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丘姓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母邱(毋丘)氏,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母邱氏,實際為毋丘氏,以邑為氏。
母丘姓
母丘 母(毋、毌)邱[母(毋、毌)丘,讀音作wú qiū(ㄨˊ ㄑㄧㄡ),或讀作Guàn qiū(ㄍㄨㄢ ㄑㄧㄡ),但不可讀mǔ qiū(ㄇㄨˇ ㄑㄧㄡ)] 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母邱(毋丘)氏,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母邱氏,實際為毋丘氏,以邑為氏。毋丘,即今山西省平陽縣一帶(一說在今河北省高陽縣)。“邱”,是後人在“丘”字旁加“邑”而成。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母邱氏,其先食采母邱,因氏焉。”對於“母邱”,近代著名甲骨學奠基者、考古學家羅振玉考證:“孫輯姓纂,訛‘毋丘’作‘母丘’列入厚韻,誤。”例如,河南後漢末將大匠毋邱興,生毋儉,為魏幽州剌史,奔吳,拜鎮北將軍、幽州牧、譙侯,生毋旬。古時“母”、“毋”二字通假,毋邱氏的後裔子孫中,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母(毋)氏者。毋邱氏在歷史上曾有被訛為曼丘氏,後有稱曼氏者,其族實為母(毋)氏。 按史籍《漢書·貨殖傳》的記載:“有毋鹽氏,巨富,齊毋鹽邑大夫之後。漢有執金吾東海毋將隆、將作,大匠毋丘興。” 爭鳴: 關於毋丘氏,同時又有諸多史書考證其實為毌丘氏,讀音作Guàn qiū(ㄍㄨㄢ ㄑㄧㄡ),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毌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衛國有地名毌丘(今山東曹縣),居住在那裡的人,有的以地名“毌丘”為氏,稱毌丘氏,世代相傳。 同樣據史籍《史記·田完世家》的記載:“齊宣公伐衛,取毌丘。”其注索隱指出:“毌,音貫。毌丘,古國名。衛之邑。今作毌者,字殘缺耳。正義曰:<括地誌>云:故貫城卽古貫國,今名蒙澤城,在曹州濟陰縣南。又<字彙補>按<古音畧>貫高之貫音冠,本毌丘,複姓,後去丘為毌氏。又作貫氏。魏有毌丘儉,今多呼為父母之母,非也。據此,則毌丘氏當從沽歡切之毌字,不當從微夫切之毋字矣。其誤已久,不可不辨。與毋、母俱別。” 二.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三.歷史名人:
毋(毌)丘長:(生卒年待考),安丘人。著名東漢時期孝子。 東漢時期,安丘有一個名叫毌丘長的男子,一日與母親到集市採買,不巧遇一醉漢竟然當眾污辱毌丘長之母。 毌丘長七尺男兒豈能容此,一怒之下殺了那個醉漢,然後逃到膠東。 不久,膠東侯之相吳祐說服了毌丘長,使其自首歸案。時值夏秋,吳祐問毌丘長:家中可有妻子兒女?毌丘長回答說:有妻而無子。 於是,吳祐派人從安丘把毌丘長的妻子接到膠東,讓她到獄中與毌丘長一起居住。不久,毌丘長之妻有了身孕。 到了冬至將要行刑的時候,毌丘長對母親說:我犯罪當死,然而我怎樣方能報答吳君的恩情?於是破指為誓道:妻若生子,就起名叫“吳生”,讓他報答吳君的厚恩。 之後,毌丘長遂自縊絕命。 毋(毌)丘興:(生卒年待考),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毋丘儉之父。著名曹魏國大臣。 魏文帝時為武威太守,官至將作大將,封鄉侯。 毋(毌)丘儉:(公元?~255年),字仲恭;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著名曹魏國大臣。 父毋丘興,魏文帝時為武威太守,官至將作大將,封鄉侯。 毋丘儉襲父爵,先後為文學教授、羽林監、州刺史、將軍等職。因起兵反對司馬氏集團兵敗而死於草莽之中。他是曹魏後期文武兼備的將領,也是頗有政績的地方官。 毋丘儉一生主要活動於曹魏的東北和東南邊疆,為曹魏的統一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魏明帝曹叡時期,毋丘儉曾任幽州刺史,與遼東公孫氏割據政權為鄰,明帝青龍中,為了統—東北地區,消滅遼東割據政權,毋丘儉受命率幽州兵進攻遼東,配合司馬懿統領的大軍一起作戰,於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一舉克平遼東,消滅了割據遼東半個多世紀的公孫氏政權,使這一地區重歸於中原王朝的統一之下。 