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顯東,1902年11月生,湖北沔陽(今仙桃市)長埫口鎮何壩村人 ,棉花專家、農學家、農業行政管理專家、社會活動家。1923年考人南京金陵大學農科,主攻棉花和蠶桑專業。1927年夏畢業後,在河南訓政學院任教。1928年,任湖北省棉業試驗場技士兼代場長。1934年赴美國康乃爾大學留學,1937年獲博士學位。1937年,離美途經蘇聯考察後回國,同年11月參加革命。
新中國誕生後,楊顯東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先後擔任武漢大學農學院院長,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榮譽委員等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10月20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楊顯東是新中國誕生後第一屆政府中最早任命的農業部副部長,在這個崗位上,他四十年如一日,對我國農業科學技術事業的組織領導、建立新的農業科教體制、發展糧棉生產、控制蝗蟲危害等發揮了關鍵作用;特別是對我國農業學術團體的組織建設,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推進我國東北、西北、黃淮海地區和上海經濟區農業現代化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生平
楊顯東,1902年11月23日生於湖北省江漢平原沔陽縣(現為仙桃市)何壩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中。乳名再惺,譜名君義,5歲開始放牛,7歲開始在農村讀私塾。辛亥革命後,他隨大哥到漢口仁智學堂讀書,13歲時到岳州湖濱大學附屬高等國小就讀。以後,又回到漢口在博學書院念中學。1923年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人南京金陵大學農科,主攻棉花和蠶桑專業。他以一個農家子弟的心愿,決心獻身於中國農業改良事業。
1927年夏,楊顯東在金陵大學農科畢業後,去河南馮玉祥將軍創辦的河南訓政學院任教。1928年,他回到家鄉湖北,在武昌擔任湖北省棉業試驗場技士兼代場長,為發展湖北省棉產改進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受到當時湖北省建設廳廳長石瑛和武漢大學校長王世傑的青睞與重視。
1931年秋,蔣介石為圍剿洪湖地區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不顧人民死活,在東灣炸毀荊江大堤,江漢平原遭受特大水災。當時國際聯盟曾派出代表團來武漢考察,他陪同代表團回到家鄉,親眼看到工農紅軍撤走後的蘇區情況,並為代表團用英文起草了一份關於洪湖蘇區的考察報告,如實地反映了洪湖農民所說的共產黨為人民所做的種種好事,以及國民黨圍剿清鄉大肆屠殺的情況。楊顯東本人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1934年8月,在湖北著名人士石瑛和李范一的支持下,楊顯東決心漂洋渡海,出國留學,並考進了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生院,專攻棉花品種改良。一年後,他寫出了《美國棉花純種區域制度與適應中國的可能性》論文,並獲得科學碩士學位。接著,為了深入了解美國棉花科研、生產與運銷成就,他曾去美國南部主要棉區德克薩斯州農工學院借讀,併到附近各個棉區實地考察。1937年5月,34歲的楊顯東發表了《美國棉花分級標準的發展》論文,受到導師和美國農業部專家、學者的好評,獲得了美國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楊顯東留美期間,認識了在康乃爾大學本科學習的女共產黨員范妮·普萊斯,並通過她與美共組織取得了聯繫,在她的輔導下,學習了英文的《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著作。1937年6月由美國共產黨介紹,他在取道歐洲回國途中,順道訪問蘇聯,受到蘇聯農業部長的熱情接見。
楊顯東經蘇聯回到北平那天,正是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之日,國難當頭,他以留美博士身份前往南京向國民政府表明報國之意,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農產調整委員會少將級專員兼陝豫鄂三省核查主任。南京淪陷前夕,隨國民政府撤到武漢。1937年秋,日寇進攻武漢,國民政府又由武漢遷往重慶。他毅然留在湖北,與董必武、周恩來為首的中共黨組織接上頭,從此以社會職業為掩護,一直在黨的領導下工作。1937年,和陶鑄一起在應城湯池以湖北省建設廳名義舉辦農村合作人員訓練班,1938年在襄陽舉辦鄂北棉業講習所,並任所長,1939年又在谷城舉辦茨河手紡織訓練所,任所長,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培訓了上千名抗戰工作幹部,他們大部分參加了新四軍。以後又任經濟部農本局特派員兼福生總莊樊城分莊主任、行政院農產促進委員會湖北推廣專員、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技正,以及重慶美國經濟作戰局農業顧問等職,做了大量有利於抗戰、有益於人民的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楊顯東和全國大多數人民一樣,希望中國出現一個和平建設的新局面,儘快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1945年10月,楊顯東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救濟總署湖北分署副署長、代署長,回到光復後的武漢,他繼續與中國共產黨派駐國民黨統治區的代表董必武取得聯繫,利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制定的“救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政治黨派,只要有困難,應一視同仁,給予救濟”的原則,為抗戰期間在武漢周圍打擊敵人做出重大貢獻,為抗戰勝利後被國民黨軍隊圍困的中原解放區軍民,送去了大宗的糧食和其他救濟物資,並幫助安置傷病員,使其後來能較為順利地突圍。
