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逸韻

武林逸韻 即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據穿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現南京),至唐,則多見諸於詩詞文字。

簡介

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據穿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現南京),至唐,則多見諸於詩詞文字。

介紹

傳統的浙江箏只有十五弦,身長1.1米左右,面板,背板為桐木,箏尾稍向下傾斜,調現定音為五音階5 6123 5 612 3 56123;放在桌上坐勢(或立勢)彈奏。演奏時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帶牛角(或玳瑁)製成的甲片,現在則有所改變,箏的共鳴箱的長度增至1.65米左右。後岳山改為S型,弦數增至21根(音域擴展為四個八度,音程由D-d3);弦上午質地改為鋼絲外纏尼龍絲的粗細不同的系列箏弦。彈奏時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為膠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製成。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鑑,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的“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工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掄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月兒高》這兩首浙江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後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浙江箏曲和過去流行的一種音樂“杭州灘簧”有深厚的血緣關係。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漸形成可具有特色的“四點”演奏手法,從技巧的角度來看,在其他流派的箏樂中也有所採用,但不像浙江箏用的突出,明顯的形成可一種演奏的特點,並有了專稱。“四點”手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經常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在現代創作的一些箏曲中,也常採用這一手法。
浙江箏曲和江南絲竹有著密切的聯繫,曲目有許多是相同。江南絲竹明朗。細膩, 綺麗,幽雅,在浙江箏曲中,像《雲慶》,《四合如意》等比較多的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早期的形態,有清香的泥土氣息,“四點”手法的運用也不少,她以明朗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速寫可一幅幅江南水鄉的民俗畫。
浙江箏曲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古曲,樂曲以移植琵琶曲為多。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凡十三套”,“無一不能”。這些樂曲所表現的題材範圍比較廣,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較豐富,像雙手抓箏的技巧,在1984年榮齋所編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記錄了雙手抓箏的手法,浙江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輩蔣蔭樁先生,在二十年代使用了這一手法;
浙江箏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絲竹”,“杭灘”為源,故曲目的板數已突破了六是八板的體系。樂曲也由單一的樂思發展到複雜的樂曲結構。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奏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於浙江箏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上並未完全單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傳很廣,而最早流傳與浙江一帶,是浙江箏人在傳授時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繪景寫意的作品,音域鏗鏘古樸,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繫。
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只是同名異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箏曲中,如河南《南陽板頭曲》有稱之為《高山流水》的;山東的《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有稱《四段曲》,《四段錦》的,也有稱《高山流水》的。
《武林逸韻》全曲欣賞:http://mp3.baidu.com/m?f=ms&;rn=&tn=baidump3&ct=134217728&word=%CE%E4%C1%D6%D2%DD%D4%CF&lm=-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