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油

棕油,植物油,提取自油棕子,是第二大食用油,馬來西亞和印尼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棕油生產國。

棕油

棕櫚油基本情況

棕油是一種植物油,提取自油棕子,是續大豆油之後的第二大食用油。除此之外,棕油也被作為生物柴油使用。馬來西亞和印尼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棕油生產國。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中榨取出來的,棕櫚樹原產西非,18世紀末傳到馬來西亞,逐漸在東南亞地區廣泛種植。目前,東南亞、南美洲、非洲的很多國家都種植棕櫚樹。棕櫚果經水煮、碾碎、榨取工藝後,得到毛棕櫚油,毛棕櫚油經過精煉,去除游離脂肪酸、天然色素、氣味後,得到精煉棕櫚油(RBD PO)及棕櫚色拉油(RBD PKO)。根據不同需求,通過分提,可以得到24度、33度、44度等不同熔點的棕櫚油。棕櫚油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及抗氧化性,在食品工業以及化學工業領域均有廣泛套用。棕櫚果實中脂肪酶或脂肪酸過氧化氫酶的水解使得棕櫚油的品質不夠穩定,需要採取在儲罐中充填氮氣等方法來保證其質量。

(一)棕櫚油的發展歷史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來的,它被人們當成天然食品來使用已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油棕是一種四季開花結果及長年都有收成的農作物。油棕的商業性生產可保持25年。油棕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產油植物,棕櫚樹通常2-3年開始結果,8-15年進入旺產期,到18-20年後開始老化、產量降低,這個時候通常需要砍掉重植。棕櫚果生長在棕櫚樹的大果串上,每個果串大約有棕櫚果2000多個。棕櫚油的原產地在西非。1870年,棕櫚樹傳入馬來西亞,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裝飾植物。直到1917年才進行第一次的商業種植。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馬來西亞為了減少對橡膠和咖啡的貿易依賴,開始大規模提高棕櫚油的產量。現在經過改良後的棕櫚產品已經廣泛在熱帶地區的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種植。其中棕櫚油產量高度集中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二)棕櫚油的生產工藝

人們通過水煮、碾碎、榨取的過程,可以從棕櫚果肉中獲得毛棕櫚油(CPO)和棕櫚粕(PE);同時在碾碎的過程中,棕櫚的果子(即棕櫚仁)被分離出來,再經過碾碎和去掉外殼,剩下的果仁經過榨取得到毛棕櫚仁油(CPKO)和棕櫚仁粕(PKE)。油棕果實中含兩種不同的油脂,從果肉中獲得棕櫚油;從棕櫚種子(仁)中得到棕櫚仁油,這兩種油中前者更為重要。以上所有的這些產品,均被有效的套用於食品、化工、農業等領域。可以說棕櫚是一種很好的經濟類植物。
經過上述初級階段的榨取之後,毛棕櫚油和毛棕櫚仁油被送到精煉廠精煉,經過去除游離脂肪酸、天然色素、氣味後,成為色拉級的油脂—精煉棕櫚油(RBD PO)及棕櫚油色拉油(RBD PKO)。經過精煉的棕櫚油在液態下接近於無色透明,在固態下近白色。此外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棕櫚油還可以經過進一步的分餾、處理,形成棕櫚油酸(PFAD)、棕櫚液油(簡稱OLEAN)、棕櫚硬脂(簡稱STEARINE或ST)。油棕果實里含有較多的解脂酶,所以對收穫的果實必須及時進行加工或“殺酵”處理,棕櫚毛油容易自行水解而生成較多的游離脂肪酸,酸值增長很快,因此要及時精煉或分提。
棕櫚油中富含胡蘿蔔素(0.05%-0.2%),呈深橙紅色,這種色素不能通過鹼煉有效地除去,通過氧化可將油色脫至一般淺黃色。在陽光和空氣作用下,棕櫚油也會逐漸脫色。棕櫚油略帶甜味,具有令人愉快的紫羅蘭香味。常溫下呈半固態,其稠度和熔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國際市場上把游離脂肪酸含量較低的棕櫚油叫做“軟油”,把游離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棕櫚油叫“硬油”

(三)棕櫚油的營養成分

棕櫚油也被稱為“飽和油脂”,因為它含有50%的飽和脂肪。油脂是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三種成分混合構成的。人體對棕櫚油的消化和吸收率超過97%,和其他所有植物食用油一樣,棕櫚油本身不含有膽固醇。
作為一種飽和度較高的油脂,棕櫚油曾經被推測有可能會增加人體血清中膽固醇含量。但經過許多專家進一步的實驗論證,發現食用棕櫚油不但不會增加血清中的膽固醇,反而有降低膽固醇的趨勢,原因是大量研究數據顯示,不同的飽和脂肪酸對血脂的影響是不同的,棕櫚油中富含中性脂肪酸,促使膽固醇提高的物質在棕櫚油中含量微乎其微(1%),棕櫚油中富含的天然維他命E及三烯生育酚(600-1000mg/kg)、類胡蘿蔔素(500-700mg/kg)和亞油酸(10%)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益。一些研究人員曾針對不同的人種(歐洲、美洲、亞洲)分別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棕櫚油是一種完全符合人體健康需要的食用植物油。

(四)棕櫚油的主要用途

棕櫚油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含飽和脂肪酸比較多,穩定性好,不容易發生氧化變質。二是棕櫚油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A(500-700ppm)和維生素 E(500-800ppm)。將棕櫚油進行分提,使固體脂與液體油分開,其中固體脂可用來代替昂貴的可可脂作朱古力;液體油用作涼拌、烹任或煎炸用油,其味清淡爽口。大量未經分提的棕櫚油用於制皂工業。用棕櫚油生產的皂類能起耐久的泡沫和具有較強的去污能力,棕櫚油還可用於馬口鐵的鍍錫及鋁箔的碾壓。因此,棕櫚油在世界上被廣泛用於餐飲業、食品製造業及油脂化工業。

