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唐經幢

松江唐經幢

上海市松江區中山國小內。建於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幢高9.3米,現存21級,各級均有雕刻,內容為蓮瓣、獅頭、蹲獅、力士、海浪、郡主禮佛圖。幢身刻陀羅尼經,並有題記、捐款人名及建幢年代。

建造原因

石幢上所刻銘文記述了它的來歷。該石幢為松江篤信佛教者於公元859年(唐大中13年)所發起建造的,幢身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用來為他們已故的親人超度亡魂,以及讓在世者消災去病得福——由銘文可知,發起造幢者為樂安蔣復和吳興沈直軫,前者為其亡母蘇州朱氏、亡故的二弟和多病的幼子超度造福,後者為其亡父母超度——後由政府官員將其“立於通衢”(唐武宗會昌滅佛,毀寺院和其它佛教建築,10餘年後,松江人怕再毀佛寺時波及經幢,故不將經幢造在寺院內,而建於通衢)。建幢之事得到了眾人的支持,參與捐款捐物者逾150人,其中有官職者13人,女性30餘人,所捐物品有裙、被、帳、黃衫子、絹綢、羅水、精珠等。這些緣由在幢身所刻的建幢銘中有說明,捐助者名單與捐助物列表亦事無巨細地刻於其下。

修復工程

因千年來沉降物堆積,加上長期無人管理,到上世紀60年代,經幢已近一半埋在土中,僅可見到幢身及以上十級屹立於土墩上。地面上各級均顯傾斜,最大偏距為23.93厘米。幢身及各級雕刻被風雨侵蝕嚴重,多處龜裂斷殘,幢上勾欄部分完整的僅剩八分之一。土墩內情況不明。
1962年,經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批准,撥專款對唐經幢進行修繕。由上海博物館研究室專家作技術指導,文物修復工場負責具體修復。首先清理土墩及經幢四周100平方米範圍3米深的土層,發現在墩內幢身以下連底座尚有10級,底座旁圍條石並築約3米高的圍牆,牆外再以石塊和泥土堆成土墩。在離地表1.6米處,發現石幢的宋代磚砌地面。根據清理的情況,推斷宋以後至明代,此幢風化及傾斜日趨嚴重,遂逐步採取圍條石、築圍牆以至堆成土墩以防止經幢坍塌。清理中,還掘出有雕刻的石塊,殘片6塊,原是幢上之物,損壞而落下的。
同年,修復工作開始。先將在地面的經幢各級拆卸下來,然後發掘地下各級。挖至最底層一級後,發現幢基周圍有唐代式樣的磚砌鋪地散水地坪。邊挖掘、拆卸,邊對各級石構件標上方位、級次,進行拓片、攝影與研究,制定修複方案。採用鑽孔工藝將風化的石構件連結,委託給上海光明玉模廠施工,結構加固用不鏽鋼材料及環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1963年5月,對經幢上部較小的雕刻部件進行試膠合,經多次試驗實踐成功,8月,21級石構件全部加固膠合完畢。9月,開始復原安裝。為解決古代地面過低容易積水問題,決定在地下埋砌厚1.60米的條石基礎,使經幢基礎略高出周圍地面。基礎地面按發掘考證資料鋪設唐式磚砌散水地坪。然後將21級石構件依次保持水平吊裝拼接,在每級之間用古錢狀銅板填塞空隙,調整水平位置。1963年10月,復原安裝施工完成後用矽橡膠噴塗經幢表面,以防青石吸水,延緩青石表面的風化。1964年11月修復完工。
今天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這座經幢體態端莊而穩重,氣勢雄偉而秀麗,造型和諧而優美;各層的組合,束腰的配置,地面的鋪設等十分得體,頗具觀賞價值。

