱而終。按照毛南族習俗,出殯那天法師要用銅鼓來祭祀死去的老人。銅鼓聲響徹千里傳進山林,小兒子聽到遠方家鄉熟悉的銅鼓聲,便循聲回到家中方知母親已逝。他為了表達思念母親之情,撿起一段空樹筒,用圍在腰間的獸皮蒙上,做成了一面獸皮鼓,舞之蹈之,口裡發出“嚎-嚎-嚎”的聲音。

起初,人們以為是猴子在胡鬧,但見到他淚流滿面,方想起這是失散十幾年的小孩。兩位哥哥也認出是小弟,兄弟三人跪於母親靈前泣不成聲。 後來,毛南族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就用獸皮做成手鼓,把三兄弟的傳說演變成民族舞蹈的形式來紀念對親人的深厚感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