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介紹
永嘉縣楓林鎮位於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楠溪江中游東岸,距離縣城38公里。西與岩頭鎮隔江相望,東與樂清市芙蓉鎮接壤,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985年,被命名為永嘉縣“武術之鄉”和“象棋之鄉”。2000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2年,被命名為省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和省農業三新技術推廣示範基地。楓林鎮轄4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0336戶,4.1萬人,總面積73.6平方公里(古城區3平方公里,1萬多人口),其中耕地面積12578畝,宜林地73607畝。200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203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突破4000元。
該鎮利用現有農業資源條件,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合理規劃、調整結構、提出了“小三帶”發展戰略,即平原地糧經畜漁高效農業經濟開發帶,重點發展大棚蔬菜和養殖業;低矮經濟林開發帶,重點發展楊梅,獼猴桃、水蜜桃等水果;高遠山藥材,高山蔬菜、林業開發帶,重點發展杜仲,厚朴、木香等藥材。
2000年,該鎮發展了大棚蔬菜2700畝,高山蔬菜1200畝,存欄肉豬1.7萬頭、青蝦1800公斤、羅氏沼蝦900公斤、魚類5000公斤、長毛兔2300頭、肉兔500頭,經濟水果林累計1.3畝、用材林600畝。 該鎮農業已經全方位的開發,上規模、上檔次。
生態旅遊有所突破。楓林鎮的旅遊資源主要包括:飛瀑、怪石、灘林、文物古蹟、歷史名人、民俗傳說、武術文化及農家風情等,其主要特色為山水風光和人文資源,發展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生態旅遊已成為楓林鎮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同時古鎮保護規劃力度加大,編制了“楓林古鎮總體保護規劃”。
行政區劃
楓林鎮:面積270.88平方千米,人口44256人,轄24個村委會,181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楓林街。(村民委員會):五合,月朗,竹畈,汪源,楊柳,長圳,湖田,水源,宋新,竹林,楊橋,漆坊,沿沖,南城,劉沖,大畈,坡山,下莊,白田,花塘,楊山,石塘,胡政,坳上。
歷史文化
楓林原名豐里。明朝時,因村南前山遍布楓香樹而易名為楓林。楓林建村久遠,聚居人口眾多,文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素稱東甌名鎮。據歷史記載,乾隆年間楓林已稱鎮,清與民國,楓林鎮名一直沿用。楓林古鎮,坐東朝西,前人描述這裡的地理形勢,有“前岩紗帽,後峰筆架,獅水瀠洄,象山聳立,左蟾躍,右鷹翔,龍盤虎踞,景無所匹。”之說。楓林是楠溪歷史上的經濟、政治、教育文化中心,素有“楠溪第一村”和“小溫州”之稱。
楓林古鎮的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東晉時期,就有中原士族遷入開發楓林這片土地。初唐時期,楓林村落已經初具規模,村西就是楠溪江中游重要的水運碼頭昭浦,航運的發達促成浦亭街的繁榮,進而吸引許多名門望族來此居住,共同開發這片肥沃的土地。根據有關史料表明,宋朝以前遷居楓林的姓氏就有30餘姓,永嘉學派學者中,就有丁昌期、劉安節、劉安上、徐自明等人的家族聚居於此,各姓進士共有20餘名。南宋孝宗癸未元年(1163)狀元、禮部尚書木待問故居舊址位於楓林古鎮東南角,占地7600平方米,其後裔至今還有木賢好一戶人家居住楓林。
