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雄

楊振雄

楊振雄(1920.4——1998.8),蘇州彈詞演員,江蘇蘇州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楊斌奎長子。9歲隨父學《大紅袍》、《描金鳳》,11歲即登台演出,14歲上電台播唱。1944年後在江浙一帶單檔演出。一度倒嗓,恢復後嗓音轉亮。期間致力於將清傳奇《長生殿》改編為彈詞,並在表演上借鑑崑劇藝術,形成獨特的風格。1948年進入上海,以《長生殿》一舉成名。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楊振雄,9歲讀完一年級後因家境貧寒便與父學藝,上台“插邊花”唱開篇說書。

14歲由父親楊斌奎領他在蘇州光裕社出道,取得藝人身份。

為了得到更多鍛鍊,也為了讓弟弟能夠隨父親學藝。19歲他離父放單檔獨自到江浙農村小鎮跑碼頭。達六年期間由於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染上肺結核,不久又二次倒嗓。貧病交加的他卻利用這個機會苦學文化,天天鑽在圖書館裡學習。

身受日寇侵略之苦的他,對唐文化很感興趣,便將愛國熱情寄托在《長生殿》的改變上,他以父親的《太真傳》為基礎,洪升的《長生殿》為藍本,花了4年完成了長篇彈詞《長生殿》腳本初稿。

40年代結識紅顏知己費一葦(沈月箴),之後與她合作將《水滸》中武松故事改編為彈詞《武松》;57年兩人合作改編中篇彈詞《王佐斷臂》;61年又合作將彈詞《西廂記》整理成文字本;她也參與了《長生殿》文字整理加工。

此後楊振雄在上海新仙林書場演出《長生殿》受到崑曲名票徐凌雲;崑曲名家俞振飛的賞識,介紹梅蘭芳;蓋叫天等藝術大家來聽書。他得以與大師們進行藝術交流,書藝更加提高。1948年在滄洲書場演出,亞美麟記電台實況轉播,《長生殿》紅遍江南。

楊振雄30年代中期 楊振雄30年代中期

1948年前後在彈唱《長生殿.埋玉》時他將崑曲聲腔熔入“夏調”中形成了激越挺拔,蒼勁沉鬱,緊彈散唱,真假嗓並用,具有濃重崑曲韻味的“楊調”唱腔。

1949年與費一葦(沈月箴),合作將《水滸》中武松故事改編為彈詞《武松》,又虛心象有“活武松”的蓋叫天求教。蓋叫天也一次不漏的聽完他2個月的《武松》,給予很高的評價。

1953年拜黃異庵為師習說《西廂記》,並加以整理改編。

1954年與父親,弟弟加盟上海評彈團,與弟弟拼雙檔彈唱《西廂記》,《武松》,《長生殿》紅遍江南。編演〈武松》時對牌子曲“海曲”和“陳調:進行個性發展。彈唱《西廂記》時又投入對“俞調”的琢磨上,形成帶有個人特色的“楊派俞調”。

1961年與弟弟到北京演出,《人民日報》.《曲藝雜誌》給予整版文章對他加以讚賞。開篇《宮怨》唱片被評為“金唱片獎”。1962年赴香港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紋革動亂時,被列入“上海評彈團十大牛鬼蛇神”打到牛棚里。並將他耗盡一生心血的《長生殿》腳本燒毀,使他欲哭無淚。

文革後他又重展雄風,錄製了許多彈詞影象資料。《西廂記》還送到中南海給陳雲老首長欣賞。又以驚人的毅力,將文革中燒毀的《長生殿》腳本幾百萬字整理出來,導致腦梗小中風,後又患上口腔癌。

96年參加弟弟從藝60周年的演出,排演了《長生殿.絮閣》因中風故三弦由他人帶彈。一句“小別重逢更覺美”掌聲雷鳴。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演出。