建築風貌

松江唐經幢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地面文物,幢高9.3米,現存21級。各級分別以托座、束腰、圓柱、華蓋、腰檐等形式疊成姿態優美的經幢,每級大部分作八角形。整個建築高大美觀,雄偉秀麗,雕刻細膩,線條洗鍊圓熟,人獸以至花卉均有豐滿之感,極具大唐藝術風格。1962年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參見右圖)。
各級介紹
  • 第1級至第7級 自下而上,在青石的底座和台階上,第一級為海水紋座,刻波濤卷浪,線條細膩。第二級圓形盤龍束腰,刻群龍穿鑿於洞窟,因嚴重風化,有部分殘缺、無依據處不補。第三級蓮瓣捲雲台座,分上下斜面和中間側面,刻捲雲、佛山及殿宇、單瓣仰蓮。石窟寺隱於山巒起伏間,建築門枋,佛龕造像,刻於咫尺之石,極其逼真,系取材於北方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石窟寺廟。
  • 第2級到第8級 第四級,蹲獅浮雕,八面束腰每面一獅,前足挺立,突胸,雄健有力,面部皆殘缺。第五級唐草紋仰蓮座,上斜面陰刻花草纏枝牡丹,下斜面刻蓮瓣。第六級菩薩浮雕束腰,八面每面鐫如意頭式壼門,門內有半結跏趺坐或全結跏趺坐的菩薩雕像,神態自若,面型圓滿。第七級疊澀,無雕刻。第八級勾闌幢座,每角立望柱,兩柱間鐫勾片紋的石闌板。
  • 幢身(9-10級) 第九級與第十級為幢身,像粗大的八面形石柱。第九級幢身下段,直徑76厘米,高46厘米,刻捐助錢物人姓氏。第十級幢身,上段直徑76厘米,高177厘米,正西南起刻陀羅尼經序,每面10行,第二面第六行起刻經文,是唐周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的譯本,最後六行為建幢銘。
  • 11-21級仰視圖 第十一級獅首華蓋,八角每角上有獅首,口含瓔珞。第十二級聯珠,雙半球,刻蓮花和如意紋。第十三級捲雲紋托座,仰盤式,鐫捲雲。第十四級四天王浮雕,東南西北四面各刻橫眉怒目的天王像。第十五級八角腰檐,翼角翹起,角端雕如意紋。第十六級蟠龍圓柱,第十七級仰蓮托座,刻蓮瓣盛開狀。第十八節底座,上下疊合。第十九座“禮佛圖”浮雕,刻佛像、菩薩、供養人等十六尊。第二十級八角攢尖蓋,分上下兩層,均有翹角。第二十一級棱形平蓋,素麵,無雕刻。

經幢整體雕刻不但層次清楚,而且相互呼應。從經幢下面看去,基石上刻有海水波紋,線條細膩、柔和,觀其正面清波漣漣,側面似波浪溢出石外。水紋座上為山龍束腰,八面刻有山岩雲窟,雲窟中有一條長長的蛟龍盤鏇于山岩之間,時隱時現,充分顯示了龍的威力。將石幢海水波紋及龍表現為地下龍宮;以山岩、束腰表現為地上人間。接著在山岩上出現了蓮瓣捲雲台座,台座外側四周刻有山崖石窟及佛寺、佛像,上斜面刻有寶飾蓮花,表現為雲外天堂。三層特徵鮮明的實物圖案,形象地組成了地下龍宮、地上人間、雲外天堂的完整景觀。由此可見,經幢在藝術上有很高的價值,其風格、技藝、造型、布局,堪與唐代石窟雕刻媲美。 
(本段圖冊及圖片來源: ;圖文模組中文字來源:)

