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武術

簡介

所屬地區:山東·濟寧·梁山縣

文化遺產名稱:梁山武術

遺產編號:Ⅵ-20

遺產類別:雜技競技

梁山武術梁山武術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梁山縣

遺產級別:

淵源

梁山是水滸英雄故事的故鄉,是歷代群雄嘯聚、反壓迫反剝削的地方;同時,又是被譽之為“國寶”——中華武術的四大發祥地之一。因此,不僅在國內一向與河南少林、湖北武當、四川峨嵋齊名,而且;因一部古典歷史巨著《水滸傳》馳名天下。

梁山弟子梁山弟子

長期生活在梁山這片沃土上的人們崇尚武術,自古以來,民間習武之風盛行。素有“喝梁山的水,都會伸伸胳膊踢踢腿”之說。縱觀古今,在中華大地上,水泊梁山可稱為當之無愧的武術之鄉。更可以自豪的是,這裡為中華武術的發揚光大做出了寶貴貢獻,為祖國培養造就了許多傑出的武術人才,為國增了光,並令世界武林有志之士所傾幕。

歷史起源

中華武術歷史悠遠久,梁山武術源遠流長。自有史料記載以來,武術就是梁山廣大民眾所喜間樂見易於開展的傳統體育活動項目。當地民間有句俗話,稱“拳打臥牛之地”意思是開展武術活動在場所要求上伸縮性較大,能有塊平坦的可容牛臥之平地,即可具備先決條件;再者,從設備、器械方面要求也不複雜,有日常生活中的棍、之類,就可以練武、習拳。不僅有強身健體作用,而且活躍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因此,每當農閒季節,當地便形成民眾性的練武熱潮。天暖時湊場院,天冷時找閒屋、挖地窖,切磋武藝,勤學苦練,幾乎村村可以見到。

梁山武術梁山武術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許多有志之士利用武術開展了反壓迫、反剝削的鬥爭。隋朝,槍已成為步兵騎兵的主要武器,馬稍也開始套用到戰場上,梁山北40公里的斑鳩店,是末農民英雄、唐代開國功臣程咬金的故里。程咬金善用板斧、馬稍,曾聚眾數百,保全一方,在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投奔李密,參加了瓦崗軍
宋朝時期,民眾尚武的風氣甚盛,大大促進了梁山武術的快速發展。至北宋末年,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持武仗義的故事就已傳為佳話。當年,武松、林沖、李逵、魯智深、燕青、楊志等英雄好漢“聚兄弟於梁山,結英雄於水泊”,采眾家所長,逐步形成了武松拳、林沖“槍”、李逵“斧”楊志刀、燕青拳、子午門功夫等拳功的規範套路,從而,豐富和升華了梁山武術。
宋徽宗宣和(公元1120年前後)年間,天下各路豪傑嘯聚水泊梁山,憑藉水泊天險,仗著精絕的武藝,殺富濟貧,除暴安良,演出了一幕幕生動感人的活劇。從此高手雲集的水泊梁山,便名冠武林,威震天下。梁山北部六工山建福寺老方仗元通,走遍天下無敵手。梁山好漢每次大仗之後,便到那裡休整、演練武藝,汲取好漢們的功夫之長,創編成梁山功夫。又因該功多在子夜、午時演練故稱“子午門”功夫。宋江等好漢招安被害後,元通把他們的後人接進六工山加以保護,免遭災難的水泊英雄也紛紛到建福寺出家為生。高俅、蔡京等奸黨,深知元通收徒百餘,由於個個武藝高強而未敢進犯。為使子午功夫不致傳入歹人,元通選出兩個出類拔萃的大弟子,言傳身教,然後再從中確定一個功夫強熟者,並雲遊他鄉,與各大門派武林名家探討切磋,取長補短,印證武功,返回後正式立為掌門人。此後,這已成為所謂門規。至今,梁山子午功夫已傳至第二十一代掌門人。

梁山武術梁山武術

明朝時期,曾在梁山杏花村法興寺任主持的主僧西竺禪師,武藝超群,武德高尚,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嫻熟的武僧,並帶領弟子3000開赴浙東沿海,配合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進行了英勇的鬥爭,明崇禎年間(約1636年)梁山西北壽張集武林高手李青山,聚眾數百,殺富濟貧,連克壽張鄆城東平張秋等縣城,一度成為農民起義首領而聲威大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