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於是自稱逸民,在家著書教子,開始了他田園般的簡單讀書生活,查應光勤於筆耕,他的著作除《麗崎軒詩集》外,還有十六卷《麗崎軒文集》,三十卷《靳史》、四卷《禪說》、六十卷《群書纂》、二十卷《古文逸選》、五十卷《檀林慧業》、三十卷《■象錄》,以及《四書陶瓶集》、《易經陶瓶集》等。《麗崎軒詩集》共四卷,前三卷為各種文體的詩,第四卷詩詞大約各半。這本詩集大概是在崇禎末年刊刻並流傳於世的,在詩集的前面,有歐陽鉉為之作序,在序中,歐陽鉉稱讚說“豪獷類青蓮,肖逸若陶白。”在查應光的性格中,天性就具有李白那樣的豪獷,而仕途的坎坷又令他被迫出世,具有陶淵明似的一種清逸,而他的這種性格又理所當然地反映在他的詩作中,歐陽鉉的這種稱讚實不為過,另外,還有俞彥,鄭元勛所撰寫的序文。
歷史背景
查應光生活在明朝末年,明朝國勢日益衰微。自從萬曆末年以後,清兵就頻頻向明王朝發動進攻,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伺機入主中原。崇禎九年七月,清軍再次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從喜峰口入關南下,接連攻克昌平,順義、寶坻、雄縣、巨州、安州等地,一直攻打了近一個月,到八月間,才逐漸撤退。清軍的進攻,不僅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無衣無食,顛沛流離,而且也沉重打擊了明王朝,加劇了處於內憂外患中的明王朝的迅速衰敗。查應光聽到這個訊息,填了一首詞《念奴嬌·兵警》,“北路風塵驚復起,連兵歲戈不息。軍中慢恃有長城,關塞渾無壘壁。旬始降殃,旄頭更熾,川壑長流血,堪嘆應詔,登壇居然豪傑。
遐想渭水垂綸,南陽耕隴,藏器肯輕發?韜鈐尊俎無完策,封豕長蛇誰滅!方叔臨戎,秉授黃鉞,想周宣時節。干將出現非時,一試虞缺。”
詩歌解釋
這首詞的大意是這樣的:“近年來,北方邊境上的烽火又連起,戰事不斷,而我們的軍隊卻掉以輕心,認為有一個萬里長城就足以擋住敵人雄雄挺進的鐵騎,而在關口要塞,全不建築防禦工事,結果使敵兵長驅直入,給我們的人民大眾帶來深重的災難,敵兵燒殺搶掠,人民死傷慘重,血流成河。可嘆那些朝廷任命的將師,竟然也配得上稱為英難豪傑。但是,回過頭來想一想,象歷史上垂釣的姜子牙,南陽躬耕田畝的諸葛亮那樣的英才,怎么能夠輕易地露面?可是占據著朝廷要職的人又拿不出什麼良計妙策,在周宣王時,有方叔率領軍隊討伐北方的犭嚴狁,而如今,又依靠誰消滅那些象大豬長蛇一樣兇猛的敵人啊!”
詩歌意義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查應光自稱逸民,在家著書教子,但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一員,他從本質上是關心國家大事的,是一個不甘心“種豆南山下”的詩人,所以他才會為國家的命運擔憂,呼喚能夠拯救國運的時代的英難。同樣,可以理解,清軍在他的心目中,是“虜”,是大豬、長蛇一樣的猛獸。
當清軍退回塞外的時候,查應光又寫下了《晚秋傳奴退志感,和程泰華韻》一詩:“朔風邊草正蕭蕭,聞說胡兒盡度遼。向應長驅經曠日,縱教遠循肯乘宵?回占斥侯渾銷燧,戲取歸途故落雕。自是聖恩容出塞,軍中誰是霍驃姚?”這首詩的大意是:當呼嘯的北風吹撥著北部邊疆的草木的時候,聽說胡兵終於撤回到遼東了,多少天來,他們長驅直入,橫行霸道,現在即使他們退得很遠,也不是敗退。瞭望敵情的哨兵熄滅了報警的烽火,追擊敵兵的軍隊拾取了以前的獵物凱旋歸來。唉,如今朝廷派軍隊去塞外征伐胡兵,可是有誰能像漢代霍去病那樣勇敢善戰,威震匈奴呢?”
是啊,雖然清軍已經撤退,但詩人和千百萬的民眾一樣,他們都知道清軍不是敗退,而這種撤退只是一種很短暫的現象,誰又能想像下一次的進攻會不會更加變本加厲呢?而軍中的將士,卻因為清軍的撤退而放鬆了警惕,可見朝中大將的昏庸,作者不由得又感慨想起了漢代英勇善戰驅除匈奴的霍去病。歷代的知識分子都是最關心國家命運的,不管他們在朝還是在野,是他們才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樑,撐起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查應光在這種愛國情緒下,詛咒清兵的殘暴罪行,輕蔑地稱之為“胡兒、奴、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