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

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

位於炎陵西南15公里處的塘田鄉鹿原坡。鹿原坡又名白鹿原,相傳古時常有白鹿出沒,故名。民間傳說,遠古時期,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到南方巡視,為民治病,誤嘗斷腸草身亡。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中載:“炎帝神農氏晚年,為民治病,採藥到湖南,味毒草而歿,葬於長沙”。宋羅泌《路史》也說:“宿葬於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炎陵、茶陵古屬長沙郡)。公元960年,宋太祖登基,遍訪天下古陵,在“白鹿原覓見炎帝陵”,於乾德五年(967)建廟奉祀。宋代以後,炎帝陵曾多次毀於戰亂和火災,歷經10餘次大的修茸,規模不斷擴大。現炎帝陵是1988年6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復的,建築仍按皇宮式樣,但規模比清道光十六年(1837)修葺的有所改進和擴充,重修後的陵殿共分五進,在參天古木和環繞山水的陪林下,整個陵殿顯得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古樸凝重。

旅遊區概述

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
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

株洲,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中下游,北接長沙,南臨衡岳湘江繞城而過,上溯衡廣,下入洞庭長江,有"南北通衢"之稱。三國時期,吳國在此建立建寧郡,南寧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前,湘江常枯水,出現沙洲,又因此地盛產櫧樹,故稱"櫧洲",後以""、""同音,改稱株洲。其旅遊景點主要有大京風景區炎帝陵桃源洞

大京風景區

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大京風景區
大京風景區,位於株洲縣白關鄉境內,距株洲市區10餘公里,以大京水庫為中心,總面積29.7平方公里。區內崇山峻岭峰巒疊嶂茂林修竹鳥語花香。湖庫周圍阡陌縱橫中綠島,百鳥投林,翠綠的山色倒映中,山水一色。大、小溪水相嵌在崇山峻岭的腹地之中,溪水潺潺,清澈透明。婆仙嶺亦稱仙峰,相傳為七仙姑修道成處,山巔常年雲霧繚繞,朦朧迷離。金輪古寺始建於香火極盛,為景區最高點,現僅存遺址古寺飛鍾枯嶺丹霞老虎聽經獅子嘯月石港遠帆屏風夕照桃林花雨雙井清泉合為"仙峰八景"。大京風景區分為仙峰嶺京水湖屏風嶺等三大景區,包括34個景點,內有以觀賞植物為主的植物園和以富有山林野趣的野營活動基地,可在此進行森林浴野炊等活動。

炎帝陵

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炎帝陵
炎帝陵,即炎帝神農氏陵,又名天子墳。位於炎陵縣塘田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炎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祖先,上古時中國南方部落聯盟的首領炎帝又名神農氏,是傳說中農業生產的始祖農業生產工具的發明者和倡導者炎帝葬何處,晉以前無考。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載,葬於長沙。宋羅泌《路史》載:"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酃縣為南宋時由茶陵分置)。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詔令在塘田鹿源坡修建炎帝陵,建廟分前後二殿,奉祀炎帝。明清兩朝對廟陵多次重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最後一次重修。歷代帝王遇有慶賀大典,便派遣官員來陵前告祭,規模與祀舜陵相等。百姓多於端陽、中秋及傳說中的炎帝生日前來祭掃,除夕來祭掃者更多達數千人。1993年以來,湖南省人民政府多次在此舉行公祭炎帝陵典禮,同時舉行"炎黃杯"世界華僑華人龍舟系列賽炎帝陵取聖火儀式。現陵園方圓1平方公里,包括炎帝墓天池永豐亭味草亭奉聖寺天使館飛香亭龍墀行禮亭帝陵左右朝房左右碑亭帝陵前殿供奉炎帝,後殿供奉赤松子(炎帝藥師)。歷代官府皆禁止在此樵牧。1954年,主殿因朝拜者失火被焚,爾後其餘設施又多次被毀壞,終在"文革"時變成一片廢墟。1986年,政府拔款開始修復並重新規劃。1988年11月對外開放。修復與規劃總體面積7.5平方公里,控制與保護區域面積30平方公里,除恢復原有全部古建築群和炎陵十景,還重點開發獅子溶洞炎山水庫等20多處風景點,成為省級重點旅遊風景區。整個陵區古木參天風景秀麗,斜瀨水紆縈於坡前,勝似一條玉帶;遠眺雲秋山拱手峙立於西南,宛若一幅畫屏,與文物古蹟自然融為一體,環境十分幽雅。

桃源洞風景區

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桃源洞風景區
桃源洞風景區,與炎帝陵緊緊相鄰,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各種植物資源達2000餘種,脊椎動物2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0多種,重點保護動物30餘種。風景區內,還有桃源洞瀑布黑龍潭石板灘獅子岩田心裡清溪澗等景點40多處,是一個集科學考察與風景觀賞於一體的旅遊佳境。

歷史人物

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炎帝雕像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後代」。目前史學界同時支持另一種說法,即黃帝活動於黃河下游,泰山西側,炎帝活動於黃河下游,泰山東側,兩部落為了爭奪統治權,在阪泉也即逐鹿(兩者是指同一地點,皆在泰山周圍)決戰,黃帝戰勝並流放炎帝於南方(後召回),開創了華夏一統的局面。

交通指南

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株洲炎帝桃源洞旅遊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