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根據美國學者F.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團結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韓放譯第104頁):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不論是家庭、企業或政府)都有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由五項要素組成: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管理就是實行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學校為本位或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強調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學校成為自我管理、自主發展的獨立法人實體,從而提高學校管理的有效性。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美國開始廣為推行“校本管理”這一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它的核心在於致力推行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將教育的責任與權力轉移到學校層面,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學校資源(知識、技術、權力、材料、人員、時間和財政),把學校視為“自行管理系統”(Self-Management System),從而使每所學校擁有自由度和靈活性,創造性地適應教育目標,尤其適應學生的需要。校本管理模式的產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學從“外控式管理”向“內控式管理”的轉變。
校本管理改革的措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調整政府與學校的關係,擴大學校的管理自主權;
改革學校管理體系,倡導共同決策;
加強校本培訓,提高學校的決策能力;
建立信息共事機制,改善學校的信息溝通狀況;
改革獎勵機制,補償教職員工參與學校管理的努力。
目前,校本管理已成為學校管理改革的一個世界性熱點。
根據中山大學教育管理學教授黃崴的解釋:校本管理即可以理解為以學校為主體的管理:一是學校是辦學主體,學校辦學權屬於學校;二是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來確定辦學目標和任務;三是學校有關成員參與學校決策和管理,建立由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和學生、社區成員組成的參與管理和決策的組織;四是學校決策者對自己的決策及其執行負有責任。(引自中山大學黃崴教授主編“校本管理研究叢書”之李清剛著《校本管理:學校品牌的創建與運營》,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校本管理》圖書 作 者: 王全,陳太忠,何芳 著
出 版 社: 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1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504145796
定價:¥38.00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新世紀學校變革的主要趨勢之一“校本管理”為主要對象,涉及理論介紹與系統梳理、實務分析與操作建議。全書吸收了西方管理理論成果、借鑑了西方校本管理的經驗,闡述了校本管理的源起、動因、內涵、特徵、發展歷史、模式、價值取向等方面,從巨觀到微觀,從國外到國內全景式地展現了校本管理這一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是一本具有批判性、可讀性和實操性的教育管理佳作。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詮釋與定位
第一節 校本管理的起源和發展
一、起源:校本管理的提出和動因
二、發展:世界性的校本管理運動
第二節 校本管理內涵探究
一、定義的綜述和歸納
二、基本特徵:從外控到內發
第三節 校本管理與傳統管理的異同
一、傳統管理:問題反思
二、校本管理:問題解決新思路
第四節 “校本”和校本管理
一、“校本”體系
二、管理是“校本”的根本保障
第二章 歷史與經驗
第一節 校本管理運動的三個階段
一、發展初期
二、大規模開展和進行實驗時期
三、反思、調整和創新時期
第二節 措施與經驗
一、西方國家校本管理實施措施
二、西方國家校本管理取得的經驗
第三節 校本管理模式
一、五種校本管理模式
二、五種模式的發展與比較
第四節 理念的褒揚和實踐的疑惑
第三章 觀念與理論
第一節 管理觀念:衝突與協調之間
一、觀念的基本問題
二、人本觀念
三、民主觀念
四、科學觀念
第二節 平衡的選擇:管理理論的多元化
一、多元化的意義
二、基本假設與管理理論
三、開放和權變:管理理論取向的動態平衡
第四章 權力下移的體制建構
第五章 多元參與的人本管理
第六章 效率與效能的追求
第七章 以評價促發展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