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軸牙蕨

毛軸牙蕨

毛軸牙蕨,隸屬於叉蕨科、牙蕨屬。植株高達1.5米。根狀莖短,主要分布在廣東、雲南等地。全草具有清熱止血的功效。能夠治療痢疾,衄血,便血,淋濁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1.5米。根狀莖短,斜升至近直立,粗約2厘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達1.5厘米,先端長漸尖,全緣,膜質,暗棕色。葉簇生;葉柄長達60厘米,基部粗7-8毫米,棕禾稈色,上面有深溝,光滑無毛;葉片橢圓形,長60-80厘米,基部寬達30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截形,二回羽裂;羽片約15對,互生,下部的相距6-7厘米,斜向上,下部的有短柄,向上部的無柄,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0-25厘米,基部寬3-4厘米,先端長漸尖至近尾狀,基部上側近心形,下側斜截形,深羽裂達1/2-2/3;裂片約25對,互生,彼此以2-3毫米的間隔分開,缺刻上有一尖齒,斜向上,鐮狀橢圓形,長1-2厘米,基部寬6-8毫米,圓鈍頭,邊緣有淺鈍鋸齒。葉脈在裂片上為羽狀,小脈約10對,斜向上,二至三叉,兩面稍隆起,上面光滑,下面偶被有關節的灰白色柔毛,基部一脈出自主脈基部而達於缺刻,有時偶於缺刻以下聯結;主脈兩面均隆起,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有關節的灰白色柔毛。葉厚紙質,乾後灰褐色,兩面均無毛;葉軸暗禾稈色,疏被有關節的灰白色柔毛或近光滑,上面有淺闊溝,溝旁有隆起的脊;羽軸禾稈色,兩面均隆起,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有關節的灰白色柔毛,基部與葉軸連線處密被棕色的剛毛。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小脈上側分叉的頂端或近頂端,在主脈兩側各有1列,每裂片有6-8對;囊群蓋圓腎形,灰白色,薄膜質,上面被毛。染色體2n=82。

分布習性

廣東(高要,鼎湖山、信宜)、雲南(西雙版納、河口、金屏)。生山谷密林下溪邊,海拔100-500米。緬甸、越南、寮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等亞洲熱帶地區也產之。
模式標本產地:廣東(高要)。

功能用途

分類:醫藥
全草:清熱止血。用於痢疾,衄血,便血,淋濁。
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藥材認識

【出處】始載於《蕨類名詞及名稱》。
【拼音名】MáoZhóuYáJué
【英文名】Pteridrys
【來源】
藥材基源:為三叉蕨科植物毛軸牙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drysanstralisChing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原形態】植株高80-160cm。根莖斜升,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30-80cm,深禾稈色,基部以上光滑;葉片紙質,長圓形,長40-80cm,寬25-35cm,僅葉軸、羽軸和中脈略有灰色短剛毛,二回羽狀半裂;羽片披針形,長20-30cm,寬3-4cm,漸尖頭,基部略變狹,半羽裂;裂片長圓形,邊緣具疏淺缺刻;側脈羽狀分叉,通常裂片基部上側一脈出自中脈基部,下側一脈出自羽軸。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於分叉側脈的上側小脈先端;囊群蓋小而圓形。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400m的雜木林下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雲南等地。
【性味】苦;涼
【歸經】肝;大腸;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主痢疾;衄血;便血;淋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清熱止血的功能。用於痢疾、衄血、便血、小便淋濁等。
【摘錄】 《中華本草》

植物之叉蕨科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