1998年《長生殿》終於出版,不久楊振雄便帶著他的《長生殿》駕鶴西遊了。一代名家走完了78歲的生命歷程。

楊振雄 楊振雄

1949年與費一葦合作,據《水滸》中武松故事故編為長篇《武松》,演出中對說表、腳色等藝術又有所發展。1953年,從黃異庵學長篇彈詞《西廂記》,並與黃拼檔,對書目及書藝均有豐富提高。1954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與弟楊振言拼檔,演唱《武松》、《西廂記》,並參加中篇《獵虎記》、《神彈子》、《蝴蝶夢》及選回《換監救兄》、《絮閣爭寵》、《鹹陽獻飯》、《打棍出箱》等演出。1958年後,編演的書目有中篇《王佐斷臂》(與費一葦合作改編),短篇《新安江上的英雄》,長篇《鐵道游擊隊》、《白求恩大夫》,以及參加中篇《晴雯》等的演出。曾於1959年至武漢、西安、成都等地巡迴演出並參觀有關《長生殿》史跡;1961年春赴京津、兩廣巡迴演出;1962年夏赴香港演出。1976年後參加演出中篇《冤案》、《丹心譜》等。說表典雅練達,激情充溢。腳色得俞振飛、徐凌雲傳授,融崑曲表演程式於彈詞中,生動細膩。腳色如張生、鶯鶯、唐明皇、李太白、陸文龍、武松等,瀟灑拔俗,淋漓盡致;其他如西門慶、武大郎、法聰、高力士等也頗具特色。表演注重手面、身段,扇子功亦有造詣。演出現代書目,從說表到腳色都有所突破,刻畫老年知識分子、鐵路工人及白求恩形象有獨到之處。早年彈唱以“俞調”為主,功底深厚。演唱《西廂記》時,結合人物性格、感情,對“俞調”有所發展,唱來委婉動情,具有個人風格。人稱“楊派俞調”。在單檔演唱《長生殿》時,在“夏調”基礎上,發展形成流派唱腔“楊調”(亦以楊小名阿龍而稱“龍調”),以激越深沉為特色。代表作有《劍閣聞鈴》、《昭君出塞》等。有一定寫作能力。1961年與費一葦合作將彈詞《西廂記》演出本整理成文字本,並於1983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80年代後期將所說《長生殿》整理為閱讀本。1992年獲中國第二屆金唱片獎。與何占春(中國評彈理論家) 有數十年的交情。

2.楊振雄男,1941年閏6月生,江西省九江市人。江西九江師專教授。1962年7月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任九江師專中文系黨支部書記、中國寫作學會全國師專寫作教學研究中心常務理事,江西省寫作學會副會長。長期在高校從事《寫作》、《套用寫作》、《美學概論》、《秘書學》等課程教學,兼及教學管理。曾任九江師專教務處副處長、處長,中文系系主任等職。出版專著《散文論集》(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教材《高考作文35年》(副主編,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寫作學教程》(副主編,江西高校出版社)、《寫作》(編委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實用寫作大全》(編委,遼寧人民出版社)等。發表現當代散文作家作品研究、創作心理研究論文20餘萬字。

陳雲題詞

1988年1月5日陳雲同志寫信給何占春,隨信寄去四個條幅,分別贈送給吳宗錫、何占春、楊振雄。送給楊振雄兩個條幅,一幅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幅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說:楊振雄在1962年為我畫過一個扇面,以此為報。聽了《西廂記》50多回的錄音,楊振雄的書藝極好。

藝術評價

1.楊振雄

當代評彈屆的藝術家中,真正將評彈拔高為表演藝術的非楊振雄莫屬,同時期的藝人中很難找出能同楊振雄表演風格相接近的人來,他表演過程中的投入度也是超出其他藝人的,聽楊振雄的書給我的感覺是同時享受崑劇,京劇,評彈的綜合魅力,要將這三門藝術之長溶為一體說說容易,真正做到的也只有他了.

先說唱吧,他的楊調是在夏荷生的夏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由於楊振雄在彈唱時注重人物性格的表達,通過嗓音的忽高忽低,時而停頓時而拖長音,在每句的結尾更是用足韻味,顯得每句較慢,故他在三弦的伴奏上採用快而有力的彈奏來化解唱時的慢,緊彈慢唱是他唱腔的一大特色.楊振雄小嗓的運用無與倫比,他的俞調功力尤為深厚,其間的大小嗓轉換可說天衣無縫,本人比較偏好男唱俞調,因為中間的真假嗓轉換的聲音是女聲俞調唱不出的,楊振雄的小嗓在其演唱俞調時表現得最為出色,在<<宮怨>>;一曲中僅開頭西宮二字就足顯出口不凡,聲音落地不飄,亮而不刺耳.

他的說表又有其特別之處,我歸納為典雅練達,激情充溢.由於楊振雄對崑曲情有獨鍾,深得俞振飛,徐凌雲的傳授,所起的生角更是充滿了書卷氣,以笑聲為例,我聽到的楊振雄的笑同俞振飛的笑幾乎如出一轍,在<<;長生殿>>;的絮閣爭寵中所起的唐明皇一角,一句"妃子啊"同當年俞振飛的表演不相上下.不光生角,其他各種性格的人物他都表演的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印象深刻的有<<;武松>>;中武大郎,兄弟重逢時的"快活煞哉",別兄時的"捨不得咯我的好兄弟",到死前的慘叫"好兄弟啊倷要替我報仇啊",句句聲情並茂,讓人不得不佩服楊振雄的表演力.

