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

聞喜

聞喜縣古稱桐鄉,秦時更名為左邑縣,漢武帝劉徹在此欣聞平南越大捷而賜名 “聞喜”,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聞喜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與臨汾盆地的交界處,東與絳縣、垣曲相接,北與侯馬、新絳相連,西與稷山、萬榮、鹽湖區接壤,南與夏縣相鄰。 聞喜縣歷史悠久,自改左邑桐鄉為聞喜至今,已有2100餘年歷史,名人輩出,古蹟頗多。魏晉有地圖之父裴秀,唐有中興賢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趙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境記憶體有唐玄宗所書御碑和韓愈撰文,以及祁雋藻書寫的“平淮西碑”。 至2013年,轄區國土總面積1167.1平方千米,轄7鎮6鄉、342個村,戶籍總人口為40.9萬人,縣政府駐桐城鎮。

基本信息

聞喜概況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境西南,運城盆地北部,面積1164平方公里,轄7鎮14鄉,人口33.97萬,縣政府駐城關鎮。聞喜縣轄7個鎮、6個鄉:桐城鎮郭家莊鎮凹底鎮、薛店鎮、東鎮鎮、禮元鎮、河底鎮、神柏鄉、陽隅鄉、候村鄉、裴社鄉、後宮鄉、石門鄉。

【歷史】

聞喜,春秋為晉地,戰國屬魏。秦置左邑屬河東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聞南粵大捷,始改縣名為聞喜。北魏屬正平郡。隋初郡廢縣屬絳州,宋屬解州。歷代縣名未改。

【地理地貌】

聞喜縣三面環山,地勢西北、東南高、中間低。中條山橫亘東南,一般海拔1100米,最高唐王山海拔1571米;西有稷王山,海拔1279米;東有紫金山,海拔達千米左右。中部和南部地勢平坦,海拔一般在650米以下,丘陵垣地遍布縣境。峨嵋嶺位於縣境北部,一般海拔為650至800米。境內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及沙渠河二條。涑水河發源於絳縣陳村峪,在縣境內流程83公里,由東向西南流入黃河。沙渠河發源於唐王山北麓,由東向西於縣城北匯入呂莊水庫。

【氣候】

聞喜縣屬典型暖溫帶大陸氣候,年均氣溫12.5℃,一月零下3.2℃,七月26.5℃,年降雨量506毫米,無霜期190天。

【工農業】

全縣現有耕地79.2萬畝,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玉米、高粱、穀子、豆類、油料作物等。境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銅、長石、石英、大理石、水泥、石灰岩、蛭石、型砂等均有分布。主要工業有陶瓷、玻璃、五金、工具、活塞、巾單、糖醛、化肥、鉀肥、水泥等行業。其中玻璃製品、陶瓷製品、活板手、糖醛、地毯、巾單等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及歐洲等許多國,深受用戶歡迎。

【交通】

南同蒲鐵路自北而南縱貫聞喜縣境,禮元至古堆支線鐵路為通往中條山礦區的專用線。太原至茅津渡和焦作至侯馬兩條幹線公路穿越縣境,此外有縣城通往永濟縣的支線公路與通住縣內各社隊的簡易公路多條,交通方便。

【名勝名人】

聞喜縣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名勝古蹟很多。現存有唐玄宗所書的御碑和韓愈撰文,祁雋藻書寫的裴度平淮西叛亂的“平淮西碑”,二者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聞喜縣的文廟,創建於北宋鹹平元年,現存大成殿和五龍影壁又修葺一新。聞喜歷史上是出人才的地方,見之史冊的有地理學家裴秀、文學家郭璞、歷史家裴松之、法學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趙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等。僅裴氏一門歷代做過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過將軍、尚書、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正如宋代名相司馬光所說:“聞喜士大夫之林藪也”。

【名特產】

聞喜縣特產有“聞喜煮餅”、白蓮藕、柿子、遠志、大白菜、白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