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鱗肋毛蕨

棕鱗肋毛蕨

棕鱗肋毛蕨,頂部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線形。先端纖維狀並捲曲,全緣,薄膜質,銹黃色。葉簇生。特產於四川,生竹林下,海拔600~800米的地方。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名:棕鱗肋毛蕨CtenitispseudorhodolepisChingetC.H.Wang

科名:叉蕨科Aspidiaceae

屬名:肋毛蕨屬Ctenitis

分布:特產四川(峨眉山)

生竹林下,海拔600~800米。[1]

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1米。根狀莖直立,粗1.5~2厘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線形,長1.5~1.8厘米,先端纖維狀並卷曲,全緣,薄膜質,銹黃色。葉簇生;葉柄長50~60厘米,基部粗5~6毫米,深禾稈色,上面有兩條縱溝,基部以上密被鱗片,鱗片狹披針形,長約3毫米,先端纖維狀,近全緣,薄膜質,棕色並有深虹色光澤;葉片三角形,長40~50厘米,基部寬35~4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心臟形,三回羽狀至四回羽裂;羽片8~10對,下部幾對近對生,斜展,間隔1~1.5厘米,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長20~30厘米,基部寬10~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而不對稱,柄長2~3.5厘米;第三對羽片起為闊披針形,長14~18厘米,基部寬4~5厘米,基部截形;基部羽片的一回小羽片8~10對,互生,上先出(第二對羽片起為下先出),稍斜向上,間隔2~3毫米,下部幾對的柄長3~4毫米,向上的無柄,基部下側一片最大,披針形,長8~10厘米,基部寬3~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二回小羽片10~12對,互生,稍斜向上,間隔1~2毫米,無柄,橢圓披針形,長1.5~2厘米,基部寬5~6毫米,鈍頭,下部兩對的基部闊楔形,向上的基部下側顯著下延,邊緣具粗鋸齒或深羽裂達2/3;

裂片5~6對,稍斜向上,橢圓三角形,長2.5~3毫米,寬約2毫米,短尖頭,全緣。葉脈羽狀,小脈5~6對,單一或二叉,斜展,兩面疏被有關節的棕色毛。葉紙質,乾後暗綠色,葉緣疏被有關節的棕色睫毛;葉軸及羽軸禾稈色,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棕色毛,兩面均被披針形的鱗片。孢子囊群圓形,每末回小羽片有4~6對,生小脈下部或分叉處,較近主脈;囊群蓋紅棕色.

植物之叉蕨科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