景觀賞玩

唐幢流雲是松江的十二景之一,有詩云:流雲襯托唐經幢,麗日映出宮樣狀。亭亭玉立幽靜里,楚楚動人好風光。它靜靜地屹立在青瓦粉牆的校舍之間,被綠樹繁花所簇擁。無論是麗日當空,白雲徐徐飄過的白天,還是旭日東升或者夕陽西下,每一個彩霞漫天的晨昏,形若華表的經幢總是那么迷人。
日光晶晶時, 在流雲映襯下,幢身上的神仙和凡人,水族和走獸,微瀾和鯨波似乎都活動起來了:禮佛的郡主及其隨行人員虔恭地俯仰於菩薩莊嚴的蓮花寶座之下;鱗光閃閃的蛟龍躍躍欲試,好像要穿石幢,騰飛到白雲飄浮的藍天上去;蹲獅翕動著它們的鼻翼,仿佛可以聽見它們輕輕的鼻息;魚蝦在波濤滾滾的海水裡緩緩遊動……如果仰臥在草坪上,景色就更神異,經幢上的蓮花捲雲台和基座上的雲朵同天上的流雲融為一體,在和煦的清風中輕盈地飄蕩起來。
當東升的朝日或西沉的夕陽帶來漫天彩霞的時候,經幢也變得五彩繽紛起來,也許因為浮雕表面凹凸處對光線的反射各不相同,所以反映出的顏色也各不相同。色彩本來就是想像的翅膀,在這樣一種光和色的環境中,你盡可以調動兒時聽故事的記憶和閱讀積累,怎么有趣就怎么想,倘若撞上一個類似“關公戰秦瓊”的題材,你肯定會啞然失笑,如果指點著講給同去的親友聽,那倒是一段精彩的“戲說”,肯定會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相關傳說

古老的唐經幢在千年的風霜中孕育了不少神奇的傳說,尤以下述幾種流傳較廣。
一、建幢之地有個海眼,常有水溢出地面,用泥石無法堵住,禍水漫及周圍民居及衙門,恐將淹城。華亭知縣請來縣內各界名士前來商議堵海眼之法。超果寺住持提出,造陀羅尼經幢鎮之海眼上,誦讀其經文方能消災得福。此提議與會者一致稱好,知縣速發布告,縣內官員及百姓紛紛捐錢捐物建經幢。相關記載有明崇禎《松江府志》:“石幢在華亭縣前,相傳地有湧泉,雲是海眼,大中十三年立幢鎮之。”以後府志、縣誌之記載相似,並引宋人許尚《華亭百詠》之《石幢》一首:“屹立應千載,傳因海眼成。蓬萊水三淺,曾不見欹傾。”
二、唐代華亭衙門西北鳳凰山橋下,冒出一條黑魚精,將華亭縣官吃了,又變成了縣官模樣,在縣內作惡,鬧水災、吞錢財、掠美女、害人命,做了許多壞事。縣官太太發現其夫行蹤反常,每天深夜而歸,身上有一股魚腥味。一次丈夫洗澡時聽得陣陣水浪聲,她從門縫中張望,假縣官現出了原形。縣官太太立即派人赴江西龍虎山請張天師前來捉妖,張天師在鳳凰山橋旁披法衣登壇作法,念動咒語,把從東海邊打地洞逃出來的黑魚精攝入一隻瓮內,即用神符封好,將瓮放在黑魚精鑽出來的海眼裡,造經幢永鎮。此傳說廣泛流傳,至今松江城內還有一條黑魚弄。
三、唐陀羅尼經幢建造地,為唐代華亭縣衙的刑場。因官府貪贓枉法,官官相護,時有冤殺者,故在刑場上經常哭聲振天,晚上各種悽慘叫聲連連,住在附近的人駭怕冤死者陰魂不散,就建了座經幢超度他們。在經幢八角石柱上,刻上尊勝陀羅尼經文,這卷經文裡說:“誦陀羅尼經可以消災得福。做惡事的人,死後墮入地獄,其子孫如能為亡魂誦經,亦可免脫其罪。”刻經文在幢上表示永遠虔誠,世代日日誦經,松江城內傳聞,誦讀一遍經文,或日視幢身走一圈,可以去災得福,因此春節期間攜全家繞幢去災得福成為松江習俗。
這些傳說雖然不可信,但卻為唐經幢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經幢簡介

經幢是古代佛教的一種石刻建築,唐初隨佛教的密宗東來,傳入中國。最早只是一根八角或六角形的石柱,上面刻有咒語或經文,叫做幢身;下面加基座,上面有幢頂,構造和式樣都比較簡樸。唐中期以後,淨土宗佛寺里的經幢增多,形式也有了變化,雕刻日趨華麗和精細。松江唐經幢是中國現有唐代經幢中較大的一座。
該詞條名片圖片來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