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執政後的中美關係應對共同挑戰

歐巴馬執政後的中美關係應對共同挑戰一書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又名 America's Leadership In Peaceful Coexistence。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歐巴馬執政後的中美關係應對共同挑戰

約翰·米勒-懷特(John Milligan-Whyte),美中合作基金會、美中夥伴關係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US-China Partnersrtip)執行主席,核心資本投資公司董事長,米勒-懷特與史密斯事務所(Milligan-Whyte&Smith)高級合伙人。由於在中國網通收購亞洲環球電信公司案例中的傑出表現,該事務所獲得了2002年度《亞洲金融法律評論》併購交易傑出成就獎。

約翰·米勒-懷特曾任美國律師協會國際再保險清償、破產委員會副主席,美國國家保險總監聯合會、恢復與清算委員會副主席,修改《聯合會保險業者監督、恢復、清算行為法則》分委員會委員,《百慕達財政部保險、再保險和破產法》改革顧問委員會主席和《百慕達法律改革委員會破產法》分委員會主席等。他是奧地利strasburg國際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和國際辯護律師協會(IADC)會員,北京大學名譽研究員,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名譽顧問,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風險投資中心高級顧問,並擔任若干企業及證券、保險公司和對沖基金的董事。

約翰·米勒-懷特1975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獲政治哲學學士學位;1981年獲皇后大學法學院法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奧斯古廳法學院(Osgoode Hall Law School)公司金融與國際稅務法學碩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法學院研習管理、金融及法律專業研究生課程。他參與合編、合著了1989年美國律師協會出版的美國、英國、百慕達法律教材《國際再保險清償與破產法理論與實務》。他寫作出版的一系列有影響的著作,對美國、英國、百慕達再保險契約與代理機構、仲裁、訴訟、破產等相關法案進行了比較,對再保險市場的棘手問題進行了道德分析,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法。1987年,他建議並推廣針對量化要求使用精算估測的方法來提高再保險公司清算效率,這一創新舉措至今在很多案例中被借用。

戴敏(Dai Min),美中合作基金會、美中夥伴關係研究中心總裁,美華投資公司董事長。她擔任多家企業的董事,是多項美國專利技術在中國的首席代表,北京大學名譽研究員和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名譽顧問。作為百慕達-中國友好協會執行主席,戴敏在中國人民大學劉曼紅教授的協助下策劃了2006年由美國沃頓商學院、信利國際再保險公司和國發資本市場研究中心合作的、首次由中國保監會參與的、中外合作的“中國保險業高級管理培訓”項目。

戴敏是湖南省長沙市人,是中華民國早期高級軍事將領戴鳳祥將軍之後。她早年學習聲樂和戲劇,後在美國德州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商學院進修管理。她曾作為ABB和OBERMEYER等跨國公司的中國顧問幫助發展其在華業務,她曾是華爾街外匯交易員並參與策劃了中國企業在美國的融資上市和中美企業的跨國併購項目。

內容簡介

《歐巴馬執政後的中美關係應對共同挑戰》主要內容簡介:也許是因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伊拉克戰爭的被動使美國變得明智,或許是美國面臨的困境使美國人民選出了一位明智的總統。不論哪種說法,美中關係都已經成為影響全球經濟和政治的最重要的外交關係。

媒體評論

這些書填補了中美關係中相互交流與理解的重要空白。約翰·米勒一懷特正是整合中美關係所缺少的人,用美國能接受的方式來解釋美中問題的人。

——中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特命全權大使 王光亞

這些書闡述了許多新的重要思想。約翰·米勒一懷特作為一個美國人,能夠從美中兩國的立場暢所欲言,具有雄辯的說服力。

——中國駐美國大使 周文重

這些書裡面的觀點我看了很受啟發。它所講的美中新型夥伴關係和一般美國理論家不同。至少有一條我認定,它講的就是中國和美國沒有根本利益的衝突,為了維護美國和中國的利益,這兩個國家應該成為戰略合作夥伴。這個新觀點我想我們能接受。

——中國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前副主任委員 王茂林

美國主流國際關係理論學者和主流的經濟學家永遠也不大可能跳出舊有的思維模式。因此,從巨觀視角來考察,約翰和戴敏打破美國對華政策中的零和博弈,確立彼此合作的雙贏模式,不僅立意高遠,且在理論上堪稱新的學派,需要特有的政治和理論勇氣。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郗潤昌

我同意書中以博弈論為基礎的理論,即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如果不能確保雙方或對方的成功,便都不可能在21世紀取得成功。

——美國國會前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 湯姆·蘭圖斯

這些書所建議的觀點和理論將使美國的外交政策轉向中國。美國外交關係理事會或美國智庫機構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書,提出這樣的理論,因為“我們都是來自於同樣的背景並用同樣的方式思考”。

——《紐約時報》前總編輯 西摩爾·塔平

這些書是研究美中關係的“經典之作”。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及全球環境保護運動創始人 莫里·斯莊

這些書中提出在美中兩國決策層建造一種新型的既有包容力又能進行合作的機制,是建立21世紀美中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基礎。