1948年,解放戰爭轉入大決戰,楊顯東這時由武漢轉到上海任上海糧食緊急購儲會特別顧問,由於工作出色,得到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翁文灝的讚賞和上海糧食緊急購儲會負責人楊綽庵的信任,並把這個購儲會的大權交給他,搶購併進口了大批糧食。上海解放前夕,他巧妙地將美國進口的2萬噸大米存留在上海跑馬場,未被運往廣州,為迎接上海解放獻上了一份厚禮。
1949年5月27日中共華中局組織部給楊顯東去電,任命他擔任武漢大學農學院院長。同年秋,他又被選為華中區代表,到北京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並被政務院任命為農業部副部長。當時,楊顯東47 歲,年富力強,但他想到中國是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肩上擔子有多重,任務有多么光榮,於是,他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滿腔熱情,全身心地投入中國的農業改造和農業建設事業,在推動中國棉花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推動中國農業科學和教育體制的建設,推動中國植物保護科技事業發展,特別是根治蝗害,以及團結、愛護、關心廣大農業科學技術人員,建立和發展農業科技學術團體,開展中國農業現代化學術交流和研討活動等方面,發揮自己的所長,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楊顯東1956 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被選為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成就
改治並舉撲滅蝗災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水、旱、蝗、湯”是中原農村的四大災害。提起蝗災,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屢有記載。“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正是蝗災的真實寫照。
1951年,中國河北、河南、山東、皖北、蘇北、新疆等地發生嚴重蝗災,以河北東部黃驊和江蘇泗洪一帶最為嚴重。這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到兩年,長期的戰爭創傷還有待恢復。農業部為了儘快撲滅蝗災,減少損失,決定由楊顯東主持組織專家去現場指揮這場戰鬥。當時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以簡陋的設備和獨特的工藝流程研製合成廣譜性的第一代農藥六六六。楊顯東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光榮任務。他和中國治蝗專家陳家祥、蘇聯顧問盧森科等一起,日夜兼程趕到黃驊縣,吉普車幾乎通宵達旦在濱海蝗區沙灘的蘆葦叢中賓士著,現場遍地都是行將起飛的蝗群,附近的禾苗、草葉都被吃得只剩下一些殘稈斷莖。他們立即動員和組織民眾噴灑六六六藥粉、撒毒餌,殺滅蝗蝻,雖然效果甚好,可是茫茫無際的灘涂、窪地,不是人力和小型噴粉工具所能及。為了抓緊時機,他們建議試用飛機噴藥治蝗。當時,中國還沒有農用飛機。楊顯東通過農業部向政務院請示,周總理親自安排指示,由人民解放軍空軍負責用改裝的飛機,飛到蝗區噴藥滅蝗,把將要起飛的蝗群撲滅在蝗蟲發源地。這對於蝗區農民是多么令人鼓舞和高興啊!楊顯東在總結這次治蝗工作經驗時強調指出,要改治結合,徹底改造蝗蟲孽生的發源地,建立蟲情預測預報制度,並指示:“飛機治蟲,是有發展前途的,而且將來在農業生產上,還可更廣泛地使用飛機。這次雖然是第一次,但給我們新中國農業發展指出了方向,畫出了美麗前景。”後來國家大規模地興修水利,根治淮河,開墾沿海灘涂窪地,以及黃泛區的開發治理等等,徹底改變了蝗蟲孽生地的面貌。整個50年代,楊顯東和中國治蝗專家幾乎每年都深入現場考察,他們的足跡遍及河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等地,特別是黃泛區、白洋淀、微山湖、洪澤湖,以及黃驊和渤海灣灘涂,他們連續戰鬥了10 年,到60年代初期,終於取得了在中國消除蝗災的巨大勝利。由於控制了蝗害,使糧食穩定增產。
他從治蝗中得到啟示,增強了信心,積極地參與並領導支持中國植物保護與植物檢疫事業。楊顯東深深地懂得,只有領導、專家和民眾相結合才能辦成一件事。因此,他廣泛地團結植保、植檢專家,為植保、植檢工作出主意、想辦法,鼓勵科技工作者虛心學習外國有益經驗,創建適合中國自己的植物檢疫制度。他和植保專家一起根據中國自己的植保工作經驗,提出了“防治並舉,以防為主”,以及“土洋結合,領導、專家和民眾三結合,全面防治、安全有效”的方針。並主張必須實行農業技術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機械防治與人工防治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要求重視利用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各種有益生物等,為中國植保工作向綜合協調防治方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畢生眷戀棉花科技事業
