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仙級巡洋艦

林仙級(Arethusa class)輕巡洋艦是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一級巡洋艦。

大概介紹

點擊查看大圖
林仙級(Arethusa class)輕巡洋艦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一級巡洋艦
設計和建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與德國的海軍競賽十分激烈。雙方在競相建造無畏艦的同時,也大量建造用於偵察、輔助等的中小型艦隻。當時任英國第一海軍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和重返海軍部的約翰·費希爾男爵認為,必須建造高航速的新型戰列艦,這結果是產生了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而為與這些高速戰列艦相配合,現有的巡洋艦(如城級巡洋艦)都太慢,於是必須建造一型新的巡洋艦。這種需求促成了林仙級輕巡洋艦的發展。
1911年,英國皇家海軍的驅逐艦隊正在迎來大戰之前的急速擴軍時期,27節的新艦已經服役;速度更快的29節艦正在大批建造之中;與驅逐艦本身日新月異的高速化趨勢相比,擔任各驅逐艦支隊旗艦任務的偵察巡洋艦(scout cruiser,可歸入防護巡洋艦protected cruiser一類)的25節左右的航速顯然已經落伍,不斷擴大的速度差距必定會影響日後的協同作戰。於是新一級高速化的驅逐艦隊領艦被提上了設計日程,為此海軍大臣邱吉爾還專門成立了“巡洋艦委員會”(Cruiser Committee)。此時有兩條設計思路擺在委員們面前:其一是37節的大型驅逐艦,其最大也是唯一的優點就是高速——理所當然地獲得了費希爾勳爵的青睞;其二則是一種新型巡洋艦,她在速度上固然不如前一方案那么誇張,但與現有偵察巡洋艦相比在防護、速度、火力等方面都具有優勢。由於邱吉爾和大多數委員的支持,委員會最終採納了後一種思路,林仙級於是應運而生了。
以往的偵察巡洋艦或防護巡洋艦因技術所限無法兼顧速度和防護,只能在機艙、彈藥庫等要害部位上方覆蓋一層拱形裝甲,由此也被國人稱作“穹甲快船”。而林仙級乘上了技術發展的東風,得以在提高航速的同時,與噸位大得多的城級一樣採用裝甲帶布局,垂直裝甲與船舷外板合而為一,既節約了重量,又強化了防護。在將林仙級的建造計畫提交議會表決時,邱吉爾將她們歸入“輕型裝甲巡洋艦”(light armored cruiser)一類,以此強調林仙級是當時採用裝甲帶布局的最輕型軍艦。這一防護設計也對此後各國的輕巡洋艦和驅逐艦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林仙級設計時用於攻防的重量一再增加,其航速最終只能達到28.5節,比起偵察巡洋艦來自然已是相當大的進步,但是面對驅逐艦高速化的大潮仍然顯得前瞻性不足。
由於當時皇家海軍對於高速艦隊輕巡的需求十分迫切,各艦服役後大多沒有擔任原定的支隊旗艦任務,而是編入各個輕巡洋艦中隊充當偵察兵力。而皇家海軍也逐漸認識到要使輕巡達到驅逐艦的速度所需面對的技術難度和建造成本,開始傾向於用更為經濟實用的大型驅逐艦——艦種分類為destroyer leader或flotilla leader,即所謂的“驅逐領艦”——來取代偵察巡洋艦,擔當起指揮驅逐艦支隊的重任,而這又恰恰回到了1911年費希爾所推崇的思路上來。
林仙級於1912年開始設計,當年即招標並選定了建造船廠。但同級8艘艦還未全部建造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便已發生。最後5艘在戰時完工,並隨即投入使用。根據在戰爭中獲得的一些實際經驗,8艘林仙級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裝。
同級艦
林仙級一共建有8艘.
漢語艦名 英語艦名 建造船廠 下水 完工
林仙 Arethusa 查塔姆海軍船廠 1913年10月25日 1914年8月11日
大膽 undaunted 費爾菲爾德船廠 1914年4月28日 1914年8月29日
曙光女神 Aurora 德文波特海軍船廠 1913年9月30日 1914年9月5日
佩內洛普 Penelope 巴羅造船廠 1913年8月25日 1914年12月12日
加拉蒂亞 Galatea 比爾德摩爾船廠 1913年5月14日 1914年12月
善變 inconstant 比爾德摩爾船廠 1914年7月6日 1915年1月27日
法厄同 Phaeton 巴羅造船廠 1914年10月21日 1915年2月
保皇黨 royalist 比爾德摩爾船廠 1915年1月14日 1915年3月

服役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哈里奇分艦隊和大艦隊各有4艘林仙級輕巡洋艦。各艦的參戰情況如下;
林仙號參加了1914年8月28日的赫爾戈蘭灣海戰,1916年2月11日被德國布放的水雷擊沉;
曙光女神號參加了擊沉德國武裝破交艦流星號的戰鬥;
大膽號參加了1914年10月17日擊沉4艘德國魚雷艇(相當於驅逐艦)的戰鬥;
法厄同號參與了加里波利戰役
佩內洛普號參加了1916年4月25日的洛斯托夫特攻擊;
加拉蒂亞號、善變號、法厄同號、保皇黨號四艦參加了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海戰
戰爭結束後不久,8艘林仙級紛紛退役並被拆毀。曙光女神號曾被調往加拿大,但也很快退役並拆毀。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3750噸;滿載排水量4400噸
尺寸:全長132.9米,寬11.9米,吃水4.1米
動力:燃油鍋爐8基,蒸汽輪機40000馬力,四軸推進,28.5節
防護:裝甲帶3英寸(最厚處)-1英寸(最薄處),甲板裝甲1英寸,炮盾3英寸,指揮塔6英寸
武裝:林仙級各艦建成時配備的武裝略有差異,以首艦林仙號為例:艦體首尾2門Mk XII型6英寸45倍炮,6門Mk IV型4英寸45倍速射炮分別布置在兩側舷,1門3磅(47毫米)50倍高射炮,2座雙聯裝21寸水上魚雷發射管。各艦服役後又分別進行了搭載飛機、拖曳氣球、增設布雷軌、強化對海對空火力等等紛繁的改裝。
載員:276-282
林仙號服役簡歷
林仙級首艦“林仙號”的艦名來源於希臘神話中山林仙女阿瑞圖薩,其故事見於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名作《變形記》。該艦名是皇家海軍傳統的風帆巡航艦的名字。林仙號的經歷在一戰英國輕型艦艇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1912年10月28日,林仙號在查塔姆海軍船廠(H.M. dockyard Chatham)開工,13年10月25日下水,14年8月11日服役。當月26日成為哈里奇分艦隊旗艦,兩天后的28日,她參加生平第一次戰鬥——赫爾戈蘭灣之戰,被擊成重傷,由裝甲巡洋艦胡格號拖帶回港。12月25日護送水上飛機母艦空襲庫克斯港。15年1月24日參加多格爾沙洲之戰。4月,將發生衝撞事故的驅逐艦秧雞號拖帶回港。7月再次護送水上飛機母艦空襲波孔。8月9日與友艦合作擊沉德國布雷艦流星號。9月30日俘獲3艘德國布雷漁船,10月7日再次俘獲3艘。1916年2月11日,林仙號在費利克斯陀(Felixstowe)外海觸發了一枚由德國潛艇UC7布下的水雷,因風浪太大,隨行驅逐艦拖帶失敗。她在沖灘自救時艦體斷裂,沉沒。結束了短暫卻又緊湊、多彩的戰鬥生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