——美國大使、前眾議員 理察·施威特

目錄

中文版序言

應對共同挑戰:和平共處原則的現實主義序言

第一部分 中國的獨特模式: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之夢

第一章 美中兩國在亞洲利益的戰略趨同

鄧小平是最啟迪美國的21世紀外交戰略家

美中兩國利益的戰略趨同

對美中兩國高級將領和政治家們的外交政策建議

第二章 和諧社會的挑戰:實現崇高正義與仁愛

中國的“和諧世界”與“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什麼

中國五千年來對和平的追求

19世紀、20世紀和21世紀中國的外來侵略

中國如何實現“和諧世界”的夢想

美中兩國的言論自由

美中兩國的人權

美的偽善:西藏問題和美國南部邦聯

美國對台灣和古巴的偽善

第二部分 美國的獨特模式:普遍人權與崇高正義之夢

第三章 美國理想之挑戰:實現崇高正義與仁愛

自由與控制的社會演進

大航海帶來的陸上演進

在滅絕性武器和科技時代,美國民眾能否安全地掌管社會最高權力

自決權與美國創建的權利社會

美國哪裡出了問題如何才能在21世紀獲得成功

美國的經濟力量

美國對軍事力量的運用

第四章 人類會從地球上毀滅嗎

在滅絕性武器和科技時代,人類如何自我管理

美國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會從地球消亡嗎

喬治·華盛頓和鄧小平給各自國家的建議

作為人類理想的美國理想:華盛頓的“典範”與傑斐遜的“標誌”

19世紀的林肯模式:家和萬事興

1961年甘迺迪模式:美國強權下的世界和平

1963年的甘迺迪模式:“非美國強權下的世界和平——追求真正的和平”

甘迺迪和鄧小平真正和平的目標

通向和平之路:共產主義集團內部的結構性變化

將政治和經濟體制強加給他國的動機

避免干涉他國自決權

為達成世界法律的新努力

加強聯合國的作用

通過調整小而重要的分歧為別國樹立榜樣

戰爭思維

和平思維

美國保持經濟、軍事和道德力量的挑戰

第三部分 2008年美國主要總統候選人的外交政策觀點

第五章 21世紀美國民眾能擁有什麼樣的政府

在滅絕性武器和科技時代美國的競爭性外交政策模式

自由議程

一個亟待出台的21世紀議程

巴拉克·歐巴馬:重塑美國領導地位

約翰·愛德華茲:重新進軍世界——道義領導地位的回歸

希拉蕊·柯林頓:安全與機遇

約翰·麥凱恩:一個新的民主國家聯盟

密特·羅姆尼:在新的全球挑戰中崛起

比爾·理查森:新現實主義——一項現實的、有道德原則的外交政策

邁克·哈克比:反恐戰爭中的首要問題

魯迪·朱利安尼:“走向真正的和平:運用國際體系捍衛文明、擊敗恐怖主義”

美國人正在棄絕“說一套做一套”違反道德威望的行為嗎

21世紀美國內閣選舉中的共識民主

民主共和兩黨的基本任務:真正致力於美中夥伴關係

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做法及對美國未來的選擇:軍事力量還是道義兼軍事力量

第四部分 基於衝突原則的美國傳統對華政策

第六章 美國軍事力量的局限

道義力量在美國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

美國再次成為“道義警察”

反恐戰爭對美國道義力量的衝擊

道義標準或軍事力量

軍事外交和威脅恐嚇

荒唐的軍事權威

美國總統的單邊外交

美國需要道義外交

零和博弈戰略的失敗:強權的愚蠢

第七章 基於衝突原則的美國傳統對華政策的局限

中國的和諧世界之夢:誰都能使世界和平運轉嗎

美國對華外交政策仍將繼續囿於謬見

因果的兩難:制約政策和衝突原則的危險性

美國的決策者、學者和媒體對中國的傳統看法

布希政府對中國的思維定勢及其對華戰略

“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之侮辱或是“負責任的大國”之外交

財政部長保爾森的最好最精明的零和博弈策略的失敗

保爾森“共贏”的“透明的特洛伊木馬”外交:詭計還是錯覺

改變對華政策的目標會帶來美國需要的結果

改變對華政策對實現美國目標至關重要

新的最好最明智的真正共贏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

歐巴馬一拜登模式: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中國“負責任的大國”的概念

詹姆斯·貝克模式:中國不取代美國換取美國不遏制中國

美國新觀點:接受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和平發展

美國需要與中國建立真誠的夥伴關係,美國民眾能否接受

第八章 基於衝突原則的美國傳統亞洲政策的局限

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選擇:“制約”中國還是與之結盟

美國忽視了亞洲和亞洲人關切的事情

一位亞洲專家對美國在亞洲勢力的看法

美國的傲慢和對亞洲事務的忽視

美國引發不必要的災難性戰爭的危險

美中兩國長期的安全選擇

美國在亞洲主導地位的衰落

……

第五部分 應對共同挑戰:整合美國的獨特模式與中國的獨特模式

第九章 理解其他文明價值的超凡魅力

第十章 兩種社會模式和諧共處的魅力

第十一章 和諧世界中人權的道德力量

第十二章 美國選擇成功抑或失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