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高可達15米以上,胸徑達60餘厘米;樹皮灰色,老時縱向淺裂;樹冠圓球形,五年以上果實可食用,十年左右果子便比較可口。小枝及芽無毛,皮孔通常少而不顯著,幼嫩時僅被圓形而盾狀著生的腺體。葉革質,無毛,生存至2年脫落,常密集於小枝上端部分;多生於萌發條上者為長橢圓狀或楔狀披針形,長達16厘米以上,頂端漸尖或急尖,邊緣中部以上具稀疏的銳鋸齒,中部以下常為全緣,基部楔形;生於孕性枝上者為楔狀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長5~14厘米,寬1~4 厘米,頂端圓鈍或具短尖至急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偶有在中部以上具少數銳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淺綠色,無毛,僅被有稀疏的金黃色腺體,乾燥後中脈及側脈在上下兩面均顯著,在下面更為隆起;葉柄長2~10毫米。花雌雄異株。雄花序單獨或數條叢生於葉腋,圓柱狀,長1~3厘米,通常不分枝呈單穗狀,稀在基部有不顯著的極短分枝現象,基部的苞片不孕,孕性苞片近圓形,全緣,背面無毛,僅被有腺體,長約1毫米,每苞片腋內生1雄花。雌花具2~4枚卵形小苞片及4~6枚雄蕊;花葯橢圓形,暗紅色,無毛。雌花序常單生於葉腋,較雄花序短而細瘦,長5~15毫米,苞片和雄花的苞片相似,密接而成復瓦狀排列,每苞片腋內生1雌花。雌花通常具4枚卵形小苞片;子房卵形,極小,無毛,頂端極短的花柱及2鮮紅色的細長的柱頭,其內側為具乳頭狀凸起的柱頭面。每一雌花序僅上端1(稀2)雌花能發育成果實。核果球狀,外表面具乳頭狀凸起,徑1~1.5厘米,栽培品種可達3厘米左右,外果皮肉質,多汁液及樹脂,味酸甜,成熟時深紅色或紫紅色;核常為闊橢圓形或圓卵形,略成壓扁狀,長1~1.5厘米,寬1~1.2厘米,內果皮極硬,木質。4 月開花,6~7月果實成熟。
藥用
來源:為植物楊梅的樹根。
化學成分:含鞣質。
性味:辛,溫。
①《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性溫,味苦辛澀。
②《貴州草藥》:性涼,味酸微澀。
③《福建中草藥》:辛甘,溫。
主治:胃痛,膈食嘔吐,疝氣,吐血,血崩,痔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牙痛,湯火傷,惡瘡,疥癩。
①《日華子本草》:煎湯洗惡瘡疥癩。
②《綱目》: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燒灰油調塗湯火傷。
③《貴州草藥》:涼血止血,化瘀生新。
④《福建中草藥》:理氣散瘀,通關開竅。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1~2兩;或研末。
外用:煎水含漱、熏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選方
① 治胃氣痛:楊梅根(要白種的)一兩。洗淨切碎,和雞一隻(去頭、腳、內臟),水酌量,燉二小時服。(《閩南民間草藥》)
② 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功能性胃痛:楊梅樹根皮(去粗皮)、青木香(馬兜鈴根)各等量。均洗淨切片烘乾,共研細末,製成蜜丸。每丸含楊梅樹根皮和青木香各一錢半。用法:每日二次,每次-丸,溫水送服。(《全展選編·內科》)
③ 治膈食嘔吐:楊梅鮮根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④ 治吐血,血崩:楊梅根皮四兩。燉肉半斤吃。(《貴州草藥》)
⑤ 治痔瘡出血:楊梅根皮四兩。燉一隻老鴨子吃。(《貴州草藥》)
⑥ 治外傷出血:楊梅根皮研細末,敷傷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 治跌打扭傷腫痛:楊梅樹根二至四兩。水煎,熏洗傷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⑧ 治刀斧傷筋:楊梅樹根(燒存性,外黑內焦黃)一兩,冰片三分。共研極細末,用耐以藥末撒布傷處,以繃帶扎護,夏天一日換一次,冬天三日換一次(傷處忌沾生水,忌搖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⑨ 治風蟲牙痛:楊梅根皮(厚者,去粗皮)一兩,川芎三錢,麝香少許(另研)。上藥細末研勻,每用一字,先含溫水一口,次用藥末於兩鼻內搐之,涎出痛止為效。(《楊氏家藏方》立愈散)
⑩ 治走馬牙疳:鮮楊梅根第二重皮,搗極爛,調食鹽少許,敷患處。(《泉州本草》)
⑾ 治臁瘡:楊梅根皮三兩。煨水服。又用楊梅根皮適量,煨水洗患處。(《貴州草藥》)
⑿ 治疝氣:楊梅新根二兩。水煎,酌加酒或紅糖服。(《福建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