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 年,蘭瑞堂闢為“明朱舜水紀念堂”。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所書得“存古映今”高懸於堂對面大門的上方,寓意深遠。朱舜水,名之瑜,字楚與,到日本後,字魯與,號舜水,以號行。明代人,生於浙江餘姚,少年時抱著經世之才,由余姚輾轉錢塘到松江,考中松江儒學生,受業於幾社成員朱永佑和張肯堂之門。朱永佑,松江華亭人,抗清英雄,曾居住於方塔園內,他經常教導他的學子們以“學問做人”。朱舜水後拜吳鍾巒為恩貢坐師,提督蘇松等處學政推薦他為“文武全才第一名”赴禮部任職,他堅決拒絕。以後朝廷又多幾次奉詔特徵,均堅辭不受。後因與幾社領袖陳子龍組織義軍抗清失敗而到日本。日本水戶藩主德川國光待以賓師之禮,安排他講學授徒,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建築、器物以及衣冠等各門技藝,且繪圖制型,以助其詳知構造和製作的原理。後來日本編纂《大日本史》,特請朱舜水參與。之後以此書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水戶學”(即“天寶學”),均反映了朱舜水學說的遺緒,影響所及,直至“明治維新”。朱舜水的著作,均留在日本,並被陸續編印出版,流傳很廣,有效地促進了日本學術的發展。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朱舜水在日本長崎逝世,時年八十三歲,日本謚為“文恭先生”稱號,立祠祀之,至今,日本民間仍有多種紀念朱舜水的活動。 1985 年 7 月,蘭瑞堂被公布為松江縣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