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鱗肋毛蕨

鑽鱗肋毛蕨

鑽鱗肋毛蕨,學名Ctenitis thrichorhachis (Hayata) H. Ito,叉蕨科肋毛蕨屬植物。株高1.2~1. 4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1.5~2厘米,頂部與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1~2厘米,先端纖維狀並稍捲曲,全緣,厚膜質,褐棕色。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鑽鱗肋毛蕨

種拉丁名:Ctenitisthrichorhachis(Hayata)H.Ito

科拉丁名:Aspidiaceae

屬中文名:肋毛蕨屬

屬拉丁名:Ctenitis

國內分布:特產台灣(阿里山)。

中國植物志:6(1):026

形態特徵

株高1.2~1.4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1.5~2厘米,頂部與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1~2厘米,先端纖維狀並稍捲曲,全緣,厚膜質,褐棕色。葉簇生;葉柄長70~80厘米,基部粗6~8毫米,栗棕色,上面有淺溝,基部以上疏被平展的鑽形鱗片;葉片三角形,長60~65厘米,基部寬50~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臟形,近四回羽狀;羽片7~9對,下部幾對近對生,向上的互生,間隔1~1.5厘米,斜向上,基部一對的柄長2~3厘米;基部最大一對羽片三角狀披針形,長35~40厘米,基部寬約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而不對稱,其下側略伸長,近三回羽狀;基部羽片的一回小羽片8~10對,互生,間隔約1.5厘米,近平展,基部一對的柄長3~4毫米,其下側最大的一片為鐮狀披針形,長10~12厘米,基部寬約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截形,近二回羽狀;二回小羽片8~10對,互生,間隔5~7毫米,近平展,有短柄或近無柄,三角狀披針形,長約2厘米,基部寬約1厘米,圓鈍頭,基部近截形,羽裂幾達二回小羽軸;裂片約6對,稍斜向上,彼此接近,基部上側一片最大,橢圓形,長7~8毫米,基部寬約3毫米,圓鈍頭,基部下側稍下延,兩邊近全緣或有疏微齒。葉脈羽狀,小脈3~4對,單一,斜向上,上面不明顯並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稍隆起並疏被貼生的淡棕色細毛。葉堅紙質,乾後淡褐色;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淺溝並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兩面疏被與葉柄上部的同樣的鱗片。孢子囊群圓形,每裂片有1~2對,位於裂片上部,生於上側小脈中部以下;囊群蓋圓腎形,近全緣,膜質棕色,宿存。

植物之叉蕨科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