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東風號遠洋貨船是該船的船體採用了國產的高強度低合金鋼結構材料,主機採用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台8820匹船用重型低速柴油機。裝置了比較新型的廢氣鍋爐供汽的蒸汽透平發電機組,通訊導航設備和艙室空氣調節裝置等。它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船舶設計、製造水平以及船舶配套生產能力,為中國大批量建造萬噸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礎。“東風”號的船型為單螺鏇槳,雙層縱通甲板,長艏樓,艏柱前傾,艉部巡洋艦式,具有中部機艙中部甲板室,有高裕乾舷的鋼質柴油機遠洋貨船。設計水線長152.5米,二柱間長147.2米,設計吃水8.46米,載貨量10000噸,每小時航速度17.3海里,能在海上連續航行40晝夜,遠航至歐洲、非洲和美洲。
“東風”號為載運一般貨物的遠洋乾貨船,船上設有878立方米的冷藏艙及1145立方米的液貨艙,能載運少量的冷藏貨及液貨。同時,在貨艙內設有止移板設備,必要時可以載運散運穀物。在第二、三艙設有60噸重型吊桿1根,可以吊裝重物。在第一貨艙設有防爆措施,可以裝運一般易燃易爆物品。
至1960年底已完成全部工作量的50%。由於過分強調所用器材設備立足國內配套,“東風”輪的舾裝工作無法繼續進行而陷於停頓。1965年6月,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試製的主機經過運轉550小時的試驗驗收後投入使用。以後,“東風”號貨輪又在國內沿海試營運兩年,於1967年重載航行於大連,正式通過中國國家技術鑑定組驗收並同意該船可航行遠洋。“東風”輪建成後,可以從上海出發,經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沿途不加燃料而直達英國倫敦,燃料消耗量\裝載量等都達到世界的先進水平。
歷史背景
1958年,中國自行設計、自己製造萬噸遠洋船,被列為《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當時,第一機械工業部把設計任務交給第九局第二產品設計室。設計人員僅用3個半月時間就完成了整個施工設計圖紙,比過去5000噸貨船的設計周期縮短了3/4以上。年末,交通部遠洋運輸局根據設計圖紙的要求,委託一機部所屬的江南造船廠承造,雙方於1959年1月正式簽訂了協定書。
江南造船廠修造過許多船,但建造中國國內自行設計的萬噸船還是第一次,根據當時的設備、技術狀況,困難是很多的。1959年初,萬噸船正式投料開工。第一道工序放樣就遇到放樣樓場地不夠長,無法進行線型放樣的難題。放樣工人們經過研究,採用按比例縮小3/4的方法,解決了場地問題,並採用了線型活絡多用樣板,替代單用樣板,既提高工效,又節省材料,結果用12天時間完成原計畫15天的放樣下料任務。
在進入船體裝配之前,有關技術人員參閱了數百份圖紙資料,並研究學習蘇聯的造船經驗,採用三島建造法代替過去的雙島建造法,使萬噸船底板一上船台,即可分三路同時施工,從而大大加快裝配速度。當萬噸船分段進入船台裝配大合龍,船體車間立即派出全國先進集體嚴純輝小組等分別擔任前、中、後三島的裝配任務,開展勞動競賽。工人們苦幹實幹加巧幹,大膽改進裝配工藝,創造了隔艙的傍板相互對準水線吊裝的定位方法,使裝配工效提高4倍多。
萬噸船有3根人字桅桿,每根高20餘米,重20餘噸。當時江南造船廠最大的吊運設備是40噸高架吊車,高架吊車高度只有30米,實際只能吊28米,而桅桿和船台以及船體甲板加起來的高度超過30餘米,因此吊裝人字桅桿成了重大技術難題。經過工人、幹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結果運用平衡木的原理,把桅桿吊到甲板上,然後在底腳處燒“馬”穩住,再用卷揚機慢慢地拉直豎起來,一次吊裝成功。
正當萬噸船開工建造之時,中共上海市委號召全市職工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活動。造船安裝工人通過技術革新,提前完成萬噸船主機軸系拉線、照光、安裝任務;電氣工人安裝成航海儀器電羅經;塢吊工人創造了以砂箱代替楞木的下水新方法,改進了新船下水工藝。據統計:江南造船廠圍繞萬噸船生產技術關鍵,實現了300多項重大技術革新,改進設計和工藝180餘件,大大促進了造船速度,提高了產品質量。萬噸船主要結構的焊縫優質率達到98%以上,節約鋼材43.5噸,船殼建造成本降低5.5%。
大船下水需要潮水配合。有關方面測算:1959年4月26日黃浦江有大潮水。因此,工廠領導的意圖是萬噸船於4月26日下水,船台周期60天,比1958年建造5000噸“和平28”號的70天船台周期又縮短了10天。當時,造船工人們勞動熱情高漲,他們屈指一算,4月15日也有大潮,因此要求把下水日子再提前11天,船台周期為49天。工廠領導經過慎重研究,最後正式確定:萬噸船定於4月15日下水。經過各方面的努力,下水前的工作於4月13日提前準備完畢。
1959年4月15日下午,江南造船廠為國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船舉行下水盛典,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陳丕顯和市委書記處書記、上海市副市長曹荻秋,第一機械工業部和上海市海運局的領導以及各兄弟單位的嘉賓等參加了下水典禮。上海市海運局領導代表交通部宣布新船命名為“東風”號的決定。