平定遼東後,他繼續留在當地鎮守。在此期間,他又擊退了遼東以南外族的侵擾,鑿山引水,開闢水利、灌溉事業,儘快恢復了當地的農業生產。齊王曹芳嘉平年間,毋丘儉轉任鎮東將軍,駐守於揚州壽春(今安徽壽縣)。他勤于軍事,善於防守,多次擊退東吳對這—地區的進攻,使魏國的東南邊境更加鞏固。 毋丘儉身在地方,心繫朝廷。他關心魏國政權的命運,經常針對時弊,提出自己的意見。曹叡即位後,魏國的經濟有所恢復,曹叡便大興土木,廣治宮觀,不少農民被徵調伐木運材,影響了農業生產。針對這種情況,母丘儉上疏明帝,誠懇地規勸他要懂得吳蜀還在與魏對峙,統一全國的大業還未實現,更須愛惜民力,勵精圖治。否則,士民飢凍,吳蜀進攻,曹氏政權就會毀於一旦,廣治宮室是沒有用的。正因為他一心維護曹氏的正統地位,所以,當司馬氏集團加緊篡魏的活動時,他便以曹氏正統地位的捍衛者出現,起兵反對司馬氏集團。毋丘儉鎮守東南以來,便以東南充足的糧食和強大的軍隊為基礎,積極活動,聯絡東南諸將和地方官吏,做著反對司馬氏集團的準備。 齊王曹芳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馬師擁兵脅迫曹芳退位,立高貴鄉公曹髦為皇帝,這就意味著司馬氏集團左右了魏國的政權,曹氏與司馬氏之間的鬥爭表現化了。次年,毋丘儉便聯合揚州刺史文欽及淮南屯田諸將,發布了討伐司馬氏之檄文,歃血為盟,舉起了反對司馬氏的旗幟。他們將淮南將守史士集結於壽春,留老弱者守城,毋丘儉、文欽親率六萬軍士渡淮而西,進駐項城(今河南項縣),準備進攻洛陽。 然而,就在他們項城駐紮的時候,司馬師也已親率人軍到來,並派兵襲取了壽存,這就使毋丘儉腹背受敵,進退維谷。他的部下又多為淮北之人,唯恐兵敗無家可歸,紛紛丟盔棄甲,不戰自退,軍隊傾刻瓦解。繼王凌以後的又一場反對司馬氏集團的軍事行動失敗了,毋丘儉被生擒後射殺,文欽隻身逃入吳國。 然而,毋丘儉忠於曹氏的行動卻一直為後人仰慕。東晉時的史學家習鑿齒就說;“君子謂毋丘儉事雖不成,可謂忠誠矣。夫竭節而赴義者我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我苟無時,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為忠也。古人有言:‘死者復生,生者不愧。’毋丘儉可謂不愧也。” 毋丘儉曾為魏明帝曹叡的文學教授,與曹叡關係甚為密切,所以也有人想通過他得以進身,但他沒有以此而為自己樹立親信,總是多方規勸這些人安於職守,盡職盡責。他的同鄉杜摯在做校書吏時,以為自己被大材小用,就給他寫了一首詩,假託向仙人求藥方,讓他舉薦自己。毋丘儉得此詩後,也回復了他一首詩,逶婉地告誡他,要憑自己的努力和真才實學才能求得美好前途,才學不足,擠身於高位,也要受到人們的恥笑。 毋丘儉能文善賦,他的文章及詩賦在當時即被人傳詠,可惜的是,由於他政治上的失敗,這些文學作品多被禁毀,保留至今的已是寥寥無幾。 毋(毌)丘甸:(生卒年待考),字子邦,毋丘儉之子。著名曹魏國大臣。 為治書侍御史,先時知毋丘儉謀將發,私出將家屬逃走新安靈山上。別攻下之,夷儉三族。 其有名京邑。齊王之廢也,甸謂儉曰:“大人居方獄重任,國傾覆而晏然自守,將受四海之責。”毋丘儉然之。 大將軍惡其為人也。及毋丘儉起兵,問屈□所在,雲不來無能為也。 毋丘儉初起兵,遣子毋丘宗四人入吳。太康中,吳平,毋丘宗兄弟皆還中國。毋丘宗字子仁,有毋丘儉之風,至零陵太守。毋丘宗之子毋丘奧,巴東監軍、益州刺史。 毋(毌)丘恪:(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詩人。 撰有《次袁說友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韻》,甚是著名:“縑素巧貌溪山姿,寶藏肯笑虎頭痴。何人夜半胠篋去,信為羽化無疑遲。魏明不惜萬夫辦,鑿山累土夸神奇。景明突起芳林苑,谷城文石光參差。葉公好龍廣射虎,大方安能不笑之。至人於物特寓目,遠象過眼心弗隨。我公看山正如此,肯趁兒童腳力疲。胸中五嶽鎮地軸,眼底三辰昭旂旗。擢由漢庭龍寵分鉞,來撫蜀土初褰帷。巫山一覽窺妙處,寫入長歌賡竹枝。坐令十二峰增重,已覺氣壓嵩華低。太室少室敢輩行,小孤大孤何兒嬉。岱宗日觀峻徒爾,崑崙天柱高安為。出雲作雨均有是,泥金鏤玉彼一時。所謂造化一尤物,不在九華真在茲。中山前言恐遂廢,公之妙論已四馳。半語猶存在公正,蟠胸經濟看設施。要令利濟均四海,無間山岩與水湄。只今蒼生方屬望,休戚在公顰伸眉。願公更為天下重,所養自養觀諸頤。量陂誰復能澄撓,德表居然無磷緇。岩石巍巍具瞻在,孰不嘆仰聲噫嘻。又何必東望瀛,南望嶷,北有天后之峻岭,西有雲表之峨嵋。與公高名並不朽,配以今日巫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