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林格爾曼測量拉力大小。當他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拉繩時,林格爾曼發現儘管總體拉力增加,但每個成員施加的平均拉力減少,這與團隊合作時成員更賣力的傳統理論相悖。林格爾曼將其歸因於當時所謂的“社會惰性”,即一個群體或團隊往往會“隱藏著”缺少個人努力的現象。
通過測試得到的數據如下:
級別 | 實際測得拉力(公斤) | 平均1人單向拉力 |
1對1 | 63 | 63 |
2對2 | 118 | 59 |
3對3 | 160 | 53.3 |
8對8 | 256 | 32 |
結果表明,當人數愈多,內耗愈大。8對8時,每個人的平均拉力只有1對1的一半。
出處
法國農業工程師邁克西米連·林格爾曼(1861~1931)在他著名的拔河實驗中注意到,當拔河的人數從1個人逐漸增加到一群人時,集體的力量並不等於個體力量的總和:當增加到3個人時,力量僅僅相當於兩個半人的總和。也就是說,在集合的過程中損失了半個人的力量(1+1+1=2.5);當增加到8個人時,集體的力量竟然已經僅僅相當於大約4個人的總和(1+1+1+1+1+1+1+1=4)。林格爾曼的實驗結果顯然違背了加法的基本定律,個體的力量在集合的過程中流失,而且是人數越多流失越大!
雖然從表面看,仍然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和“人多力量大”,但實際上卻存在著巨大的浪費和損失。林格爾曼由此得出結論:當人們參加社會集體活動時,他們的個體貢獻會因人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林格爾曼將其稱之為“社會惰性”。從此,這個實驗結果就稱為林格爾曼效應。這一效應後來又被不同的科學家反覆驗證過,屢試不爽。而我們中國人對它的發現和研究甚至比法國人更早,描述得更加惟妙惟肖,分析得更入木三分——“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遺憾的是我們一不擅長做實驗搞數據,二不喜歡命名註冊,結果此項發現竟然歸了多少世紀後的法國人。
那么,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動力和動機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責任感的問題。當一個人在拔河時,他必定是竭盡全力(假設這是個有益於拔河者的行為,或是他期望完成的任務),因為此時別無他人可以依賴,出不出力一目了然,責任明確無可推卸。當人數逐漸增加時,人的心理活動發生變化:有人知道別人在偷懶,由此想到自己偷點懶理所當然,問心無愧無可指責,於是就鬆懈起來也心安理得;也有人未必想到別人偷懶,但可能會想,這么多人在努力,自己稍稍鬆懈一點,肯定不致影響大局,何樂而不為?所以也開始偷懶,豈不知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結果就是大局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