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上海市松江區)是個古老的城市,松江城形成於何時,史學界至今尚未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根據普照寺舊址曾是二陸舊宅等史料,松江城的雛形應在三國時期或更早就已形成。唐天寶十年(751年),設華亭縣,縣城設在松江城。此後,松江城日益發展,成為江南一大都會。
江南水鄉看民居
元代,華亭縣升為華亭府,次年改為松江府,松江城既是府城,又是華亭縣城,城市地位更加重要。到明代,松江的棉紡織業高度發展,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經濟繁榮,商店相連,高樓林立,住宅櫛比,私家園林如雨後春筍在城內各處興建,城中到了“無一隙地”,“求尺寸曠地而不可得”的地步。松江成為當時全國33個大城市之一,全國各地到松江販布經商者不計其數,松江達到了她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此後,由於明代倭寇的騷擾燒掠,明末清初清兵攻城後大肆焚燒民房,清末太平天國戰爭,尤其是抗日戰爭中日本侵略軍對松江城的毀滅性轟炸,松江城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破壞,大批珍貴的古建築被毀。抗日戰爭後,原來松江城內居民稠密地段,如松江大街(今中山路)、三公街等地成為一片廢墟。松江古城由繁華逐漸走向衰弱。解放後,松江城恢復了生機,城市建設有所發展,但在改革開放前,市政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比較薄弱,居民住宅建設過少,居民住房緊張。此後,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拆除危舊房屋,建設住宅新村,拓寬街道,翻建商店,城市面貌發生根本變化,居民住房條件逐漸好轉。90年代中期起,松江老城區開始大規模改造,同時,松江新城在老城的北側悄然崛起,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翻開了松江城市發展新的一頁。70年代前,松江城區道路街巷的總體格局呈“非”字型,東西長,南北窄。中山路與松江市河平行,橫貫東西。中山路兩側伸展出許多小街小巷,當時有108條。商業集中在中山路,小街小巷為住宅。80年代起,城區道路不斷辟建,至90年代已形成八縱八橫為主幹道的網路式格局。松江城由傳統的江南城鎮發展為現代化的新城。
官紳住宅
解放前,本地稱高官、富紳的住宅為“大牆門”,稱中、小地主的住宅為“牆門”。後來,這個稱呼的內涵逐漸擴大,牆門含指官紳、地主,如有時稱某某人是“牆門裡的人”,即指他是為地主、官紳幹活聽差的;稱某家是“大牆門”,即是說該家是大官僚或大地主。明代松江出了300多個
![松江民居](/img/f/ab6/nBnauM3X4MDO1MjM5kjN5UjNwITM5cTNzkDMwADMwAzMxAzL5Y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市民住宅
抗日戰爭前,松江市民大多單宅獨院,自為門戶。日軍侵華,對松江城狂轟濫炸,房屋炸毀大半,屋少人多,居民只得數家雜居於一院。
中小商人多住“街面房子”,臨街傍河而築。
![松江民居](/img/0/cfa/nBnauM3X2MDNzgjN0AzN5UjNwITM5cTNzkDMwADMwAzMxAzLwc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農村住房
農民的傳統住房大多沿河而建,座北朝南,四面出檐式,磚木結構,三開間,分前後棣,後棣略高於前棣,意“後發”,前後棣之間為天井,兩側為廂房。正門有四扇門,中間兩扇稍大,稱大門;旁邊兩扇稱腳門,平時只開大門。臥室不講究採光、通風,僅開扇小窗,稱“暗房亮灶”。客堂前後看枋雕有人物戲文;屋脊正中用石灰堆成雕塑圖案,做“婆雞頭”出角。屋後竹園,屋側栽樹,屋前場地,收穫時打穀,平時是活動場所。每天清早掃場,通常以場地是否乾淨評論人家是否勤勞。在住房前後或左右通常有小屋,供養豬、堆放雜物用。民國時期,松江有10%的農民住草棚。有些住“單牆半壁”房,牆砌半截高,上半截用稻草作簾覆蓋。有些用竹子作椽梁,不用底瓦,直接蓋瓦片,稱“冷蓋瓦”。60年代起,農民開始建五架梁平房,三開間居多。70年代,建三開間七架梁平房,改水泥梁、平瓦。80年代,建兩層或三層樓房。90年代,年青人大多進城謀生,農村普遍住房過剩,建新房的不多