研發過程
1958年,中國將自行設計、製造萬噸遠洋船,列為國家科學技術發展10年規劃重點項目之一。
建造自己的萬噸輪是當時幾代造船工人的願望。許多老工人在江南造船廠工作了幾十年,修理過許多萬噸級遠洋輪,也製造過外國設計、裝著外國機器的萬噸輪,卻沒有一艘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
設計任務交給了第九局第二產品設計室。僅用3個半月,設計人員就完成了整個施工設計圖紙,比過去設計5000噸貨船的周期縮短了四分之三還多。
次年1月份,交通部遠洋運輸局與江南造船廠簽訂了製造的協定書。年初,萬噸船正式投料開工。第一次建造國內自行設計的萬噸船,設備、技術方面的困難不少。第一道工序就不順利:放樣的場地不夠長,無法線型放樣。
工人們經過研究,按比例縮小了四分之三,解決了場地問題;還用線型活絡多用樣板替代了以前的單用樣板,既節省材料,又提高了工效,原計畫15天的放樣下料任務,12天就完成了。
這只是其中一例。根據統計數字,江南造船廠在萬噸船生產技術上,實現了300多項重大技術革新,改進設計和工藝180餘件,製造的速度和質量都大大提高。萬噸船主要結構的焊縫優質率達到98%以上,節約鋼材43.5噸,船殼建造成本降低了5.5%。
“東風”號船體採用了國產的高強度低合金鋼結構材料,主機則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台8820匹船用重型低速柴油機。
作為一艘載運一般貨物的遠洋乾貨船,“東風”號船型總長161.4米,設計吃水8.46米,排水量17182噸,載重量11642噸,載貨量10000噸;船上設有878立方米的冷藏艙及1145立方米的液貨艙,能載運少量的冷藏貨及液貨;同時,在貨艙內設有止移板設備,必要時可以載運散運穀物。第一貨艙還設有防爆措施,可以裝運一般易燃易爆物品,第二、三艙設有60噸重型吊桿1根,可以吊裝重物。
大船下水需要潮水配合,當年4月15日,正是漲潮的日子。於是,萬噸船下水的日子一再提前,從4月26日提前到15日。經過各方努力,下水前的工作於4月13日提前準備完畢。
4月15日,慶典儀式上,上海市海運局領導代表交通部宣布新船命名為“東風”號。
“東風”號下水後,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我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環境,配套設備絕大部分都須由我國自行研製,安裝工程一度陷於停頓,船殼在黃浦江畔停泊了多年。
直到1965年底,“東風號”完成了全部內部安裝,並經過了鑑定,宣告成功。從此,為我國大批建造萬噸級出口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東風”號的建造經驗,江南造船廠在此之後順利地建成了“勁松”、“險峰”、“遠望”、“中國光榮”號等萬噸級船舶。
12月31日,東風號經過各種條件的不斷試航,竣工交船。翌年,經國家船舶檢驗局檢驗,它的快速性、裝載量、鋼材消耗量和機艙長度等指標都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科研人物
許學彥院士出生在鄭陸橋北夏墅村,父親是當時少有的大學——上海南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的畢業生。
後來,“七七事件”發生,日寇打到了常州,許院士和三個弟弟一路輾轉逃往內地,最後在後方有名的貴陽國立十四中讀完了高中。升學時,他填報了西南聯大航空系、浙江大學機械系等四所學校,並且全部錄取了重慶交大也就是當時遷至內地的上海交大,許院士父親的母校。從此以後,許院士把精力都傾注在造船上。
20世紀50年代末,他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船“東風號”,20世紀70年代又主持設計了著名的遠洋跟蹤綜合測量船隊的主測量船“遠望號”。設計‘東風號’正是大躍進時期,為了按照要求壓縮時間,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下廠設計又遇上大熱天,他住在船隊旁的草棚里畫施工圖。那時候還沒有計算機,都是手算。
社會影響
“東風”號建成後,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和海內外各界人士的熱情祝賀。
1966年5月6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陪同外賓到“東風”號參觀,對“東風”號予以熱情讚揚。
美國黑人領袖羅伯特·威廉參觀後激動地說;“這艘中國自己造的船,不僅是一個巨大的物質成就,而且通過它還可以看到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和能力。 ”一位非洲朋友讚嘆道:“在用毛澤東思想武裝的中國工人面前,無論多大的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東風”號在航運中,許多想念祖國的海外僑胞都把它當作是祖國的領土。每當船到一個港口,當地的僑胞紛紛來船上與祖國親人相見。
“東風”號的建造成功,開創了中國自行設計建造萬噸級船舶的先河,給造船工業帶來勃勃生機。