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安古城遺址

樂安古城遺址

樂安故城遺址位於廣饒縣花官鄉草橋村,南距廣饒縣城12.5公里,古濟水由西南而東北流至城址西南又折向東流。

簡介

樂安故城遺址樂安故城遺址
據明代《樂安縣誌》記載:“今城北二十里外有故城址,酈道遠時見城。”城址在古濟水之陽。經查《水經注集釋訂訛》、《欽定 四庫全書? 春秋大事表》、《禹貢錐指》等史典,均有這樣的記載:“濟水又東逕薄姑城北,又東逕狼牙固西,又東北逕 利縣城西,又東北逕樂安故城南(今廣饒縣城北之 草橋村),又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歷 琅槐縣故城北,又東北入海。”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草橋遺址在利縣與甲下邑之間,正是樂安故城位置之所在。

考古發掘

1991年6月, 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 北京文物局、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以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諸多專家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考古鑽探與發掘,從該遺址出土的文物看,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附加錐紋紅陶鼎足,商周時期的陶壺、罐、盆及鬲、豆、盤等器物殘片;秦漢時期的磚瓦、石磨、盔形器和陶壺、陶盤、陶罐以及漏器的殘片和漢代的陶井壁殘片等。根據專家學者考古發掘的結果和實地踏勘野外,對照《 四庫全書》、《 漢書地理志》等史書記載和地圖示示證明:該城址即先秦齊國樂安故城遺址。這一發現,找到了孫武祖父孫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的樂安城,從而揭開了孫武故里在何處的千古之謎。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張政烺先生在仔細勘察發掘現場後,欣然命筆書曰:“齊樂安故城重放異彩——為廣饒草橋遺址題。”

構築特色

考古發掘資料可以看出,樂安故城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80米, 城牆基寬25米, 城壕寬18米。該城西南角地面上,現存有長10餘米、寬2米、高3米的城牆殘垣。該城的建造時間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城是在龍山文化、商周文化遺蹟上建造起來的,因受山洪、地震和黃河決溢之災,致使這座早期齊國樂安城在漢初被毀敗湮淤。洪水過後,人們又在此城基上重新修復築城,即成為晚期城址。從出土的文物以及夯土層和夯窩特徵斷定,該城的建造年代,早期城址修築時間不晚於 春秋末期,後來修復使用的晚期築城時間在漢代,迄於北魏。經考古發掘確認,該城最晚始建於春秋末期,城牆系人工土築,底寬約25米,城壕寬約18米。在古城西南部,有一南北走向的土嶺,當地民眾稱為“官乾”,是古代通往樂安城的官方土築車馬台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