個人作品

(1)《評彈楊調唱腔選》“楊調”為評彈藝術家楊振雄所創,是他在“夏調”的基礎上,吸收崑曲中某些唱腔因素。根據自己寬厚明亮的嗓音特點,將其熔於一爐而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嶄新唱調。“楊調”的表現力極強,高亢處剛勁挺拔,石破天驚;委婉處一唱三嘆,細流涓涓。他所唱的“陳調”、“俞調”也與眾不同,有濃郁的楊派風味。

楊振雄 楊振雄

本專輯旨在全面反映楊振雄的唱腔塑造人物的高超藝術,所選唱段中既有儒雅的寶玉,又有剛烈的武松;既有端莊的王昭君,又有淫蕩的潘金蓮。人物反差如此之大,而楊振雄唱來卻遊刃有餘,入木三分,令人擊節嘆賞。01 晴雯·夜探 5:14

02 獵虎記·逼反 8:56

03 昭君出塞 11:21

04 西廂記·拜月 9:27

05 武松·窺叔 7:18

06 武松·殺嫂 5:08

07 黛玉焚稿 11:32

08 蝴蝶夢·母子會 3:29

(2)《俞調名家系列之3 楊振雄專集》

俞調是蘇州彈詞一種影響很大的流派唱腔,據說由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彈詞藝人俞秀山所創。演唱以假嗓為主,音程高低迂迴,鏇律纏綿悱惻,長於抒情。

楊振雄 楊振雄

楊振雄(一九二零年四月至一九九八年八月),以彈唱《大紅袍》和《描金風》二書聞名的彈詞名家楊斌奎長子九歲從父習藝,一年不到就由父親帶上台“插邊花”唱開篇說書。十九歲離父獨立發展。一九四零至一九五零年代成功編說《長生殿》和《武松》兩書;一九五三年師從黃異庵習唱長篇彈詞《西廂記》。楊振雄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形成了以“雅”為特色的卓爾不群的楊派書藝,而楊調和俞調也成為楊振雄聲腔藝術同等重要的兩大組成部分。

楊振雄俞調的淵源也是朱介生的新俞調,但其中又有老俞調平穩周正的影子。他將楊調亦緊亦散、或激越或沉鬱的演唱特點帶入他的俞調唱中,形成極具個人特色的楊派俞調,對俞調唱腔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恪守俞調下手唱腔的傳統,抱琵琶彈唱。起腔落腔悉循法度,運腔完滿周正,高翻時內斂挺拔,低走時沉鬱綿長,唱來聲情並茂、婉約可人。

楊振雄是男腔俞調最後的高峰。

1.宮怨 (彈詞開篇) 1979年錄音

2.西廂記-操琴(一)

3.西廂記-操琴(二)

4.西廂記-拜月

5.西廂記-佳期

6.西廂記-鬧柬

7.西廂記-長亭

8.宮怨(彈詞開篇])1955年錄音

3)DVD長篇彈詞武松

楊振雄 楊振雄

楊振雄(一九二零年-一九九八年)、楊振言(一九二一年-二零零八年)昆仲自幼隨父楊斌奎學藝。一九五四年起兩人拼檔彈唱長篇彈詞《武松》、《西廂記》、《白求恩大夫》等書。楊雙檔以其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精湛的書藝享譽書壇。一九四九年楊振雄與費一葦合作將古典文學名著《水滸》中的武松故事改編為長篇彈詞《武松》。為了更好地塑造武松這一人物,他虛心向有“活武松”之稱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請益求教,如饑似渴地從蓋老的表演藝術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這部書的演出,使楊雙檔的說表、彈唱、腳色表演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提高。一九八三年楊振雄、楊振言採制了長篇彈詞《武松》主要回目的影像節目。有道是“大書一股勁,小書一段情”,而《武松》兼有報仇雪恨之勁、弟兄情深之情。該書不僅書情跌宕起伏、動人心魄,更充分展示了楊雙檔鼎盛時期搭扣緊湊、神完氣足的彈唱藝術的超凡魅力,精彩非常,是評彈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極具欣賞價值和典藏價值。

