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賦學

桐城賦學

桐城賦學,認為:八股文隸屬於駢文,或稱之為駢文辭賦。 桐城賦,講究排比。 桐城賦學,講究均衡對稱的傳統美學心理。

基本信息

簡介

桐城賦學桐城賦學
桐城賦學,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研究桐城賦派的學科,是桐城學派的組成部分,是桐城賦派演繹出來的邊緣課題。

研究範圍

情形大致有三種:一、駢文包括辭賦;二、不包括駢文;三、包括駢賦而不包括其他體文學。歷史上,二分法的概念在此已經具備,只是當時的稱呼不同。徐氏所謂「新體詩的賦」即今之「散體賦」,「楚辭體的賦」即今之「騷體賦」,已成為重要的賦學觀念。賦學學者,認為“先秦本無賦”---「劉向〈詩賦略〉不足為辨體之據」、「荀卿無賦」、「《詩》非賦源」、「六詩六義無關賦體」;以為賦體之質乃「頌」,而賦體之源乃「辭」。「辭」非楚辭,乃「賦辭」,是「楚詞」的蛻變。賦,做為優美文體,網路賦予其新的定義。承襲古人,避分鋪張,言之有物,適應時代,時語入賦,結構緊湊,切忌鬆散,詞精練,減少口語,駢散合用,對仗莫空,四六為主,韻律放寬,不要冗長,字數中篇,太短如詩,太長如著。袁宏道云:“世道既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勢也。”賦,求變是適應潮流趨勢。因為文藝是為了服務大眾。否則,無市場。桐城賦學,認為:八股文隸屬於駢文,或稱之為駢文辭賦。辭賦八股,並非明清科舉考試專用文體,並非時文、時藝、制藝、經義。八股,起源於宋代,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內容以闡釋儒家經典為宗旨,性質屬於議論文,但不得發表與正統註解不同的個人意見,不能抒情敘事。其文體屬於辭賦散文,句子長短不齊,雖不用四六,不講藻飾,不用典故,不許巧設比喻,不許引用戰國以後史實,但以“代聖賢立言”模擬先秦人口氣。桐城賦,講究排比。文章結構要求有八個部分,即破題、承題、起講、前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比者,排比也。這兩扇對偶文字,是四四對句,是四六對句。用兩三句短對,是四六對,是散句對,虛詞連詞相對。扇間講究氣勢韻味,要求平仄和押韻。桐城賦學,講究均衡對稱的傳統美學心理。均衡對稱傳統模式,早溯八卦。八卦所代表的事物都是對稱的。天地、水火、山澤、風雷,以及擴而大之的陰陽、上下、君臣、男女、夫婦...生成雙作對的概念,成為一種習慣心理。上升到政治和哲學領域,及於日常生活表現。均衡對稱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的基本原則---半坡村陶器花紋圖案,殷周青銅器上雕刻,漢墓畫像磚石。古典辭賦,崇尚均衡對稱之美,正植根於民族文化土壤。劉勰《文心雕龍·麗辭》所說:“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宋王銍《四六話》云:“生事必對熟事,熟事必對生事。若兩聯皆生事,則傷於奧。若兩聯皆熟事,則無工。”。因此,桐城辭賦學,是站在文法、語法、風格等的角度來研究桐城辭賦規律的學科。潘承祥先生指出:“桐城賦學,是一門關於辭賦創作規律和辭賦文化研究的工具學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