毌丘姓

毌丘姓

毌丘姓是一個姓氏,春秋時衛國有地名毌丘(在今山東省曹縣南),居住在那裡的人,有的以毌丘為氏,稱毌丘姓,世代相傳,分布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基本介紹

毌丘姓毌丘姓
毌丘,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毌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衛國有地名為毌丘(今山東曹縣),居住在那裡的人,有的以邑名毌丘為姓氏,稱毌丘姓,世代相傳。後毌丘氏族人中有人省文簡化稱為毌氏,又作貫氏。亦有人省文簡化稱為丘氏,一直到清雍正年間,為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丘”一律改為“邱”,改稱邱氏。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宣王田辟疆給其弟的封地毌丘,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衛國有個邑名為毌丘,居住在那裡的人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毌丘氏,世代相傳。在史籍《史記·田完世家》中記載:“宣公伐衛,取毌丘。註:<索隱>曰:毌,音貫。毌丘,古國名。衛之邑。今作毌者,字殘缺耳。正義曰:<括地誌>云:故貫城卽古貫國,今名蒙澤城,在曹州濟陰縣南。”毌丘,亦稱毌鄉、毌仰、無鹽,故址在今山東省的東平市一帶,而漢朝時期的蒙澤城,實際上在今山東省菏澤市的曹縣和定陶縣一帶地區。
在春秋末期,齊宣公姜積以田莊子(田白)為相,出兵伐衛國,一舉奪取了毌丘,從此毌丘成為齊國邑地。到了戰國時期,齊宣王田辟疆又分封自己的弟弟(字子都)於毌丘邑,以紹陳胡公子祀,並賜其姓為胡毌氏,其後有改稱毌丘氏者。“毌”字在春秋戰國時期與“毋“字相訛,因此胡毌氏的後裔子孫中有稱胡毋氏、毋丘氏、毋氏者。後世著名的西漢儒家學者、經學家、《公羊氏春秋》學家胡毋生,就是胡毌氏的後代。西漢王朝時期,在漢武帝劉徹強行實施“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策以後,儒家迅速興盛起來,為了避孔子之名諱,許多姓名中有“丘”字者紛紛改為“邱”字,毌丘氏也因此一度改稱毋邱氏、毌邱氏。其中的毋邱氏在歷史上曾被訛稱為曼丘氏,後有簡改稱曼氏者。曹魏末期至西晉初期,隨著著名的毌丘儉起兵聲討司馬氏篡魏失敗被殺,胡毌氏、胡毋氏、毌丘氏、毋丘氏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毌氏、貫氏、毋氏、丘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一直到清朝的雍正年間(公元1678~1735年),為避諱至聖先師孔丘的名號,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再次詔令天下,將“丘”字一律改為“邱”字,丘氏一族遂改稱邱氏。

得姓始祖

田子都。

遷徙分布

毌丘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今已不再,多省改為單姓毌氏、貫氏、毋氏、丘氏等,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皆以安丘、聞喜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安丘縣:亦稱斟尋國、淳于國、渠丘。夏、商時期為斟尋國,西周屬淳于國,春秋時期分屬杞、莒、紀三國。安丘古稱渠丘,在春秋時期,渠丘屬莒國,莒子朱封於該地,稱渠丘公。在《左傳》中記載:“魯成公八年,晉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於莒,與渠丘公立於地上”。戰國時期安丘大部屬齊過,少部屬魯國。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置安丘縣,安邱因其地在安平東邱,故名。據《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的記載:漢高祖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置安丘縣。後曾更名誅郅、牟山、輔唐、膠西等。北宋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改膠西為安丘。1994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丘縣,以原安丘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縣級安丘市。
聞喜縣:聞喜歷史悠久,在春秋時期屬晉國曲沃邑。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時改曲沃為左邑縣,屬河東郡。西漢員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巡視途經此地,欣聞平南越大捷,遂將左邑桐鄉改為“聞喜”,居今已兩千一百餘年。南北朝時期屬北魏王朝正平郡,後屬西魏、北周正平郡,北周武成二年(庚辰,公元560年)改屬絳州。隋唐時屬絳州。五代、宋、金、元、明諸朝時期皆屬解州。清朝時期改屬絳州。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直屬山西省政府,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屬河東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復歸省管轄,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歸第七行政專員公署領導,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聞喜全境解放,歸晉綏邊區第十一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山西省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專署合併為晉南專署,聞喜屬之,1970年晉南專署又分為運城、臨汾兩專署,聞喜復屬運城專署管轄至今。

堂號

安丘堂:以望立堂。
聞喜堂:以望立堂,亦稱曲沃堂、絳州堂。

毌丘姓宗祠通用聯

六言通用聯
報吳侯而名子;定遼左以紀勛:上聯典指東漢安丘人毌丘長,一次和母親上街,遇一醉漢侮辱母親,毌丘長殺了醉漢而逃走,在膠東被抓獲。當時吳任膠東相,當知道毌丘長還沒有兒子時,便讓毌丘長的妻子到獄中侍侯他,又為他去掉刑具,讓他夫妻同宿獄中,其妻得有身孕。到冬天將要行刑時,毌丘長咬下手指吞進肚子裡,對妻子說:“如果生了兒子,就 取名‘吳生’,對他說我臨死前吞指發誓,囑咐他報答吳君。”下聯典指三國時魏國聞喜人毌丘儉,字仲恭,明帝時任尚書郎、荊州刺史,為討遼東(遼左)而徙幽州刺史。遼東平定後,封安邑侯。正始年間,數次率兵討伐高句驪,刻石記功。

歷史名人

毌丘長

據《後漢書·吳祐傳》載,東漢時安丘有一個名叫毌丘長的男子,一日與母親到集市採買,不巧遇一醉漢竟然當眾污辱毌丘長之母。毌丘長七尺男兒豈能容此,一怒之下殺了醉漢,然後逃到膠東。不久,膠東侯之相吳祐說服了毌丘長,使其自首歸案。時值夏秋,吳祐問毌丘長家中可有妻子兒女,毌丘長回答說:有妻而無子。於是,吳祐派人從安丘把毌丘長的妻子接到膠東,讓她到獄中與毌丘長一起居住。不久,毌丘長之妻有了身孕。到了冬至將要行刑的時候,毌丘長對母親說:我犯罪當死,然而我怎樣方能報答吳君的恩情?於是破指為誓道:妻若生子,就起名叫“吳生”,讓他報答吳君的厚恩。遂自縊絕命。

毌丘儉

字仲恭,三國時河東聞喜縣人(今山西. 運城. 聞喜)。歷任曹魏時期尚書郎、羽林監、荊州刺史等職。為討遼東(遼左)而徙幽州刺史。遼東平定後,封安邑侯。據史書記載,魏·正元二年五月(公元255年),毌丘儉為保魏室政權,不幸落入司馬氏之手,假借東宮協謀討伐司馬師,兵敗被殺。《平陽府志》中記載,毌丘元顯在公元399年這個時期在毌丘寺中修行。史載,正始年間,毌丘儉還曾數次率兵征高句驪,破丸都山城,刻石記功。

毌丘甸

(?-255年),字子邦, 河東聞喜(今山西. 運城.聞喜)人,鎮東將軍 毌丘儉之長子,三國時曹魏官員,為治書侍御史。 曹芳司馬師逼迫退位後,促使父親毌丘儉叛亂,並發兵離開 洛陽,但不久便被殺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