相關詞條

楊調

楊調是彈詞世人楊振雄(1920年生,江蘇蘇州人)所創的唱腔流派。因楊振雄小名阿龍,故又稱龍調。楊調發揮了彈詞唱腔的吟誦體特色,適當融入抒情成分。他不務鏇律的花俏華麗,著重於人物內心的刻畫。並吸收崑曲的發聲、潤腔方法,唱時,真假嗓並用,轉換自如,音域寬廣。常根據感情需要自由行腔,並以跌宕起伏的散板形式和句末頓挫分明的長拖腔,同時,加上速度快、跳躍性強的戲劇效果。其唱腔雄健、豪放、聲閎氣貫,間有淒切蒼涼之處,激情撼盪,感染力較強。除了《長生殿》書中唱篇外,代表性唱段有開篇《劍閣聞玲》、《昭君出塞》、《紫鵑夜嘆》及《武松·打虎》、《晴雯·夜探》等選曲。

楊調保持了彈詞單檔說書,說和唱緊密結合的特點。說中有唱,唱中有說,包括口中八技,如《劍閣聞鈴》前面的馬蹄聲,《昭君出塞》中的鴉噪風嘯,《打票車》前的氣笛車輪聲,《武松打虎》中人物的說白等等,對設造意境,強化氣氛,表達感情都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楊振雄有時將彈詞牌子曲,吸收進自己的唱腔,如《武松打虎》中的海曲,《打票車》中的滾繡球等,以加強表現力,並使之與楊調風格相統一,融為一體。楊調在演唱現代題材的書目《白求恩大夫》、《丹心譜》等時,又有新發展。

楊振雄具有深厚的俞調功底。他所唱的開篇《宮怨》和彈詞《西廂記》中鶯鶯、張生的唱篇,所用俞調都帶有濃烈的風格特色,能細緻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委婉動聽,聲情並茂。其真假嗓的運用,拖腔的深沉下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人稱楊派俞調。

楊斌奎

楊斌奎,男,蘇州彈詞演員。江蘇蘇州人。

10歲起從趙筱卿學《描金鳳》、《玉夔龍》。出道後,先與趙筱卿拼檔,充下手;又與陳鴻奎短期拼檔後一度放單檔。40歲後進入上海。曾在猶太富商哈同私邸“愛儷園”做長堂會10餘年。由於唱堂會需要,並得府邸中文人協助,編說彈詞《東周列國志》及《太真傳》(後發展為《長生殿》)。之後,先後與長子楊振雄、次子楊振言拼檔。

作品及貢獻演出書目除《大紅袍》、《描金鳳》外,還曾說過《華麗緣》等。1950年參加書戲《小二黑結婚》、《三雄懲美記》演出。1951年編說長篇彈詞《漁家樂》。1954年參加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曾與楊德麟拼檔說唱《描金鳳》、《四進士》等,並參加中篇《神彈子》、選回《拋頭自首》、《怒碰糧船》等的整理及演出。說表不溫不火,穩健老到。腳色分寸感強,恰到好處,海瑞、錢志節、陸子文等均其擅場。後在上海市人民評彈團學館任教。

1947至1948年曾當選為上海評彈協會理事長。1949年任上海評彈改進協會會長。1962年任上海市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傳人除二子外,另有徒周劍虹、浦振方、張振華等。

出生: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逝世:1972年,農曆壬子年

盤點上海評彈團演員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上海評彈團的前身——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成立,至今已五十餘年了。半個世紀以來,上海評彈團的幾代文藝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出人、出書、走正路”,為評彈這一江南奇葩的盛開不敗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劉天韻| 蔣月泉| 唐耿良| 張鴻聲| 張鑒庭| 姚蔭梅| 周雲瑞| 朱慧珍| 徐雪月| 陳希安| 張鑒國| 王柏蔭| 姚聲江| 吳劍秋| 韓士良| 謝毓菁| 程紅葉| 陳紅霞| 嚴雪亭| 楊仁麟| 蘇似蔭| 楊德麟| 吳子安| 徐麗仙| 吳君玉| 薛筱卿| 楊斌奎| 楊振雄| 楊振言| 張維楨| 江文蘭| 徐雪花| 華士亭| 華佩亭| 薛惠君| 朱雪琴| 張效聲 | 郭彬卿| 張振華 | 馬小虹| 張如君|劉韻若| 饒一塵| 陸雁華| 余紅仙| 趙開生| 石文磊| 吳靜芝| 孫淑英| 沈偉辰| 沈世華| 江肇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