棕櫚油在餐飲業的套用

歷史表明,人類將棕櫚油套用於餐飲已經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與其它食用油脂相比,棕櫚油產品在煎炸、燒烤食物方面表現出更大的優勢,這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獨具良好的抗氧化性(耐炸性):這主要是因為棕櫚油不飽和度適中,不含亞麻酸,富含的天然維他命E及三烯生育酚則是天然的高效抗氧化劑,這使棕櫚油與其它油脂相比更適用於煎炸、燒烤食品。
(2)由營養的脂肪酸組成:棕櫚油有50%的不飽和脂肪酸,無反式酸,不易與酸質聚合。
(3)經濟性:用油的成本一直是餐飲業選擇煎炸、燒烤用油的重要考慮因素。油棕是一種高產的多年生油料植物,其一次栽種可收穫20年左右,而且單位面積年產油量遠比其它植物油料高,並且產量相對穩定,這些都促使棕櫚油成為世界上最具價格優勢的食用植物油。油棕櫚是最多產的油料作物。一公頃土地平均每年生產3.5噸棕櫚油和0.4噸棕仁油。其生產效率大大高於同類植物油,這也意味著每公頃棕櫚油的產量為大豆9-10倍。
在我國,目前食用精煉棕櫚油主要指標是熔點不超過24℃-33℃,用於食品(速食麵、麵包、餅乾等)的煮炸方面,每年的需要量占進口量的絕大部分。

棕櫚油有害的各種說法

一、棕櫚油是一類脂肪酸的混合物,熔點為40度的棕櫚油(註:指要達40度才能熔化成液體的棕櫚油),只能用於做肥皂和化妝品;熔點為24度的,可以用來炸速食麵和做糕點;熔點為12度的可以作為食用植物油。但現在市場最容易獲得的是熔點為24度的棕櫚油。這樣的棕櫚油,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豬油還高,吃了易得冠心病、高血壓等病。
二、棕櫚油是植物油中品質最差的一種,它含反式脂肪酸,長期食用不利於人體健康。棕櫚油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超過50%,營養品質比豬油還差。當溫度降低時,它會與豬油一樣凝結成白色固體。長期食用棕櫚油會造成人體血清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導致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速食麵中油脂是棕櫚油,麥當勞、肯德基使用的是棕櫚油。
三、在美國FDA要求標註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之後,世界人民都對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氫化植物油深惡痛絕。就連麥當勞等各大西式快餐店,也紛紛宣稱,自己已經把炸雞塊炸薯條的油換成了棕櫚油,不再使用含有氫化植物油的煎炸油。
不單是快餐店,為了順應消費者的要求,很多食品製造商都把原來用起來得心應手的氫化植物油產品換成了天然棕櫚油。由於棕櫚油價格較低,烹調時油煙較少,製作食品時口感好,顏色又明艷美麗,它已經成為食品製造商的新寵。
棕櫚油從棕櫚的果肉中提取出來的油脂,其中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約各占一半。不過,它和棕櫚仁油和椰子油不同,飽和程度比後者降低了35%。椰子油幾乎是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一種天然油脂,所以它比牛油還要“硬”。而棕櫚油在氣溫溫暖時仍然能夠基本上保持液態。它富含胡蘿蔔素和生育三烯酚(一種天然維生素E,生物活性比合成維生素E高),營養價值較動物脂肪高。
棕櫚油還有個很不錯的特點,就是它可以進行“分級”加工。也就是說,榨油之後,通過一些後續物理處理,可以把棕櫚油分成熔點不一樣的幾種產品。其中有的產品集中了棕櫚油當中的飽和脂肪酸,室溫下更多地呈現半固態,甚至固態;也有的產品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室溫下呈現液態。那些液態的棕櫚油組分,含有比較多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常常被加入各種調和油當中,用來平衡脂肪酸的比例。
其中,那些室溫下呈現半固態和固態的產品,比較類似於豬油、牛油、黃油的狀態,也就被人們用來替代動物脂肪,用來替代氫化植物油,製作各種點心、餅乾、煎炸食品等。問題是,這樣的油,胡蘿蔔素、維生素E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等有益健康的成分已經基本喪失,與豬油、牛油相比,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優勢。
日本人非常注意油脂的健康,一直不贊成在食品中大量使用這種棕櫚油,而我國則是棕櫚油和氫化植物油同時大量使用,直有泛濫之勢。日本人擔心的理由也是充分的,因為棕櫚油所富含的是16碳的棕櫚酸,而棕櫚酸升高血脂的作用較強,大量攝入時是否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仍然還是令人憂慮的問題。
近年來有一些動物研究和人體研究證實,純的棕櫚油對於控制血脂具有良好的影響,和橄欖油一樣具有降低“壞膽固醇“(LDL),升高“好膽固醇”(HDL)的效果。這使人們略感安心。雖說如此,對於是否要多吃棕櫚油的問題,在學術界仍有一定爭議,因為那些半固態的棕櫚油,和純的棕櫚油成分不一樣,很可能對心臟並沒有什麼好處。
此外,還要小心那些寫著“棕櫚油”實際上使用氫化棕櫚油的產品。因為棕櫚油和豆油、菜籽油一樣,也可以進行氫化,變得非常硬,並產生一些反式脂肪酸。氫化的棕櫚油也很受歡迎,它們可能在冰淇淋中藏身,還可能在含有代可可脂的朱古力當中替代可可脂,充當滿足口感的重要角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