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他少年時期就曾經在楓林檔溪村的溫州學正劉進之創辦於家鄉的法慧書院裡讀書。葉適晚年為劉先生的兒子劉子怡這位少年同窗寫墓志銘時提到,他師從劉進之求學之時,楠溪楓林一帶的文風鼎盛,足以與溫州城並駕齊驅了。此時的楓林已經有“楓葉地,稱樂土”的美譽。徐姓是楓林古鎮後來居上的楠溪名門望族。公元1106年春天,楓林柯家牡丹盛開,邀請四方文人墨客舉行牡丹詩會,飲酒賦詩長達一個多月,徐姓始祖徐公儀乘著酒興題《牡丹詩》說:“魏紫姚黃未足夸,元龍百尺有王花。一枝丹萼開連理,兩朵紅雲捧日華。”受到柯家主人賞識,就招贅為女婿,耕讀傳家,成為書香門第。900年來,楓林文人學士輩出,遺存文物古蹟眾多。楓林因山水環繞,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近代史上的浙南軍政重鎮。明洪武二年(1369),設楓林鎮以防倭寇入侵。清雍正十三年(1735)設立永嘉縣丞署,管轄永嘉縣甌江北岸的十都二社,與甌江南岸的縣城鹿城相呼應。1930年5月,浙南紅軍游擊隊在楓林惠日寺整編為紅十三軍,已經記載於《中國紅軍發展史》、《中共浙江黨史》和《中共溫州黨史》等史冊。抗日期間,駐有浙江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浙甌日報》江北分社、國民黨浙江永嘉縣黨部、縣政府,並駐陸軍21師和暫編33師師部,兵員最多時達8000人。1945年10月,駐浙江省第二保全隊司令部。1946年,駐國民黨括蒼(浙南溫、台、處七縣)綏靖處。1949年4月1日,楓林提前解放。1949年9月,為永嘉縣人民政府駐地。
明清時期,徐氏宗族有各類生員400餘名,舉人11人,武舉人3人,進士1人。科舉廢除後,欽賜師範科舉人2人,辛亥科孝廉方正1人。科舉人士,或埋頭治學,或由儒生進而行醫,或棄儒從商,或積極參政,使楓林成為一個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生員社會,在培養人才、建設經濟、自治地方、興辦公益事業諸多方面做出突出的貢獻,受到朝廷的表彰和鄉間民眾的愛戴。晚清民國時期,楠溪高等國小、永嘉縣私立濟時中學和永嘉縣立簡易師範學校先後在這裡創辦。
基礎設施
交通方面,諸永高速公路楓林段已經建設完成。平原地區公路全部實現了路面硬化;北部山區康莊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古村維修整治、楓林大道、環鎮公路建設即將實施。供電方面也基本實現了農村電網的全面改造。
農田水利方面,新增造田面積1800畝,低產田改造3050畝,標準農田建設2430畝。
教育衛生文化方面,相繼新建了孤山中國小、沙崗國小和鎮衛生防保大樓,楓林中心國小已搬遷至新宿舍。29個村看上了有線電視。楓孤溪開發作為一號招商引資項目,詳規編制已完成。同時,大力實施移民脫貧工作,對2個高山村實行整村遷移,移民新村建設已初具規模。
特色農業
楓林鎮特色農業效益初顯,在現有以大棚蔬菜為重心的基礎上,以經濟水果林、畜牧業、漁業為拓展,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進品牌農業和訂單農業的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延伸,大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大農業的跨越式發展,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一是大棚蔬菜發展迅速,產業化趨勢明顯,楓林已成為溫州市二線蔬菜基地,為全市蔬菜新樣板。2002年楓林蔬菜基地獲浙江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同年,楓林“茄子”、“浦瓜”、“四季豆”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多年獲得溫州市菜籃子工程重點基地鎮稱號,楓林蔬菜基地被評為省“三新”技術推廣示範基地。
二是以臍橙、楊梅、獼猴桃為主打產品的經濟水果林已成為農業增收的新亮點。現已成功包裝推出了“楓林”牌臍橙,市場供不應求,在2004年的秋季農博會上獲得了優質獎。
三是藥材綜合開發如杜仲、厚朴、木青等藥材已初顯經濟效益。現已成功開發了“楓林牌”杜仲茶,並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稱號。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楓林“沙崗粉乾”遠銷省內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