建房喬遷習俗
解放前,造房極信風水,選擇宅基,必先請風水先生勘察地形地勢,挑選“三元吉地”。如地點雖好,但有些“沖犯”,必須開挖繞宅河,搭橋或築堰入宅,稱“青龍頭”,寓意“財水進門”。當時松江有關選擇宅基得當延福子孫的故事、傳說很多,充分反映了民眾的心理。
![松江民居](/img/0/f8a/nBnauM3XxczN3MDN5AzN5UjNwITM5cTNzkDMwADMwAzMxAzLwc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破土必定選擇“黃道吉日”,請道士作法,祭土地神。屋基夯好後,忌白衣、白布。怕人陰損,東家還須望夜。工地上高掛紅旗,豎帶枝青竹兩桿,竹上分別掛篩子、簏東家招待工匠極為熱情誠懇,至少要請三次待匠酒:第一次是開工酒,作頭師傅帶幾個木匠鋸一根大梁和二根中柱,便算是開工了。第二次是上樑酒,上正梁之日,東家隆重設宴招待。第三次是完工酒,新屋落成時設宴以示謝意。整個建房過程中,東家均要用好魚好肉好煙好酒招待工匠和幫工,光飯桌就要擺十來桌,吃喝開支在建房中占了很建房過程中還有名目繁多的喜鈿。送給木匠的“鋸八字頭喜鈿”(木匠鋸下樑柱的木根,稱八字頭),送給泥水匠的“定磉喜鈿”。立大柱時的“立柱喜鈿”,架東南角房梁時的“東南喜鈿”,上大梁時的“上樑喜鈿”,釘大梁南側正中兩根椽子時的“滿椽喜鈿”,鋪大梁南側正中兩塊瓦板時的“滿瓦喜鈿”,懸掛大梁正中荷花形蜂窩(寓意豐收入庫)時送給銅匠的“蜂窩喜鈿”,上客堂前後看枋雕花時送給雕花凡是上正梁,必定要在漲潮時刻,稱為“漲財水”。正梁正中貼有“黃金萬兩”或“福星高照”、“紫氣東來”、“棟樑永固”等吉利語的大紅紙。為了驅邪,樑上還掛有艾蓬、蒜頭等物。還有萬年青、小銅錢、沉香、荷包米袋,這些吉祥物的意思合起來是:萬年長青、金錢滿堂、香氣四溢、代代五穀豐登。大柱子上貼紅紙對聯:“立柱喜逢黃道日;上樑巧遇紫微星”。上樑前,還必須祭魯班祖師。上樑時,匠人站在拋梁台上,手托方盤,向下拋饅頭、方糕、銅板,第一把一定要拋在東家的紅地氈上,接著拋向四方。這時,鞭炮齊響。匠人邊拋邊唱“拋梁歌”:
腳踏扶梯步步高,
手搭廊檐節節高,
拋梁饅頭拋梁糕。
饅頭拋到東,東天日海金龍;
饅頭拋到南,南極仙翁王老星;
饅頭拋到西,西天金雞啼;
饅頭拋到北,東家先買田來慢造屋。
眾人嬉鬧搶拾,稱為“拋梁饅頭拋梁糕,啥人拾著啥人要”。拋梁匠人下樓梯將要落地時,往地上拋灑一把銅錢,稱“金鈿落地,狀元出此地”。解放後,造房習俗漸改,看風水、送喜錢等消失,保留插紅旗、豎青竹、拋梁饅頭、請酒等習俗。80年代後期起,農村造屋大多請建築隊伍承包,不再辦酒席,傳統習俗基本革除,僅保留工地上插紅旗,客人送禮做客人習俗。新房落成,農民搬入新居,稱“進宅”。城鎮居民搬入新居,稱“搬場”,“場”與“長”諧音,圖吉利農民進宅前一日,在新房中設供桌,置供品,點香燭,祭土地神,祭畢,在泥地上挖個小凹坑,將祭祀過的酒灑在小坑裡,表示敬獻給土地神。目前,農民進城購買房子的不少,有些農民還有搬入新居前祭土地神的習俗,祭祀儀式相同,將酒倒在地板上。進宅當天辦“進宅酒”,場面比較大,所有來往的親戚、朋友都要邀請。大家具搬進新居前,先將一桿秤、兩根甘蔗送進新房內,取稱心、甘甜的意思;還有兩支帶枝葉的青竹、一隻竹篩子、一隻魚簏,青竹表示“節節高”,篩子與獅子諧音,竹篩子代表獅子,簏代表梅花鹿,含有鎮宅、吉祥的意思。家具搬進新居時燃放爆竹、鞭炮。從前,前來祝賀的親友要備糕、饅頭、豬肉等作為禮物,尤其是至親必備。90年代起,為了省事,在家蒸糕送禮的越來越少,大多購買市場上的蛋糕為禮物,或者索性送錢。東家設盛宴待客,酒席的數量多,質量也比較講究,在農村,進宅酒僅次於婚禮酒席。解放後,城鎮基本沒有私人造房,調換住宅也少,即使舊房換舊房,也不講究儀式,稍稍用石灰水刷刷牆面,打掃一下就搬家了。80年代中期起,松江城鎮住宅建設加快,搬進新公房的家庭越來越多,先是搬家前放爆竹、鞭炮,表示高興。後來,舊的“進宅”習俗逐步恢復,有拿秤、甘蔗、青竹等舉動,但祭土地神的少見。原來,大多是自家和親戚朋友一起搬家具,搬好後在家中請大家吃飯;現在基本上是請搬場公司搬場,辦“進宅酒”也不一定是在搬家的當天,有的待家中布置停當後,再約定日子邀客,到飯館酒店包幾桌酒菜待客。親朋好友備禮前來祝賀,除送錢的外,大多是買些工藝品、鮮花、床上用品、廚房餐具、小家電作為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