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三狀元

武氏三狀元

武氏三狀元是指山西省陵川縣武氏家族先後出現的三位狀元,他們是金代的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三人。

人物簡介

武氏三狀元是指山西省陵川縣武氏家族先後出現的三位狀元,他們是金代的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三人。
上下50年時間,武氏家族叔侄兩輩人,出了3位狀元、1名進士,這在金代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的1300餘年的科舉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家族淵源

陵川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帶,屬山西省晉城市管轄。
譽稱“狀元村”的南召,位於陵川縣城東北10公里處的陵輝公路北側,東南與崇文鎮的東坪上、安陽村毗鄰,西與平城鎮的楊寨村接壤,村北由神坡腦群山環繞。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使這個文物遺

陵川縣狀元府大門陵川縣狀元府大門
存豐富而過去不為人知的古村落逐漸聞名於世。
在陵川歷史上,曾因金代出過武家一門三狀元而振動朝野。不僅縣城東關的三元巷中,昔日豎有金章宗皇帝御筆題寫的“三狀元及第”石牌坊,還有現存的三元世家和屹立於歷史塵埃中的春秋閣。這些古建雖已歷經數百年,飽經滄桑,但卻仍向世人夸訴著它往日的榮耀。而與武家三狀元有著血脈聯繫的南召村,早於唐朝之後,就先後有四十多人人朝居官,村內保存的“太行第一文廟”,武氏祠堂遺址、家廟、武家八卦院等建築,以及珍貴的武氏家譜和功德儀像,是當今研究武氏家族歷史和狀元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根據村內現存的史料和傳說,陵川的武家旺族屬於唐朝武家之後裔。因武則天稱帝死後,李氏又重握大權,遂之大肆屠戳武氏家族和大臣,於是武氏家族的一支便避難於晉東南的山野之鄉南召村。但武氏畢竟是官宦人家,不甘作民罷休,仍深戀仕途。他們認為只有尊孔讀經,走科考之道才是東山再起之出路。因此在村中倡建聖人廟,以圖子孫飛黃騰達。根據武氏家廟中現存的家譜和祖宗畫像所記載,自唐以後,武家除金代出過三位狀元外,還有進士九個,翰林六個,尚書五個,資德、朝儀十二個,國子監博士一個,圖史編修一個,知縣十一個,共有官銜人數達四十八個。
其中最著者為宋朝的國子監博士,後人遼官至尚書的武白和金代的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三狀元。他們為武家歷史上最傑出的代表。
近年來有些傳聞,說陵川武氏三狀元出自陵川縣平城鎮的南召村,這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通過這次對七狀元史料的全面整理,更可以說明武氏三狀元的確是出自縣城的東關村三元巷,並非出自南召村。南召村的武氏,是明代末期武璜遷過去以後才繁衍開來的。我們都應該尊重歷史。

狀元事跡

武明甫

武明甫(公元1131—1211年),字無疑,號太復,為三狀元之首。他24歲於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登詞

陵川縣武氏家廟陵川縣武氏家廟
賦科狀元及第。初授秘書省校書郎,歷翰林侍講學士,官拜諫議大夫右正言等,因耿直敢言而觸犯海陵王被革職。世宗繼位後,當調閱以往進諫本章時,才發現他膽略超群,才華過人,故復起任徵仕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出任安國軍節度副使,他“整紛起,除陳蠹,勸農桑,興教化”,使當時面臨災荒的安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後繼任兵部,戶部侍郎等職,累官至戶部尚書。
金世宗對其十分賞識,常詢以治國之道,他主張“恩賞分明”,“刑罰得當”,諫言多被採納。晚年告老還鄉,世宗賜以黃金百兩,白絹百匹。在縣城東北高阜之處修建別墅一座,匾書“樂天園”,在此洒然安度晚年,大安三年(1211)病逝,高壽85歲。諡文端。
武氏自明甫得中狀元後,文運昌盛得一發不可收拾。時隔6年之後,胞弟武俊臣登正隆五年(1160)進士;又隔39年,即承安四年(1199),侄武天佑詞賦科狀元及第;再隔4或7年之後(尚無確切資料可以說明具體時間),天佑胞弟武天和高中榜首,經義科狀元及第。武明甫的侄兒武天佑、武天和,是同胞兄弟。武天佑

