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中國音樂教育家,篆刻藝術家。號粟翁。1885年6月生於南京,1962年1月20日病逝於同地。他幼承家學,熟讀詩書,有較深的中國古典文學根底。1901年考入南京江南格致書院,3年後在該院畢業,便出國留學,入法國貢德省大學理學院,同時自學音樂理論和鋼琴。1910年畢業,並獲士魯斯大學理學院化學工程師證書。同年,考入日內瓦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和音樂理論。其間,曾在伯爾尼大學音樂會上,演奏他所創作的樂曲《反對戰爭者之呼聲》,表達了他對當時正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憎惡之情。1918年回國,他回響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號召,入北京大學,致力於藝術教育事業。1920年,與蕭友梅一起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並先後在北京大學文理學院、京師女子大學二部音樂系、北京女子文理學院等校任教授。1927年,北洋政府強令取消北京各院校的音樂系,他憤然在國樂改進社的《音樂雜誌》上撰文,提出抗議和呼籲。1932年,就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1937年,日軍侵占北平,他被迫離職避居。1938年起,在重慶曆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教授、國立音樂院院長、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主任等職。1947年在南京任全國音樂學會理事長、禮樂館編纂、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教務主任兼教授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江蘇省文史研究館任職。
榮譽
楊仲子是中國近現代較早的音樂教育家之一。他知識淵博,多才多藝,還兼學文學、詩歌,尤其愛好篆刻及書法。早在20年代,他的篆刻就與齊白石齊名。徐悲鴻稱他是“以占卜文字入印的第一人”。
成就
1920年夏,他回國後,立即投人到倡導音樂教育的行列中去。他與從德國學成歸來的蕭友梅等四處奔波,竭力請命,克服重重困難,於是年秋,開闢了我國第一個現代音樂教育的園地—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科,翌年獨立為音樂科。後又演變為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並任系主任兼鋼琴教授。還先後任北大音樂研究會、北大音樂傳習所鋼琴導師,並參與北大管弦樂隊的演出,以鋼琴代替所缺聲部,為20世紀中國第一個公演的管弦樂隊成員之一。1925年,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改組為藝術專門學校,增設音樂系,任系主任兼鋼琴教授。他身體力行,在兼顧繁重的行政事務的同時,親自執教,往返於多所學校授課,勞盡心力。
1927年,北洋軍閥政府以“音樂有傷風化,無益於社會人心”為辭,下令取消音樂教育。這種暴力強權,使現代專業音樂教育之萌芽遭嚴重摧殘。對此,楊仲子聯合音樂界同仁奔走呼號,經各方竭力維護,僅存北平國立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為維護初創的音樂教育事業,他置個人安危於度外,挺身而出,撰文《質疑》向軍閥政府提出質詢,為中國音樂教育界請命。該文從音樂的國際到國內、從歷史到現狀、從學術到政治、從文化到教育等14個方面,闡明了在中國施行音樂教育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並敦促對取消音樂教育負有解答之責的當局必須“將其所有正當之理由,一一公布於世”。文章言辭激烈,正氣浩然,是一篇維護現代中國音樂教育生存權益的戰鬥檄文,體現了一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家所應有的崇高品質與開拓精神。
1928年6月,為恢復北京現代音樂教育機構擬籌建北平音樂學院期間,楊仲子參照世界各國音樂教育之先例,並斟酌國內具體情形,在撰寫《請並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女子大學音樂專科,改設國立北平音樂學院計畫書》和《擬國立北平音樂學院組織大綱草案》中,除詳具建院理由、設備組織經費、院址等具體項目之外,還明確地提出了“介紹世界音樂及改革國樂,而養成音樂專門人才”的中西兼容的辦學宗旨。學科建設則按專科和本科分設理論、鋼琴、提琴、聲樂、國樂五系,並設專攻高級音樂的選科與研究科等等。在這些音樂教育諸項方案中,他突出地將改進國樂、設立國樂系作為辦學的重要內容。這些措施體現了他對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歷史發展的正確認識,也同時反映了他對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偉大構想。在此期間,他還婉拒了南京中央大學的電請,留守北平,以實現建立南北兩個音樂學院的願望。後來音樂學院雖未成立,但歷史已經證明,他對於辦學模式的構想是合乎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科建設原則的。
1932年,楊仲子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北平淪陷。他決意不在日寇手下工作。投敵的某些人一再勸說他出任藝術學院院長,均被拒絕。不久,他喬裝打扮,離開北平,繞道香港越南,經雲南、貴州到大後方重慶,任重慶白沙國立女子師院音樂系主任兼教授。從20一30年代的十多年間,他在傳授西方音樂、建立中國音樂高等教育制度、倡導民族音樂等方面,建樹良多。
1940年,國立音樂院在重慶青木關成立。1941年,楊仲子出任院長。他依五年制專科制設立國樂系和西樂系,後者又分為理論作曲組、鍵盤樂器組、管弦樂器組、聲樂組及附設實驗管弦樂隊,初步實現了他20年代提出的辦學構想。在此期間,他更加關心災難深重的祖國音樂教育事業,特別關心進步青年的成長。為了維護因參加抗日組織而被捕的學生的安全,先生當面與教育部長、中統局頭目陳立夫發生衝突。不久,先生因此而
先後調任音樂教育委員會主任、國立禮樂館兼任編纂等閒職。1947年任南京戲劇專科學校教授,曾構想創建樂劇學系,但因種種困難未果而終。1949年後,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1962年逝世,享年77歲。
作品
楊仲子一生致力於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開創和具體教學工作,同時在學術研究和音樂創作領域也有涉及。遺憾的是,在時局動盪的年代,大部分手稿、作品都在戰火中散失,致使他的生平事跡以及音樂成就鮮為人知。其見諸記拳琢和存留的作品有:《初戀》、《瀑布之下》、《冰泉的琴韻》、《晨曦》、《斜陽》、《反對戰爭者之呼聲》、《僑工之歌》、《梅語》等。此外,他還翻譯撰寫了《西洋音樂辭典》、《音樂教授法》等。還撰有《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簡單的報告》一文。在這篇報告中闡發了他的音樂思想,認為“音樂對於個人是陶養性情,對於社會是移風易俗”。
主張思想
他力主“以音樂的美感去改造社會、改造人生”。這與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不謀而合。他所提倡的改進國樂的主張,以及對民族音樂發展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倡導,為中國民族音樂事業的復興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