1928年秋,楊顯東從河南回到家鄉湖北,擔任湖北省棉業試驗場技士並代理場長。他以忘我的奮鬥精神,從事棉花改良工作,訓練技術人員,引進優良品種,種植了300畝試驗田。為了在湖北推廣優良棉種,楊顯東深入到各棉區調查,掌握了棉田生產和品種分布情況。通過科學測算,他寫了一篇精闢的調查報告,提出:“只要實現棉花改良措施,推廣優良品種,湖北棉區增產潛力很大。”這篇報告引起湖北有關人士的重視。後來,楊顯東在棉業試驗場的基礎上,艱苦創業,使試驗地由300畝發展到700畝,建起了實驗室和辦公、生活用房,購置了儀器設備,並在襄陽、沔陽等地進行品種區域試驗,推廣優良品種。他的責任心與事業心和棉花改良事業贏得了當時湖北棉商、紗廠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他一心撲在棉花改良事業上,已過“而立”之年尚未婚娶,成了一個“棉花迷”,為湖北棉花改良事業忘我地工作。
1934年,楊顯東赴美留學。學習美國棉花科學技術新成就,深入各棉區進行調查研究,對美國棉花純種區域制度和棉花分級標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寫成論文發表,受到美國農業部專家的好評。1937年,他學成回國,立即繞道歐洲回到祖國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在這段時間,他不僅僅限於棉花改良事業,還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早日勝利,團結廣大愛國進步人士,培養人才,默默奉獻,為後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常人難以做到的貢獻。
1949年秋,楊顯東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後,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任命為農業部副部長,從此他全部身心獻給祖國的農業建設事業。他上任後,分工主管棉花生產、科研、教育和植物保護等項工作。
1956年他堅決支持一些農業科學家提出建立全國性棉花研究所的建議。當年,他親自和著名棉花專家馮澤芳一起陪同蘇聯棉花研究所所長雷佐夫到華北棉區進行考察,並共同選定河南安陽棉場為棉花研究所所址。對棉區的地理環境、氣象資料、棉花生產等有關建所要求的科學依據進行反覆考慮。1957年8月棉花研究所正式成立,任命馮澤芳為第一任所長。楊顯東也經常來所,並親自做科技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他們安心在棉區深入做科學研究工作。1958年浮誇風颳到棉花所,楊顯東又親自對所領導做思想工作,要求按科學精神,實事求是辦科研,要在全國棉花科技界帶好頭,起模範作用。
1957年楊顯東率團專程前往蘇聯塔什乾,出席國際棉花學術討論會。他在會上宣讀了關於中國棉花科技成就的論文,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熱烈歡迎。
1980年,楊顯東為團結全國棉花科技工作者,促進中國棉花科技事業的發展,發起成立中國棉花學會,並被選為名譽會長。他語重心長地勉勵全國棉花科技工作者要發奮圖強,要為中國棉花走向世界而奮鬥。他的這個願望和他畢生眷戀棉花科技事業的理想,終於在他耄耋之年實現。楊顯東常為此而引以自豪。
主要論著
1 楊顯東.湖北省棉田面積、單產和總產調查報告.上海華育紗廠該契約,1928.
2 楊顯東.湖北中棉與退化美棉的試驗報告,1930.
3 楊顯東.美國棉花生產鳥瞰(英文),1934.
4 楊顯東.美國棉花純種區域制度與適應中國可能性(英文),1935.
5 楊顯東.美國棉花分級標準制度的發展(英文),1937.
6 楊顯東.Foodstuff Produttvin and Comsamp Tion of Occupation China.1945.
7 楊顯東.Coffon Prodwtoon and Comsaup tion(induding Army and Pooples Need)in Free China.1945.
8 楊顯東.全國土地利用的方針和任務.中國農棉一卷二期,1959.6.
9 楊顯東.今後棉花工作的方針和任務.中國農棉一卷五期,1950.9.
10 楊顯東.1951年全國棉花增產的方針和任務.中國農棉二卷七期,1951.4.
11 楊顯東.新中國開始用飛機來消滅蝗蟲.中國農棉二卷四期,1951.8.
12 楊顯東.新中國的糧食生產(英文).英國Food and Hunger,1954.
13 楊顯東.關於進一步提高棉花單位面積產量的技木措拖.中國農棉,1954年三期.
14 楊顯東.More and Better Cotton.中國建設(英文)版,1955.7.
15 楊顯東.中國棉花生產的巨大成就(俄文).蘇聯塔什乾世界棉花會議,1957.
評價
楊顯東寄希望於農業學術團體,要再接再厲,繼續努力,廣泛團結農業科技工作者,進一步活躍思想,開拓協作,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促進科技與經濟和文化的結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把握住國情,把握住時代的特點,腳踏實地積極深入開展中國農業現代化學術研討活動,為促進中國四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他對一些專家不同的學術觀點,楊顯東不厭其煩地虛心求教,從團結的願望出發,找出為各方面專家所接受的共同點,吸取了眾人之長,終於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農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