武天佑,字繁祉、號靈承。4歲時聽人讀書即記憶不忘。少年時又精心鑽研二程理學。19歲即進京趕考,

陵川縣武氏家譜陵川縣武氏家譜
其叔父武明甫對他的學識非常賞識。誰知第一次揭曉,榜上無名,武天佑的精神便很受打擊。但叔父武明甫則勸他說:“侄遲一日功名,多一日學問,何以為憾?世多有後者躍上龍門”。
於是武天佑辭別叔父離京回家,與弟天和閉門苦讀,更加用功繼續深造,直至承安四年詞賦科狀元及第。由於武天佑學識淵博,章宗皇帝曾請他講解過非常深奧的河圖洛書,對他的才華深表欽佩。稱讚他:“真無愧翰林啊!”但由於他也象他叔父那樣“須教自我胸中出”,常以“存天理,遏人慾,進君子,退小人”而為人處事,得罪許多大臣,又碰上較為重視人材的章宗帝逝世,所以他為官只是初授翰林應奉文字,最高只做到朝廷里的經筵講官。金大安三年(1211年),武天佑請求辭官退隱,回鄉為叔父武明甫奔喪。從此安居“樂天園”著書立說,所著有《經史撮要》、《大學補》、及《言志》等集。武天和

武天和,字繁禧、號猶龍。是武明甫的侄子,武天佑胞弟。也是陵川武氏家族最後一名狀元。

陵川縣東關“三元巷”春秋閣陵川縣東關“三元巷”春秋閣
??武天和天資異常聰敏,見書即如讀過,學問非常了得。章宗泰和年間,登經義科狀元及第。當時章宗帝召見時問過:“你是明甫之侄,天佑之弟嗎”?他回答“是”。章宗帝便喜形於色地說:“你們叔侄連中三元,此雖一門之慶,也是國之榮光啊”!遂御書“三狀元第”四字,令懸於其門。
??武天和中狀元後初授翰林應奉文字,後補尚書省令史,由於他也是秉承祖先耿性,堅持“捷徑邪至,我不忍投步”,在進諫本章中曾這樣提到:“今朝中君子恨小人,小人亦恨君子,而且小人庇護小人,想滿朝都成小人,小人還陷害君子,想滿朝都非君子,君主若忠奸難辨,小人必會朋比為奸,而使國風敗壞”。武天和這樣堅持正義,自然遭到結黨營私權貴們的極端反對和陷害,於是曾被謫為利州觀察判官,不久又轉任歸州觀察使司。武天和見自己的遠大志向難於生色,滿腔熱血將付注東流,遂於崇慶元年(1212年)辭官還鄉,和其兄天佑同居“樂天園”,開始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恬靜生活。其間仍以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格言作為座佑銘,著書有《永言集典內外篇》、《寧儉彥語》等。武俊臣

與金代三狀元的同時代,還出過一名進士叫武俊臣,為武明甫的胞弟。他于海陵王正隆年間中進士,歷任章武軍節度使,大理寺少卿,官至朝廷禮部侍郎。對此,金代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元好問曾著文說,河東的李氏家族,曾出過三個進士一個狀元,時稱為“四桂”,而陵川武家一門卻出了三個狀元一個進士,當稱為“四鳳”。“故當時科目盛者,不曰河東李,則曰陵川武雲”。
上下50年時間,武氏家族叔侄兩輩人,出了3位狀元、1名進士,這在金代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的1300餘年的科舉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難怪章宗帝會高興的說:“汝叔侄昆季連中三狀元,雖爾一門之慶,亦邦家之光也。”於是御書“三狀元第”四個大字,懸於武氏大門之上,以示榮耀。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武氏狀元進士的詩文和著述沒有被保存下來,只有武明甫的一首無題詩和武天和的一首《鳥影過寒塘》見於陵川舊志,其中武天和的《鳥影過寒塘》還屬於誤載,應該是西溪老人秦略的。

相關爭議

有研究金代科舉學者說:武氏三狀元在金代科舉志中,除武明甫外,其他兩位缺乏史料依據,因為詞賦

陵川縣“三元世家”北廳房陵川縣“三元世家”北廳房
或經義第一未必就是狀元。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下面的三個理由足以作為歷史憑證:
首先,元好問是一位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史學家,他的文集裡就有這樣一段話:“金源氏有中國,以科名選士。時瑰奇俊偉者,不惟薈萃一國,且鍾聚於一家。如河東李獻甫、獻誠、獻卿、獻能兄弟一狀元三進士,時人號為‘四桂’;陵川武明甫、俊臣、天佑、天和叔侄三狀元一進士,時人號為‘四鳳’。故當時稱科目盛者,不曰河東李,則曰陵川武雲。”
其次,歷修《陵川縣誌》記載明確,不管是什麼時候,在一個縣裡,又特別是在一家,出現一門三狀元一進士都不是件小事,所以縣誌記載的不會不明確,不會不詳細,武氏的家譜更是不會不明確,不會不詳細。
再次,章宗帝御題的“三狀元第”匾額,在1948年土改時才被拆除,陵川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迄今記憶猶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